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0· 1 修四无量心▪P4

  ..续本文上一页,我听到一个好消息。”侍者煮好茶后端给他问:“您听到了什么好消息?”他说:“我们的那个对手某某有了女人破戒了。”根邦扎嘉听到这件事,板着脸说:“他们二人到底谁的罪过严重呢?”经常怀有这样嫉妒心或竞争心等,既无益于己也无害于人,只能是毫无意义地积累罪业而已,所以应当断除这种恶心。若他人恒时圆满种姓、容颜、财产、广闻等功德顺缘时,当以诚心诚意修欢喜心,并且观想:某人具有这样的功德、财富,我十分高兴,甚至如果此人具有胜过这些权势、财富、名誉、功德等福德,一切吉祥圆满该多好啊!从内心深处观修。所谓的喜无量犹如骆驼找回了丢失的幼崽一样。即:母骆驼比其他众生更加慈爱它的孩子,如果它的骆驼崽丢失了,那么它会非常忧伤,假如失而复得,它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喜悦之情。应如此修学。

  四无量心是于自相续中生起真实菩提心的无倒之因,无论如何,相续中未生起定解之前应精进观修。如果为了容易理解而将四无量的意义归纳的话,可以摄于心地善良当中,所以我们应当随时随地唯一修学心地善良。从前,阿底峡尊者手痛之时,将手放到仲敦巴的怀里说:“请您给我加持一下这只手,因为您具有一颗善良之心。”(本来弟子对上师作加持是不可能的,但弟子若心地善良,对上师加持也得利。)尊者唯有重视心地善良,在问安时也是说:“生起善意否?”一切教诲中着重强调:“心地要善良啊!”随着心的善恶,一切黑白之业及其力之强弱也会变化的。若是善心则身语之所说所作皆成善法。如曾有将鞋垫置于泥塔小像之上的公案。若心存恶意则虽然表面上是善行,实际上皆成恶业。因此我们应于一切时处修学心地善良。宗喀巴大师说:“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如果心地善良则地道的功德也会那样圆满。从前,母女二人互相搀扶趟过一条大河,结果母女二人都被水冲走。当时母亲心想:如果我的这个女儿不被水冲走那么我自己被水冲走就冲走吧!女儿也同样心想:如果母亲不被水冲走,我自己被水冲走就冲走吧!她们二人互相生起善良之心后溺水而亡,尔后转生于梵天界。此外,从前在夏萨够喀地方,有六位出家人和一名信使共七人上了同一条船。船行进到河的四分之一时,船夫对大家说:“船超重了,要么您们当中会游泳的一个人跳下去,要么我跳到水里您们中的一个人来划浆。”所有的船客全是既不会游泳也不会划浆,那位信使说:“所有的人死还不如我一人死好。”随后便纵身跳入水中,紧接着空中彩虹环绕、花雨纷纷,信使本来不会游泳却顺利到达河的彼岸而安然无恙。

  心恶地道如何恶呢?从前,一个乞丐躺在城门过道上(胡思乱想):如果这位国王的头断掉后,让我来作国王该多好啊!再三生起如此恶念。第二天早晨,他还没有醒来,正在熟睡之时,国王乘坐马车而来,车轮辗过他的脖子,自己的头却断了。本来我们求法的目的是为了随时随地以正知正念护持自心,如果对自相续不进行详察细审,那么很容易在无意义中生起猛烈贪心嗔心而积累深重的恶业。那个老乞丐生起了如此不切实际的恶念,结果其果报立即成熟了。本来安乐地坐在宝座上、睡在宝榻上的国王头也根本不可能断掉。假如国王的头真地断了,那么国王驾崩后国王的太子不继承王位,犹如狮、豹、熊般的大臣们不执掌国政,难道会让你这样一位漂泊不定、穷困潦倒的老乞丐做国王吗?所以,如果我们未善加观察自相续,那么在无意中很可能会生起那样的恶心。如夏吾瓦格西说:“当护意国政,否则三有增。”此外,从前世尊及比丘僧众到施主家中应供时,有国王种姓和婆罗门种姓的两个小乞丐去行乞。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及眷属还未受供,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属受供后去乞讨的,所以获得了许多剩余的甘美食品。他们二人下午在途中闲谈时,国王种姓的小孩说:“如果我具有财产、受用的话,那么我在有生之年将以衣、食、受用及一切资具供养世尊及其眷属并且恭敬承侍。”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子说:“假如我拥有权力成为一国之主,那么我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及其眷属的脑袋。”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前往他乡,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它树的荫影都已迁移了,但是国王种姓的小孩所在的树荫却没有移动。当地的国王去逝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便发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作国王。所有的人四处寻找,有人发现了那个小孩。虽然中午已过,但树荫仍然未动,于是唤醒他,(迎请回宫中)请他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如愿以偿,履行诺言供养佛陀及其眷属。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马车疾驰而来,辗在他的脖子上,他断头而亡。

  所以如果经常唯一修学心地善良,那么不但今生的一切所愿能称心如意,受到白法方面的天众的保护及诸佛菩萨的加持,一切所作所为将成为善法,而且临终不会感受气息分解的剧烈痛苦,后世获得人天果位,究竟现前圆满正等觉的果位。因此我们不应仓促从事不观察自相续,仅顶礼、转绕、诵经、诵咒等装模作样地行持广大善法,而应懂得经常观察自相续、修学心地善良,此乃极为重要!

  发殊胜菩提心分二:发心之分类,正式发心。

  发心之分类:依心力差别可分为三种,如国王之发心、如舟子之发心、如牧童之发心。即国王们首先要摧伏一切敌方,得到自方的拥戴,自己登上王位,随后维护属下臣民。同样,希求自己首先获得佛果,之后再将一切众生安置于佛地,这种发心称为如国王之发心。所谓舟子即船夫,他们欲求自己与所有的船客同时趋向江河彼岸。同样,希求自己与一切众生一同获得佛果,这种发心称为如舟子之发心。牧童们为使牛羊先食草饮水,免遭豺狼等猛兽侵害而将其赶在前面,自己随后而行。同样,希求先将三界一切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果位以后,自己再成佛,(这种发心称为如牧童之发心)。其中如国王之发心称为广大欲乐之发心,其心力下等;如舟子之发心称为殊胜智慧之发心,其心力中等,如至尊弥勒菩萨的发心;如牧童之发心称为无与伦比之发心,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如至尊文殊菩萨的发心。若依地道界限而分,则有四种:资粮道、加行道即胜解行发心,一地至七地即清净意乐发心,三清净地(八地至十地)即异熟发心;佛地即断障发心。若依发心本体而分,则有世俗菩提心与胜义菩提心二种。世俗菩提心又可分为愿菩提心、行菩提心。如《入行论》云:“如人皆了知,欲行正行别,如是智者知,二心次第别。”譬如,一人去拉萨。最初他想:我要去拉萨。同样,首先发愿:我要令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犹如欲行,为愿菩提心。已经准备好了真正去拉萨途中所需的口粮、驴马等后,正式启程上路。同样,为使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而真实修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等六度,犹如正行,为行菩提心。如此愿、行菩提心二者为世俗菩提心。在资粮道、加行道中依靠世俗菩提心经过长期修心之力,最后于见道中现见诸法实相真如、证悟远离一切戏论空性智慧之实义,此为胜义菩提心。真实的胜义菩提心唯依修行力获得,而不依赖于仪轨。初学者发世俗菩提心则必须依靠仪轨,应于上师面前听受(或自己于皈依境前受持)。为使所得的菩提心不退失并且日益增上,应随时随地反复如此受持(菩萨戒)。

  正式发心:如前明观皈依境一样,于自前虚空中观想诸佛菩萨、(传承上师以及护法神众)作为发心的证人,再思维:遍满虚空界的这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世世中,没有未曾作过自己父母亲的,为父母亲时他们与现世的父母完全相同,定是备加疼爱、精心哺育,有好吃的先给我吃,有好衣先给我穿,极其慈爱抚养我成长,恩重如山。所有这些深恩父母如今沉溺于轮回大苦海的波涛中,被层层愚痴的黑暗所蒙蔽,不知取舍正道邪道,远离开示真实正道的善知识,也无有依靠者、救护者、怙主、友军以及希求处与皈依处,犹如无依无靠漂泊于空旷荒野之中的盲人一般,所有这些老母亲流转于此轮回中,自已一人获得解脱有什么用呢?因此应当观想:我为一切众生发殊胜菩提心之后修学往昔佛子菩萨们的广大利众之行,唯为轮回中的一切众生全部获得解脱(不转生于轮回)而精进修持,并尽力念诵:

  

  吙 那 凑 囊瓦切 得怎瑞 记

  种 种 显 现 水 月 幻 化 纹

  

  扣 瓦乐革杰 德 恰 波 昼

  相 续 漂 泊 轮 回 众 有情

  

  恙 热 怄 萨 扬 色鄂 瘦 谢

  自 证 光 明 界 中 休 息 故

  

  擦 美 月叶昂 内 塞 吉 斗

  于 四 无 量 之 中 而 发 心

  最后对一切圣众发起情不自禁的恭敬心后,观想所有圣众从边缘依次化为光而融入中央三宝总集上师中,上师也化光融入自身,以此为缘,令自相续生起皈依境中诸尊众心相续中的胜义菩提心,念诵发愿偈:“胜宝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不退,愿其日增上”。并诵“文殊狮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等回向文。如此发菩提心概括了佛陀所宣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全部之精华,是有则皆足、无则皆缺之教言,犹如百病一药万应丹一样。其它所有积累资粮、净除业障、观修本尊、念诵咒语等一切修法也是为了令自相续生起如意宝菩提心之方便法而已,若不依靠菩提心则通过种种途径也不能获得圆满正等觉果位。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此菩提心,则修持任何法全部成为获得圆满佛果之因,所以我们应当一切时处唯以种种方便修学,使自相续生起菩提心。尤其为自己宣讲菩提心窍诀的上师使自己趋入大乘圣道,因此较开示其他教言之上师的恩德更大。当年阿底峡尊者在提到其他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当胸,当说到金洲上师的尊名时,双手合掌于头顶上并一边流泪一边说上师尊名。弟子们问尊者道:“尊者您在叙说您的诸位上师的尊名时,有这样的差别(合掌当胸,合掌于顶上)。是因为上师们相续中的功德大小有差别,还是对您的恩德大小有差别呢?”尊者回答:“我的所有上师全部是大成就者,所以功德无有大小,而恩德则有大小之别。我相续中的这少分菩提心是依靠金洲上师的恩德而得的,因此他老人家对我的恩德极大。”发心时,生起菩提心是很重要,即所谓“发心不为主,生心乃为主”之说。所以自相续中一定要生起慈悲、菩提心。反之,若未生起菩提心,而口头上虽然念诵数十万遍发心偈,也无芝麻许实义。如果已在佛及佛子面前立下发菩提心的誓言,而未如是去做,则欺骗了诸佛佛子,所以没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因此我们应当恒时断除欺诳诸众生的行为,尽力精进使相续生起菩提心。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10· 1 修四无量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