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經》講記五: 臨終接引(二)
主講:純祥法師
一、平時念佛的重點應放在“信心成就”上
臨終接引和平時念佛重點有所不同,平時念佛應該追求信心開顯(即得往生),信心開顯不分年紀大小。依佛的真實願力,念佛當下就可以讓你開顯信心,獲得往生決定。你獲得了信心成就,臨終接引就提前完成了,因爲你即得往生了,任何時候無常到來都決定往生,往生就有了保障。期待臨終是佛願給你的部分利益,究竟的利益是你現在就獲得信心決定。
二、信心成就與臨終接引都是佛願的力量
淨土法門的修學者應把重點落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上,信心成就與臨終接引都是佛願的力量。念佛就是佛願在你身上顯現,往生的力量並不是源于你自身,而是源于阿彌陀佛。如果你以前把念佛當成是自己的修行,那你現在就要把重心轉到依賴佛願上,信受阿彌陀佛的本願上,信受佛願需要了解佛願的具體內容。
叁、乘佛力發願必定獲得“臨終接引”
當然阿彌陀佛本願,臨終接引也是重要組成。臨終接引是指你願意往生,但是沒有成就信心。因此我們對臨終接引要有正確認識。首先臨終接引是阿彌陀佛的願力,你要了解佛願,他在什麼情況下會來接你?
1、十九願(臨終接引願)的條件是“至心發願”
十九願本願文中表述“設我得佛,十方衆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十方衆生”全部包括,後面是“發菩提心,修諸功德”,發菩提心者就是菩薩,然後“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衆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至心發願”是臨終接引的條件。只要你有願,發菩提心,修諸功德都攝在願中,阿彌陀佛就會來接你,沒有願的人就與臨終接引無關。
什麼樣的人是有往生願的人呢?按理你自己應該知道。但是由于我們的心迷茫、粗糙,對自己的願望不太清楚,我到底想不想往生淨土?我的願望是真還是假?自己都不是很清楚,不過從顯現上來說,如果你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就說明你有願望。你爲什麼希望阿彌陀佛來接呢?是因爲你願意往生淨土。當然你産生阿彌陀佛來接的願望,主要是因爲阿彌陀佛願力顯現在你身上。
2、生前有願,臨終佛必定來接
你只要希望阿彌陀佛來接,阿彌陀佛就會來接,這與大家通常認識有一定差異。有些人認爲,雖然活著時希望阿彌陀佛來接,臨終時心顛倒、糊塗了,那阿彌陀佛是不是就不會來接了?相應的說法也有很多,比如說“你臨終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念佛,要有正念,阿彌陀佛才會來接你”。因此很多人就擔心,如果臨終時自己作不了主,可能就往生不了。其實佛願顯現並非如此,只要你生前有往生的願望,阿彌陀佛臨終一定來接。
3、依《大經》中輩、下輩臨終接引的條件就是“有願”
依《無量壽經》吳譯本來了解,阿彌陀佛臨終接引你的條件到底有什麼?
(1)、下輩往生的條件
先說下輩的往生(上輩的是出家菩薩),佛言:“其叁輩者,其人願欲生阿彌陀佛國(吳譯本經文)”,不管是哪一輩,首先這個人是願意,你想阿彌陀佛來接。然後說:“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缯彩。作佛寺起塔。飯食諸沙門者。”下輩的人沒什麼布施供養,沒作什麼功德。但是他有一個修行,“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嗔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産阿彌陀佛國。可得尊敬,智慧勇猛。”(東林寺閉關念佛的修行依據)。這裏說得很清楚,下輩的人沒作過其它修行,他爲了往生極樂世界,曾經齋戒清淨十日十夜地念佛,壽終就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有些人就會想,十日十夜地念佛是不是就一定能往生淨土呢?我們再看下面的經文,“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複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于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土。心中大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但念是。口不能複言。即自悔過。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複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從此處經文看,對于願意往生的人,如果做了十日十夜的念佛,後來又懷疑了,對因果作善得福表示懷疑,不信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令其人于臥睡夢中,讓他見到無量清淨佛國土。這裏經文講得很明白,即便如此這樣的人一樣能夠往生,阿彌陀佛在他臨終的時還是顯現出來接引他。當他看見了佛以後,心中歡喜,他說:“我悔不知益做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所以當我們看臨終的人,你並不能知道他有沒有看見佛。因爲阿彌陀佛即使來接他了,他也無法表達了。但是他 “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複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裏七寶城”,他生到邊地。“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亦複于七寶浴池蓮花中化生”,五百歲不能見佛聽經,這是下輩往生的人,因此往生並不是很難,十日十夜的念佛是一定可以往生的。而本經(阿彌陀經)是一日至七日,時間用得更少。
按照無量壽經漢譯本《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經文,“其叁輩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缯彩作佛寺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嗔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可複尊極智慧勇猛。佛言。其人作是已後。若複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令其人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國土。其人心中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複言。則自悔過。悔過者過差減少。悔者無所複及。其人命終。則生無量清淨佛國。”這裏面講,你念過十日十夜以後,即使是懷疑了,阿彌陀佛臨終仍然會來接你。他雖然懷疑了,不確定,但沒有徹底得反悔,沒有根本不信,沒有說根本不想去了,只是半信半疑,阿彌陀佛都會來接,如果誹謗正法,完全反悔,那就不行。
不論是漢譯文還是吳譯文《無量壽經》的經文中都清楚表明,下輩者曾經有願往生,爲此而念佛(十日十夜),即使後來有懷疑,佛臨終時仍然會來接引。
(2)、中輩往生的條件
《無量壽經》吳譯本經文: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雖不能去家舍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語深當作至誠忠信。飯食沙門。而作佛寺起塔。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缯彩。如是法者。無所適貪。不當嗔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欲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于今世。亦複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後中複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結其善願名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複言。便心中歡喜踴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須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于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于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裏。城中亦有七寶舍宅。中外內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香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亦皆複作五音聲。其欲飯食時。前有自然食。具百味飲食。在所欲得應意皆至。其人于城中亦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雖爾其人城中不能得出。複不能得見阿彌陀佛。但見其光明。心自悔責。踴躍喜耳。亦複不能得聞經。亦複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複不能得見知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愁苦。如是比如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複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爾。其人于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阿彌陀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複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複去阿彌陀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複少。心不歡喜。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喜。次當複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毀失經法。意志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複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作德不至心。用是故爾。是爲第二中輩。
中輩是什麼人呢?第一,他也是在家人,不能舍妻子,斷愛欲;第二,是持戒,做布施的人,做功德較多,第叁,他的修行是一日一夜精進念佛,其人于今世,亦複于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經文明確表述,阿彌陀佛臨終會來接他。
中輩往生的經文還特意說了,“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
《《阿彌陀經》講記五: 臨終接引(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