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對「臨終關懷」有些什麼見解與做法
生死問題,古今皆然,但是「臨終關懷」何以直到今天才成爲當代的社會問題?到底「臨終關懷」的意義是什麼?
以下是星雲大師的開示 ─
「臨終關懷」(HOSPICE),這是一門新時代的新興學科,是結合醫學、宗教、法律、倫理、哲學、道德等各領域的現代生死學。其主要目的在使臨終者面對人生最後階段時,藉由良好的醫療照顧及宗教信仰的力量引導,能認識死亡並接受死亡,心中不生憂怖苦惱,進而安然面對死亡;同時也給予家屬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協助度過此一生離死別的時刻。
「臨終關懷」一般又稱「安甯療護」、「安甯照顧 」、「緩和醫療」等,所照顧的對象以罹患癌症等重病,經醫師診斷確定無法治愈而瀕臨死亡的臨終患者爲主。病患可以住進醫院的「安甯病房」,也可以在家中由醫護人員「居家照護」;不管是居家照護或住進「安甯病房」,並不意味著等死,一樣能受到完整的醫療服務,只是所做的醫療並不一定以延長壽命或苟延殘喘爲目標。「臨終關懷」所強調的是「四全照顧」,也就是:
第一、全人的照顧:
全面照顧到病人的身心狀況,而非只針對他的病況或某一器官來醫療。
第二、全家的照顧:
幫助家人及親友學習照顧技巧,並協助家人一起面對親屬即將離去的悲傷。甚至病人往生後,家屬的心靈輔導,也是安甯療護的工作範圍。
第叁、全程的照顧:
除了陪伴病人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乃至病人往生後,輔導家屬度過低潮期也是臨終關懷的範圍。
第四、全隊的照顧:
結合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心理師、法師、牧師、神父、修女、義工等成員,提供最完整的身心療護。
值得一提的是,人在臨終時,特別關心死後的去處,因此佛教的淨土思想、叁世輪回、生命不死、因果業報等道理,此時都成爲病人與家屬最佳的心靈救護。
尤其在過去一般人的觀念裏,總認爲「盡量延長患者的生命」,這是醫生唯一的使命;其實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不管醫學再怎麼發達,人終究還是免不了一死。所以面對罹患重症、瀕臨死亡的病人,如何透過醫療和信仰,幫助病患解除身心的病痛,在人生最後的階段能夠活出「有品質的生命」,這才是臨終關懷的最大目標。
總之一句,臨終關懷是對生命的尊重,是對舊情的懷念,是對恩義的回報。現代醫學發達,雖然有助于延長人類的壽命,但是老人問題、社會老化等現象,都讓舉世倍感壓力,所以對于臨終關懷的辦法紛紛出爐。例如,預約淨土、生前契約、儲蓄養老、預立遺囑等,使得社會一下子延伸出許多新興行業來,安甯照顧也是其中之一。
其實,生命不是臨終的時候才需要關懷,生的時候就要給予照顧;甚至臨終關懷也不是只對臨命終病人所做的醫療照護,而是對廣大社會大衆施以一種廣義的死亡教育,讓人正視生死問題,而不是一味地逃避不談。因爲有生必然有死,死前的臨終一刻是每一個人必然要面臨的;既然人人都或早或遲要步入不同性質的臨終期,就應該早做准備,尤其是精神與生理上的准備。
即使說「臨終關懷」是針對即將死亡的病人所做的關懷,也不應該只是在安葬遺體、處理完後就算結束,而應該對其精神事業,及其後代子孫繼續給予應有的幫助,讓其「死得安心」、「死得瞑目」。所以「臨終關懷」不在于關懷生命活得多長,也不只是關懷死時的情況或死後的安葬問題,應該關心的是死後的去處,死後的安心,這才是臨終關懷的真正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