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知全解》灌頂開示4——沒人能讀得到你的心,我們應該讀我們自己的心、動機和想法

  《一知全解》灌頂開示(4)——沒人能讀得到你的心,我們應該讀我們自己的心、動機和想法

  動機

  我們以身來修持佛法,如做大禮拜、繞佛及任何善行。語方面,我們念誦祈請文並向諸佛菩薩祈求。意方面,我們生起菩提心、悲心、慈心等。這一切都是基于動機。動機很重要。如果你的動機有絲毫的錯誤,即使你累積了大量的善行,你的成果或利益也只是一般。時時自我提醒,在開始任何修法時必須擁有正確的動機。

  推理及理性

  小乘強調修出離心,也就是四聖谛的修持,這能幫助打開你的心。我們爲什麼修行?爲什麼需要修行?修法的目的是什麼?我們必須有修行的理由。沒有理由,單只是進行修法是幫不了我們的。佛陀一直鼓勵我們要包括理性或推理的過程。如果沒有這點,修行將幫不了我們。

  因此每次當我們進行修法時,無論是自己在家修持或和其他行者一起共修,無論在哪兒或是以什麼樣的方式,我們都需要理由。將心打開。現在你的心是很乏味的,充滿了點子,老是尋求無盡的加持。如果你能將心打開,也就是說開啓你的智慧,你將知道如何處理並朝向修行的正確方向。因此重要的是你得檢驗你對修法的動機和理由。如果你在開始任何修法時如此推理,這將對你有益。

  所有修法的目的

  小乘的行者觀修四聖谛。爲什麼呢?這是爲了淨化惡業及煩惱情緒。我們潛伏著許多煩惱情緒,是我們無法剖釋的。我們有很多的障礙。

  然後是大乘的修行。爲什麼叫“大乘”呢?因爲慈愛心和悲心。其修持也是淨化或將負面的轉爲道用。

  金剛乘則有兩種禅修的階段:生起次第及圓滿次第的禅修。兩者都是在于轉化我們的五毒或五種負面情緒爲五智。

  同樣目的,不同能力

  因此雖然佛陀的教法有不同的層次,當我們把這些方法應用在修行時,它們都帶有同樣的目的,唯一不同的是我們的能力。如果我們有足夠的能力,我們能趨入金剛乘,其補救法、方便和道較快奏效。大乘之道稍微慢一點。小乘之道更爲慢一點。但這只是時間問題。佛陀是很專業的,他根據我們的能力善巧指導。他從沒說過我們一定得根據某一種方式來修持。他給我們選擇,而這所有的選擇都有著相同的目的。

  動機:爲自己還是爲一切衆生?

  我嘗試要告訴你的是,我們身爲佛法修持者,尤其是金剛乘的行者,有時侯我們的概念有所錯誤。當然,這不是嚴重的錯誤,而是輕微的錯誤。我們大部分人去到寺院或參加法會或灌頂時,我們的動機是期待:“我是爲了得到長壽、健康、生意旺盛、家庭和諧的好處而來。”我們都處于這個範圍內,無法跳出來。極少數的我們是爲了所有衆生而來。這是很明顯的。我不是在侮辱你,而是在告訴你事實。這是我們無法否認的。

  因此,我們應該通過檢查自己的動機來自我改進。我們應該檢查我們的動機。我們宣稱自己是佛教徒,尤其是“金剛乘行者”,挺高等的。所以我們必須仔細地檢查。誰來爲你檢查呢?沒人能讀得到你的心。我們應該讀我們自己的心、動機和想法。

  如果我們檢查我們的每一個修法,那犯錯的機會就比較微小。你們這兒有90到100人。你是爲了誰而來?很少數的你們是爲了幫助衆生而來領受灌頂。別提衆生,就單只是爲了馬來西亞的人,或在柔佛巴魯的人,很少。我們的動機、慈心和悲心是有限的。我們必須將我們的動機無限化,那就會有好處。如果你以這樣的動機來修持和念誦,那將會有真實的利益。

  無瞬間改變

  當我們說“加持”,別期待瞬間的轉化。你以爲當你喝下一些東西時,你將轉化。佛陀是很專業,但不是到那種程度。他是如此仁慈與慈悲。他做了許多事,爲了衆生犧牲他的生命。他已向我們顯示該如何修持。如果我們聽取他的指導,跟隨他的方向,認真地去做,我們全都將成佛。佛陀是有信心的。他已給了我們方向。不要期待瞬間加持。一些人會到大師跟前說:“仁波切已經加持了我,明天我將有力量了。”沒人能如此做到。

  皈依和菩提心的重要

  一般上,皈依和發菩提心願文不被包括在灌頂內,但我們在開始灌頂時必須念誦。這表明了沒有這兩樣(皈依和菩提心),將不可能接受到壇城及本尊的灌頂加持。這兩樣是個人接受灌頂加持的基本功德。因此當你念誦時,你應該很注意地進行,覺知到這兩樣的重要。那將會非常有益。

  選擇最艱難的道

  你常期待咒語是簡單的,如“嗡阿吽”。當咒語是長的,你的臉也隨著拉長。這是不好的。當它是困難的時候,它是對我們有益的。這是百分百肯定的。我的偉大的上師頂果欽哲法王在他還是個小孩的時候,他常念誦這個咒語(蔣貝兼左),每天念誦至少一百遍,有時更多。這一類的偉大上師從不說他們在做一些大事,他們常說他們做的是小事。這是他們的偉大之處,並且非常有學問。他們選擇的是最困難的,而我們選擇的是最容易的。我們選擇最容易的咒語。大師們不選擇容易的。我們應該嘗試困難的,別說它太長,如果我們老是在法本裏找下一個最容易的咒語,那很快的我們就會翻完整本法本了。這是很重要的。

  念誦咒語以得到加持

  文殊菩薩是諸佛智慧的灌頂。既然你現在已領受了傳授,你應該念誦10,15,20或更多遍,使其加持繼續保存于心中。爲了得到傳承或傳授的加持,很重要的是得提醒自己每天早上、下午或任何時候念誦咒語。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