《阿弥陀经》讲记五: 临终接引(二)
主讲:纯祥法师
一、平时念佛的重点应放在“信心成就”上
临终接引和平时念佛重点有所不同,平时念佛应该追求信心开显(即得往生),信心开显不分年纪大小。依佛的真实愿力,念佛当下就可以让你开显信心,获得往生决定。你获得了信心成就,临终接引就提前完成了,因为你即得往生了,任何时候无常到来都决定往生,往生就有了保障。期待临终是佛愿给你的部分利益,究竟的利益是你现在就获得信心决定。
二、信心成就与临终接引都是佛愿的力量
净土法门的修学者应把重点落在阿弥陀佛的本愿上,信心成就与临终接引都是佛愿的力量。念佛就是佛愿在你身上显现,往生的力量并不是源于你自身,而是源于阿弥陀佛。如果你以前把念佛当成是自己的修行,那你现在就要把重心转到依赖佛愿上,信受阿弥陀佛的本愿上,信受佛愿需要了解佛愿的具体内容。
三、乘佛力发愿必定获得“临终接引”
当然阿弥陀佛本愿,临终接引也是重要组成。临终接引是指你愿意往生,但是没有成就信心。因此我们对临终接引要有正确认识。首先临终接引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你要了解佛愿,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来接你?
1、十九愿(临终接引愿)的条件是“至心发愿”
十九愿本愿文中表述“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十方众生”全部包括,后面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发菩提心者就是菩萨,然后“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至心发愿”是临终接引的条件。只要你有愿,发菩提心,修诸功德都摄在愿中,阿弥陀佛就会来接你,没有愿的人就与临终接引无关。
什么样的人是有往生愿的人呢?按理你自己应该知道。但是由于我们的心迷茫、粗糙,对自己的愿望不太清楚,我到底想不想往生净土?我的愿望是真还是假?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不过从显现上来说,如果你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就说明你有愿望。你为什么希望阿弥陀佛来接呢?是因为你愿意往生净土。当然你产生阿弥陀佛来接的愿望,主要是因为阿弥陀佛愿力显现在你身上。
2、生前有愿,临终佛必定来接
你只要希望阿弥陀佛来接,阿弥陀佛就会来接,这与大家通常认识有一定差异。有些人认为,虽然活着时希望阿弥陀佛来接,临终时心颠倒、糊涂了,那阿弥陀佛是不是就不会来接了?相应的说法也有很多,比如说“你临终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念佛,要有正念,阿弥陀佛才会来接你”。因此很多人就担心,如果临终时自己作不了主,可能就往生不了。其实佛愿显现并非如此,只要你生前有往生的愿望,阿弥陀佛临终一定来接。
3、依《大经》中辈、下辈临终接引的条件就是“有愿”
依《无量寿经》吴译本来了解,阿弥陀佛临终接引你的条件到底有什么?
(1)、下辈往生的条件
先说下辈的往生(上辈的是出家菩萨),佛言:“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阿弥陀佛国(吴译本经文)”,不管是哪一辈,首先这个人是愿意,你想阿弥陀佛来接。然后说:“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作佛寺起塔。饭食诸沙门者。”下辈的人没什么布施供养,没作什么功德。但是他有一个修行,“当断爱欲,无所贪慕,得经疾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法者,当一心念欲往生阿弥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命终即往生产阿弥陀佛国。可得尊敬,智慧勇猛。”(东林寺闭关念佛的修行依据)。这里说得很清楚,下辈的人没作过其它修行,他为了往生极乐世界,曾经斋戒清净十日十夜地念佛,寿终就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有些人就会想,十日十夜地念佛是不是就一定能往生净土呢?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佛言。其人作是以后,若复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阿弥陀佛。即令其人。于卧止梦中。见阿弥陀佛土。心中大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诸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复言。即自悔过。悔过者差减少悔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国”。从此处经文看,对于愿意往生的人,如果做了十日十夜的念佛,后来又怀疑了,对因果作善得福表示怀疑,不信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其人寿命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让他见到无量清净佛国土。这里经文讲得很明白,即便如此这样的人一样能够往生,阿弥陀佛在他临终的时还是显现出来接引他。当他看见了佛以后,心中欢喜,他说:“我悔不知益做诸善,今当往生阿弥陀佛国”。所以当我们看临终的人,你并不能知道他有没有看见佛。因为阿弥陀佛即使来接他了,他也无法表达了。但是他 “悔过者差减少,悔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即生阿弥陀佛佛国,不能得前至,便道见二千里七宝城”,他生到边地。“心独欢喜,便止其中,亦复于七宝浴池莲花中化生”,五百岁不能见佛听经,这是下辈往生的人,因此往生并不是很难,十日十夜的念佛是一定可以往生的。而本经(阿弥陀经)是一日至七日,时间用得更少。
按照无量寿经汉译本《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经文,“其三辈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然灯悬缯彩作佛寺起塔饮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嗔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后。若复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后世当得其福。不信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虽尔,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令其人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国土。其人心中欢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复言。则自悔过。悔过者过差减少。悔者无所复及。其人命终。则生无量清净佛国。”这里面讲,你念过十日十夜以后,即使是怀疑了,阿弥陀佛临终仍然会来接你。他虽然怀疑了,不确定,但没有彻底得反悔,没有根本不信,没有说根本不想去了,只是半信半疑,阿弥陀佛都会来接,如果诽谤正法,完全反悔,那就不行。
不论是汉译文还是吴译文《无量寿经》的经文中都清楚表明,下辈者曾经有愿往生,为此而念佛(十日十夜),即使后来有怀疑,佛临终时仍然会来接引。
(2)、中辈往生的条件
《无量寿经》吴译本经文:佛言。其中辈者。其人愿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虽不能去家舍妻子断爱欲行作沙门者。当持经戒无得亏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语深当作至诚忠信。饭食沙门。而作佛寺起塔。烧香散华然灯。悬杂缯彩。如是法者。无所适贪。不当嗔怒。斋戒清净慈心精进断欲念。欲往生无量清净佛国。一日一夜不断绝者。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其然后中复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诸善后世得其福。不信有无量清净佛国。不信往生其国中。虽尔,其人续念不绝。暂信暂不信。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续结其善愿名本续得往生。其人寿命病欲终时。无量清净佛。则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见之。口不能复言。便心中欢喜踊跃。意念言。我悔不知益斋作善。今当生无量清净佛国。其人则心中悔过。悔过者过差少。无所须及。其人寿命终尽。则生无量清净佛国。不能得前至无量清净佛所。便道见无量清净佛国界边自然七宝城。心中便大欢喜。道止其城中。则于七宝水池莲华中化生。则受身自然长大在城中。于是间五百岁。其城广纵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宝舍宅。中外内皆有七宝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华香绕。浴池上亦有七宝树重行。亦皆复作五音声。其欲饭食时。前有自然食。具百味饮食。在所欲得应意皆至。其人于城中亦快乐。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虽尔其人城中不能得出。复不能得见阿弥陀佛。但见其光明。心自悔责。踊跃喜耳。亦复不能得闻经。亦复不能得见诸比丘僧。亦复不能得见知阿弥陀佛国中诸菩萨阿罗汉状貌何等类。其人愁苦。如是比如小适耳。佛亦不使尔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时。心口各异。言念无诚信。狐疑佛经。复不信向之。当自然入恶道中。阿弥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尔。其人于城中。五百岁乃得出。往至阿弥陀佛所闻经。心不开解。亦复不得在诸菩萨阿罗汉比丘僧中听经。以去所居处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随意高大在虚空中。复去阿弥陀佛甚大远。不能得近附阿弥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经复少。心不欢喜。意不开解。其人久久。亦自当智慧开解知经。明健勇猛。心当欢喜。次当复如上第一辈。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前世宿命求道时。不大持斋戒。毁失经法。意志狐疑。不信佛语。不信佛经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后世当得其福。复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弥陀佛国。作德不至心。用是故尔。是为第二中辈。
中辈是什么人呢?第一,他也是在家人,不能舍妻子,断爱欲;第二,是持戒,做布施的人,做功德较多,第三,他的修行是一日一夜精进念佛,其人于今世,亦复于卧睡梦中,见无量清净佛,其人寿欲尽时,无量清净佛则化令其人自见无量清净佛及国土,往生无量清净佛国者,可得智慧勇猛。经文明确表述,阿弥陀佛临终会来接他。
中辈往生的经文还特意说了,“其人奉行施与如是者,若…
《《阿弥陀经》讲记五: 临终接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