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氣(貝弗麗)

  生氣

  

  貝弗麗

  

  在永固法師的「人間學院」課堂中,有一回,師父開示談及佛教的輪回概念。佛教中的輪回之說,在時間上有「前世」、「今生」、與「來世」等叁世輪回;而就空間而言,則有「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與「地獄道」之分。師父分別對各六道的特色做了簡單的描述。六道中,單見字面,便可約略想象其道中境況,唯獨「阿修羅道」,因是梵文音譯,若未經闡釋,實難一窺其奧;因此,當師父在描述「阿修羅道」的情境時,我特別豎耳恭聽,深恐漏聞一語。

  

  有別于畜生道、惡鬼道與地獄道等叁惡道;阿修羅道和天道、人道一樣,都是有福之道;所不同的是,阿修羅道中,生衆皆爲有福無德之人,是以,也非吾人應該「發願」往生之處。該道中,男衆高大英挺,卻個個骁勇好鬪;女衆妖冶美豔,卻個個善嫉好妒。因此,師父笑言,在人際間,若見易怒好生氣的人,我們便要揣想他們在前世乃爲阿修羅道生衆,或者擔慮他們來世便要往阿修羅道去。

  

  聞言,我不覺省察起自己是否也常常「恰北北」,有阿修羅的影子;也不覺想起今生經曆過的人,暗忖哪個「大雷公」、「母老虎」,誰最有阿修羅樣。想著想著,不覺失笑;我雖身處人道,怎麼處處盡見阿修羅呢?

  

  日前讀過一則報導,報導中指出,董氏基金會曾對大臺北地區民衆做過一項「怒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臺北地區有一成半的人每天會生氣,而有高達六成半的人每周至少生氣一次。由這項調查結果看來,生氣,還真可說是「人之常情」。不生氣的人,不是天生個性好,就是後天修養好。再則,很多人都知道,生氣是第二情緒(Secondary Emotion),生氣背後的不如意的因素,才是真正造成生氣的主因;因此,據理而推,對不會生氣的人而言,或許是因爲生活太安適得意了,找不到生氣的理由。然而,話又說回來,有人明明生活順心如意,卻還是老愛雞蛋裏挑骨頭,愛生氣呢?我想,這就是個人上輩子帶來的習性的問題了。

  

  此外,人們生氣的形態也因個性不同而互異;其氣焰波及所傷害層面之深廣度也因而有別。有人生起氣來像雷電;這種生氣的方式,最自私,因爲身邊的人受殃最烈。有的人生起氣來像泡泡,胸郁氣結,悶聲不響;這種生氣的方式,最自虐,久而久之,身體的病痛便顯現了。

  

  然而,不管生氣的形態如何,生氣究竟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情緒。生氣不但有中醫理論上「傷肝」之慮,更有影響生活品質、破壞人際關系之虞。更重要的是,生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把問題攪得更糟糕。

  

  既然生氣是如此百害而無一利,我們要如何管理好生氣的情緒呢?我想,坊間足供參考的資料多如牛毛,貴在自己是否願意身體力行,增長EQ,徹底改善自己的習性。

  

  生氣,有時真如西諺所言,是「拿別人的錯來懲罰自己」;然而,有時,生氣其實是自我意識過于膨脹的顯現;心中只有我,煩惱比人多;所求不得,氣就上來了。而既然人生在世,生氣難免,如何把氣生得少破壞多建設,的確是值人深思的課題。

  

  大師在《 星雲法語 》中曾解釋「生氣的藝術」,他說:「作戰前,要有作戰的戰術謀略;人事管理,也有領導管理的妙方;事不如己意,也要有生氣的藝術,如此才能在應對進退中,不被心浮氣躁的情緒左右;用智慧化解劍拔拿張的氣氛,才是待人處事高明處。」

  

  至于,如何讓生氣藝術化,大師所提供的方法是:第一、呼吸調慢幾拍,第二、自我暫且放下,第叁、是非不必論斷,第四、念頭細細觀照。

  

  下回氣上來了,不妨套套這幾招來管理一下自己生氣的情緒。挺管用的喲~

  

  -- 佛光世紀紐澤西版3月號

✿ 继续阅读 ▪ 說話 (貝弗麗)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