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聽到一個好消息。”侍者煮好茶後端給他問:“您聽到了什麼好消息?”他說:“我們的那個對手某某有了女人破戒了。”根邦紮嘉聽到這件事,板著臉說:“他們二人到底誰的罪過嚴重呢?”經常懷有這樣嫉妒心或競爭心等,既無益于己也無害于人,只能是毫無意義地積累罪業而已,所以應當斷除這種惡心。若他人恒時圓滿種姓、容顔、財産、廣聞等功德順緣時,當以誠心誠意修歡喜心,並且觀想:某人具有這樣的功德、財富,我十分高興,甚至如果此人具有勝過這些權勢、財富、名譽、功德等福德,一切吉祥圓滿該多好啊!從內心深處觀修。所謂的喜無量猶如駱駝找回了丟失的幼崽一樣。即:母駱駝比其他衆生更加慈愛它的孩子,如果它的駱駝崽丟失了,那麼它會非常憂傷,假如失而複得,它會産生不可思議的喜悅之情。應如此修學。
四無量心是于自相續中生起真實菩提心的無倒之因,無論如何,相續中未生起定解之前應精進觀修。如果爲了容易理解而將四無量的意義歸納的話,可以攝于心地善良當中,所以我們應當隨時隨地唯一修學心地善良。從前,阿底峽尊者手痛之時,將手放到仲敦巴的懷裏說:“請您給我加持一下這只手,因爲您具有一顆善良之心。”(本來弟子對上師作加持是不可能的,但弟子若心地善良,對上師加持也得利。)尊者唯有重視心地善良,在問安時也是說:“生起善意否?”一切教誨中著重強調:“心地要善良啊!”隨著心的善惡,一切黑白之業及其力之強弱也會變化的。若是善心則身語之所說所作皆成善法。如曾有將鞋墊置于泥塔小像之上的公案。若心存惡意則雖然表面上是善行,實際上皆成惡業。因此我們應于一切時處修學心地善良。宗喀巴大師說:“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如果心地善良則地道的功德也會那樣圓滿。從前,母女二人互相攙扶趟過一條大河,結果母女二人都被水沖走。當時母親心想:如果我的這個女兒不被水沖走那麼我自己被水沖走就沖走吧!女兒也同樣心想:如果母親不被水沖走,我自己被水沖走就沖走吧!她們二人互相生起善良之心後溺水而亡,爾後轉生于梵天界。此外,從前在夏薩夠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名信使共七人上了同一條船。船行進到河的四分之一時,船夫對大家說:“船超重了,要麼您們當中會遊泳的一個人跳下去,要麼我跳到水裏您們中的一個人來劃漿。”所有的船客全是既不會遊泳也不會劃漿,那位信使說:“所有的人死還不如我一人死好。”隨後便縱身跳入水中,緊接著空中彩虹環繞、花雨紛紛,信使本來不會遊泳卻順利到達河的彼岸而安然無恙。
心惡地道如何惡呢?從前,一個乞丐躺在城門過道上(胡思亂想):如果這位國王的頭斷掉後,讓我來作國王該多好啊!再叁生起如此惡念。第二天早晨,他還沒有醒來,正在熟睡之時,國王乘坐馬車而來,車輪輾過他的脖子,自己的頭卻斷了。本來我們求法的目的是爲了隨時隨地以正知正念護持自心,如果對自相續不進行詳察細審,那麼很容易在無意義中生起猛烈貪心嗔心而積累深重的惡業。那個老乞丐生起了如此不切實際的惡念,結果其果報立即成熟了。本來安樂地坐在寶座上、睡在寶榻上的國王頭也根本不可能斷掉。假如國王的頭真地斷了,那麼國王駕崩後國王的太子不繼承王位,猶如獅、豹、熊般的大臣們不執掌國政,難道會讓你這樣一位漂泊不定、窮困潦倒的老乞丐做國王嗎?所以,如果我們未善加觀察自相續,那麼在無意中很可能會生起那樣的惡心。如夏吾瓦格西說:“當護意國政,否則叁有增。”此外,從前世尊及比丘僧衆到施主家中應供時,有國王種姓和婆羅門種姓的兩個小乞丐去行乞。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去乞討時,佛陀及眷屬還未受供,所以他什麼也沒得到;國王種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屬受供後去乞討的,所以獲得了許多剩余的甘美食品。他們二人下午在途中閑談時,國王種姓的小孩說:“如果我具有財産、受用的話,那麼我在有生之年將以衣、食、受用及一切資具供養世尊及其眷屬並且恭敬承侍。”婆羅門種姓的小孩子說:“假如我擁有權力成爲一國之主,那麼我要砍掉那個光頭沙門及其眷屬的腦袋。”之後,國王種姓的小孩前往他鄉,在一棵大樹的樹蔭下休息。其它樹的蔭影都已遷移了,但是國王種姓的小孩所在的樹蔭卻沒有移動。當地的國王去逝後無有太子繼承王位,便發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作國王。所有的人四處尋找,有人發現了那個小孩。雖然中午已過,但樹蔭仍然未動,于是喚醒他,(迎請回宮中)請他繼承了王位。後來他如願以償,履行諾言供養佛陀及其眷屬。那個婆羅門種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馬車疾馳而來,輾在他的脖子上,他斷頭而亡。
所以如果經常唯一修學心地善良,那麼不但今生的一切所願能稱心如意,受到白法方面的天衆的保護及諸佛菩薩的加持,一切所作所爲將成爲善法,而且臨終不會感受氣息分解的劇烈痛苦,後世獲得人天果位,究竟現前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因此我們不應倉促從事不觀察自相續,僅頂禮、轉繞、誦經、誦咒等裝模作樣地行持廣大善法,而應懂得經常觀察自相續、修學心地善良,此乃極爲重要!
發殊勝菩提心分二:發心之分類,正式發心。
發心之分類:依心力差別可分爲叁種,如國王之發心、如舟子之發心、如牧童之發心。即國王們首先要摧伏一切敵方,得到自方的擁戴,自己登上王位,隨後維護屬下臣民。同樣,希求自己首先獲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衆生安置于佛地,這種發心稱爲如國王之發心。所謂舟子即船夫,他們欲求自己與所有的船客同時趨向江河彼岸。同樣,希求自己與一切衆生一同獲得佛果,這種發心稱爲如舟子之發心。牧童們爲使牛羊先食草飲水,免遭豺狼等猛獸侵害而將其趕在前面,自己隨後而行。同樣,希求先將叁界一切衆生安置于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以後,自己再成佛,(這種發心稱爲如牧童之發心)。其中如國王之發心稱爲廣大欲樂之發心,其心力下等;如舟子之發心稱爲殊勝智慧之發心,其心力中等,如至尊彌勒菩薩的發心;如牧童之發心稱爲無與倫比之發心,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如至尊文殊菩薩的發心。若依地道界限而分,則有四種:資糧道、加行道即勝解行發心,一地至七地即清淨意樂發心,叁清淨地(八地至十地)即異熟發心;佛地即斷障發心。若依發心本體而分,則有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二種。世俗菩提心又可分爲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如《入行論》雲:“如人皆了知,欲行正行別,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別。”譬如,一人去拉薩。最初他想:我要去拉薩。同樣,首先發願:我要令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猶如欲行,爲願菩提心。已經准備好了真正去拉薩途中所需的口糧、驢馬等後,正式啓程上路。同樣,爲使一切衆生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真實修學布施、持戒、安忍、精進、靜慮、智慧等六度,猶如正行,爲行菩提心。如此願、行菩提心二者爲世俗菩提心。在資糧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經過長期修心之力,最後于見道中現見諸法實相真如、證悟遠離一切戲論空性智慧之實義,此爲勝義菩提心。真實的勝義菩提心唯依修行力獲得,而不依賴于儀軌。初學者發世俗菩提心則必須依靠儀軌,應于上師面前聽受(或自己于皈依境前受持)。爲使所得的菩提心不退失並且日益增上,應隨時隨地反複如此受持(菩薩戒)。
正式發心:如前明觀皈依境一樣,于自前虛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傳承上師以及護法神衆)作爲發心的證人,再思維:遍滿虛空界的這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生生世世中,沒有未曾作過自己父母親的,爲父母親時他們與現世的父母完全相同,定是備加疼愛、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給我吃,有好衣先給我穿,極其慈愛撫養我成長,恩重如山。所有這些深恩父母如今沈溺于輪回大苦海的波濤中,被層層愚癡的黑暗所蒙蔽,不知取舍正道邪道,遠離開示真實正道的善知識,也無有依靠者、救護者、怙主、友軍以及希求處與皈依處,猶如無依無靠漂泊于空曠荒野之中的盲人一般,所有這些老母親流轉于此輪回中,自已一人獲得解脫有什麼用呢?因此應當觀想:我爲一切衆生發殊勝菩提心之後修學往昔佛子菩薩們的廣大利衆之行,唯爲輪回中的一切衆生全部獲得解脫(不轉生于輪回)而精進修持,並盡力念誦:
吙 那 湊 囊瓦切 得怎瑞 記
種 種 顯 現 水 月 幻 化 紋
扣 瓦樂革傑 德 恰 波 晝
相 續 漂 泊 輪 回 衆 有情
恙 熱 怄 薩 揚 色鄂 瘦 謝
自 證 光 明 界 中 休 息 故
擦 美 月葉昂 內 塞 吉 鬥
于 四 無 量 之 中 而 發 心
最後對一切聖衆發起情不自禁的恭敬心後,觀想所有聖衆從邊緣依次化爲光而融入中央叁寶總集上師中,上師也化光融入自身,以此爲緣,令自相續生起皈依境中諸尊衆心相續中的勝義菩提心,念誦發願偈:“勝寶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願其日增上”。並誦“文殊獅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等回向文。如此發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全部之精華,是有則皆足、無則皆缺之教言,猶如百病一藥萬應丹一樣。其它所有積累資糧、淨除業障、觀修本尊、念誦咒語等一切修法也是爲了令自相續生起如意寶菩提心之方便法而已,若不依靠菩提心則通過種種途徑也不能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如果相續中生起了此菩提心,則修持任何法全部成爲獲得圓滿佛果之因,所以我們應當一切時處唯以種種方便修學,使自相續生起菩提心。尤其爲自己宣講菩提心竅訣的上師使自己趨入大乘聖道,因此較開示其他教言之上師的恩德更大。當年阿底峽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當胸,當說到金洲上師的尊名時,雙手合掌于頭頂上並一邊流淚一邊說上師尊名。弟子們問尊者道:“尊者您在敘說您的諸位上師的尊名時,有這樣的差別(合掌當胸,合掌于頂上)。是因爲上師們相續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別,還是對您的恩德大小有差別呢?”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師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無有大小,而恩德則有大小之別。我相續中的這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師的恩德而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對我的恩德極大。”發心時,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謂“發心不爲主,生心乃爲主”之說。所以自相續中一定要生起慈悲、菩提心。反之,若未生起菩提心,而口頭上雖然念誦數十萬遍發心偈,也無芝麻許實義。如果已在佛及佛子面前立下發菩提心的誓言,而未如是去做,則欺騙了諸佛佛子,所以沒有比這更嚴重的罪業了。因此我們應當恒時斷除欺诳諸衆生的行爲,盡力精進使相續生起菩提心。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10· 1 修四無量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