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的金剛乘朋友們似乎更害怕魔鬼,而小乘的朋友們卻會說:“還好啦,就讓它去”。所以這表示,金剛乘行者們其實有更多的念頭,心中有許多期待與想法,然後發生了一點敏感的事情,就失去了控製。相比較而言小乘行者的問題較少,他們更爲平和,心也更安詳。而金剛乘行者的心卻比較狂亂,所以問題和痛苦也就更多。我很抱歉這麼說,但這是事實。
其實從性格上來說他們之間並沒有什麼不同,只是背景不一樣而已,一個訓練的很好,另一個卻並沒有很好的訓練自己,總是有很高的期望,認爲我不需要精進,修行就會起作用,我的上師會加持我,然後明天早上我就會開悟了。這樣的期望其實根本就不實際,不是嗎?我們都有這樣的問題,這是必須去克服的。其實修行都是一樣的,需要禅修,需要思考,需要精進和努力,修行並不容易。從根本上來說,我們都是一樣的,所以佛陀給予了一乘法教,那就是去除我們的執著。佛陀從來沒有說過,金剛乘具有不同的特殊能力。我們都是一樣的。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修行搞的特殊化,保持低調,並實際的去修持,這樣你才能夠解決任何問題。
有時當你還不是宗教分子時,你很少見到鬼或幽靈。但是一旦你成爲了佛教徒,似乎就會看到一些鬼,而當你成爲金剛乘弟子後,你卻見到了更多的鬼。像是我在西方時,遇見過一些西方的弟子,他們說見到了鬼,然後我問他們鬼是什麼樣子,是西方人的樣子嗎?他們說不是的,是西藏的鬼。(衆笑)所以你們看,這個傳承來自喜馬拉雅而不是西方,否則他們應該看到是西方人的樣子才對,但是他們怎麼會看到西藏的鬼呢?所以,這說明他們的修行出了問題。
當仁波切和喇嘛們到了後,他們就不斷抱怨說看到了鬼。好吧,如果他們再看到鬼,那就讓他們把鬼留下來,鬼將會保護他們。而不是對他們開示說,鬼只不過是你心的投影,然後給他們一些很重的加持物挂在脖子上,也許不幸的是他們卻看到了更多的鬼。幾天後,可能他們脖子上的加持物也掉了,也許是鬼偷走了,誰知道呢。
所以,這種來自喜馬拉雅的問題總是不斷在發生著,這是金剛乘的疾病,很難治愈。作爲一名金剛乘行者,我們必須很小心,不應該想太多。我們總是會有很多期待,例如: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這還不夠。你的心總是焦躁不安。所以在噶當派的教授中,他們總是說要保持低調,不要期待太多,就只是盡你所能去修持,不要想太多,試著讓心平靜下來,做更多的禅修。這樣的話,你的鬼也將會變成你的朋友,會保護你而不是傷害你。所以,這就是噶當派的修行方法。
再回到剛才那個例子,有時當你繼續深入問下去,他們會說那個鬼是穿著紅袍子的西藏鬼。當他們這麼說時,我也會覺得很害怕,怎麼會這樣?難道他們的意思是,我也是個鬼?(衆笑)當然,這不是一個正面的例子。我相信,它表明喇嘛和修行者之間的關系不太好,最後他竟然視你爲一個鬼,因爲在他的夢裏,他看到你是一個鬼,所以他試著逃離你,這是一種錯誤的關系。爲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應該試著讓這些人平靜下來,放輕松,就像噶當派所教授的修心方式。在給予了這樣的教導後,通過修行他們的心會變得更爲平靜,而不像有時候給太多灌頂和加持,說這是給看不見的鬼,那是給看得見的鬼,這個加持可以保護你等等,這反而不好。你的家裏滿是護身符之類的東西,然後你放的越多,似乎鬼就越多,還聽到了更多的怪聲,最後你徹底對金剛乘的加持失去了信心。這種不實際的做法完全對你沒有幫助,所以,像是噶當派上師的教導告訴我們,當你的心裏出現某些障礙時,如何直接的運用對治方法。這樣的修行可以幫助你保持平靜,所以我認爲這五力的教導對每個人都很有幫助。
此生修行的五種力量:願望力
現在,第五種是願望力。我們像這樣祈願說:“從此刻起直至證悟佛果爲止,願我永遠不與兩種菩提心分離。”關于兩種菩提心我之前已經做過解釋,它們是世俗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所以你強烈的祈願:“從現在起直到完全證悟爲止,願我永不與這兩種菩提心分離,即使是在夢中,也希望我不失去這兩種菩提心。”這種強烈的願望就稱之爲願望力。在你的修行中一定會出現許多困境,你不該因爲這些困境而放棄修行,而應該下定決心說,不論遭遇到何種困難,願我能夠將它們轉爲修行道用。
面對死亡時修行的五種力量:善因力
這樣我們就將如何在此生修行的五種力量講完了,接下去我們將說一下如何在死亡來臨時修行。
這裏同樣也有五種力量,首先第一種是善因力。善因力是指當你身患疾病,無法治愈,即將死亡時,你發誓將所有財産供養給佛、法、僧叁寶。同時,你也決心慷慨的將所有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特別是那些最需要之處。也許之前你很執著于自己的財物,但是現在你完全放下了,不再抓著不放,並決心將這些財物供養給叁寶並回向一切衆生,這就是善因力。
面對死亡時修行的五種力量:願望力
第二種是願望力。願望力是指一種強烈的祈願,對佛、法、僧叁寶祈請:“願我及一切衆生都能生起兩種菩提心,願我及一切衆生能夠遇見真正教導這兩種菩提心的上師。”
面對死亡時修行的五種力量:忏悔力
第叁種是忏悔力。和前面提到的類似,當死亡來臨時,你應該感到欣慰,至少自己曾經修持過這個甚深的教導,至少你理解到自我並不真實存在。雖然你還不能徹底證悟到這點,但至少你曾經培養過這樣的理解,這就很好了。當然,最好的情況是,你能夠完全證悟到自我並不存在。但是,如果你能建立起這樣的理解,就已經非常具有利益。
在死亡時,你感到非常高興和喜悅,你能夠從偉大的上師處學到這些,並一再祈願:“願一切衆生都能了悟自我的非實存性。”
面對死亡時修行的五種力量:決心力和娴熟力
第四種是決心力。你一再祈願:“即使是中陰身或來世,不管我身處輪回中的何處,願我永不與兩種菩提心分離。”
最後一種是娴熟力。你不斷重複和憶念這兩種菩提心,你已經修行了這一生,現在死亡來臨了,即使你即將離開人世,但是你仍不斷的一再重複和憶念這兩種菩提心,這就是娴熟力。
《《修心七要》教授3——如何讓修行成爲一種生活方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