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現代人的建議》系列開示(2)——修持的方法叁:正見
◎修持方法叁:正見
依照正確的見解來幫助我們斷除煩惱,稱爲正見。當我們見解不清楚時,煩惱自然就會升起。例如,當我們見到喜愛之人時,欣悅之心自然升起;見到討厭之人時,瞋恨之心自然升起;見到陌生人時不會想理他/她,也不會有任何特別的感受,我們一般生活方式是如此。因此具備正見,在一般生活上是必要的,不光是佛教徒需要,一般大衆也需要,特別是針對“苦”的人,具備正見的思維是很有幫助的。
一切的煩惱會讓我們不舒服的原因只有二個,一個是貪心,另一個是瞋心。在佛法中可以將所有多種煩惱歸納爲“貪”、“瞋”二大類。譬如,我們很容易將喜愛的人視爲己友,而將討厭的人命名爲“敵人”。而這兩者的差別在哪呢?根本差別就在于“我執”。因我們已對自己設限,在此範圍中命名爲“我”,符合自己心意者,稱爲朋友;而與這個“我”不相容者,就稱爲“敵人”。因此一切問題的泉源即始于這項分別心。所以,我們的煩惱的確很多!雖然我們已將于己不容之人分別爲敵人,但對于那些不喜歡“我的朋友”的人,我們亦視其爲“我的敵人”,這麼一來我們的敵人是很多的,如果“敵人”又有他自己的朋友,那麼“敵人的朋友”又會成爲我們的敵人了,你將發覺“敵人”真的是沒完沒了的。
如果我們抽絲剝繭仔細回想,將發現這一切原來都是從“我執”而來的。我們說要消除全世界的敵人是很難的。曾經有位印度智者說道:當他打算參訪各地時,大地充滿荊棘凹凸不平,有著各式石子、不利行走的東西。他不可能爲大地鋪上皮革後再參訪各地,但他可以將二塊小皮革穿戴于雙腳行訪各地,這和前者的效果是相同的。這故事的寓意是告訴我們,我們是不可能將周遭不喜歡的人趕走,也不可能消除對一個人的貪執。但有個方法,亦即:我們必須面對自己心中這份執著對方爲敵人的一念分別心,如果我們能消除這一念煩惱、瞋恨心,就等于消除了這世上我們的一切敵人,這即是第叁個修持方法─正見。“正見”即是我們正確地好好的思惟、分析煩惱(瞋恨、妒嫉….)之升起源頭。最後,我們將發現所有煩惱及痛苦的産生均是源自于我們的這一念心,而不是那個人!
我們常發現自己對于不喜歡之人,光是他﹝她﹞的出現就會令我們不高興,有時更極端些,光是看到他﹝她﹞的鞋子出現時,都能令我們不愉快,這是爲什麼呢?我們將發現並不是這個人的問題,而我們也不是真的瞋恨這個人,而是這個人心中的煩惱,其實也就是我們自心的一個煩惱。我們真正的敵人是我們的煩惱及我們的瞋恨心。
曾經有爲印度成就者說過:“事實上,我們的瞋恨心實在沒有道理。”例如當一個人拿起棍子打我們時,事實上我們很自然的會對那個人生氣,但真正令我們感覺到痛的卻是那根棍子,所以我們應該對棍子生氣才是,但我們卻不會這麼想!因爲我們明白棍子是不自主,是被使用者操控著,因而我們不會對棍子生氣,而是對棍子的操控者生氣,這是我們一般人的解釋。然而,倘若我們更深入思考,我們也將發現棍子的操控者其實也和棍子一樣,是無法自主的。棍子的操控者被其煩惱所驅策,而産生棍打我們的行爲。所以我們也沒有理由生他﹝她﹞的氣。真正要氣的話,該是對他﹝她﹞的瞋恨心生氣。因此,這世上一切的戰爭、國際間的爭端、一切的痛苦,事實上全是因爲我們被煩惱所控製著;實際上沒有一個人是有問題、有錯誤的。
佛陀曾舉過一個很好的譬喻:就好像在一個瘋人院裏,當有一個精神病患突然跑去打醫生時,這醫生是不會生氣的,反而會更有慈悲心。這是因爲醫生明白精神病患因病而舉止失常,因此對其失常舉動不會生氣反而更加慈悲。當我們具備這種正見後,我們生活當中還會遭遇問題,一旦問題來時,我們就不那麼容易生起氣來,而且更能了解對方生氣的原因,進而開發我們的慈悲心。以上是提及“正見”﹝一種正確理解觀念﹞。它將對各位﹝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有著莫大幫助,尢其是對于有些必須接觸社會、接觸大衆之工作者,更需要有這樣一種能力來處理很多事情。即便是對家庭來講也是很重要的,無論對任何工作,這都是很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將這種觀念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將發覺,無論是從事政界、經商抑或是任何工作,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將是非常好的互動,會是相互的利益。真正的關心彼此,對雙方均有幫助。
我們會見到一種情況:佛教徒也是會遇上問題的,但有些佛教徒遇上問題時,除了“知道”自己是“佛教徒”外,還會跑到佛堂禮佛、繞塔,尤其是當聽聞到某些法師或仁波切來時,馬上趕至這些上師面前開始訴苦,認爲如此就能解決問題。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世上許多人會找心理醫生診療,當人們將自己的問題告訴醫生後,醫生會慢慢地向患者解釋。這可能會有些幫助,但卻無法真正從正見上來解決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前面提及的“正見”修持方法。如果我們能真正具足“正見”,並且不斷的思維它,我們將發現不再有痛苦來找我們了,它是真的很有幫助的。
以上提及之叁種修持方法:出離心、菩提心、正見,這叁種方法對佛教徒而言是必備的;對非佛教徒而言,如能于生活中運用此叁種方法,必定會有很大的利益。這一點,仁波切非常確定。尤其在我們人類來講,人的力量無限,無論各位從事的是社會性工作,抑或是任何工作,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善心,利他之心,這種心態是必要具備的。再者,我們亦需具備誠實的心,倘若我們在處理事情上總是存有算計別人之心,有各種狡狯之心時,事實上,問題將層出不窮。因此“人是很有力量的”這句話我們不能只是說說而已。“力量”指的是我們能幫助他人的這一念善心,其力量無窮。如果我們不懂得開發這份“力量”,我們並沒有將人的真正潛能開發出來,那麼我們的生活不過是過過日子而已,和動物是沒有兩樣的。因此善心﹝利他之心﹞及誠實之心相當重要。真正而言,每一個人多多少少仍有著我執,而我們也無法馬上斷除它或完全斷除它。但現在我們能夠做的,即是慢慢地降伏它,達到一個平衡。
在座各位,尤其是假如有經商的企業家,我們應明白一個重點:“企業是被我所掌控,而不是企業掌控了我。”倘非如此,我們將白白浪費了一生。而在某日,我們才突然發現,爲何一生總是被工作牽著走。但換個角度來講,如果我們在工作上帶著有利他之心,分享、幫助別人的心時,我們將發現自己的工作所造成的影響,是能造福更多的人,這時才能稱是心的潛能獲得開展了。
在佛法中談及投生爲人是十分困難的,這是真的!這裏指的困難是,要獲得人的身體,且生活條件很好,這是十分的困難。因此當各位現今已擁有圓滿人身得以從事各項活動時,在行爲上更應從事幫助自己也能利益他人之事。以上爲今日簡短的一個演講。對于在座各位接觸過佛法者,希望今天的演講內容能說明大家在修行上更進一步。對于新接觸的朋友們,今天的內容爲您帶來一些新知識,希望對大家亦有幫助。但仁波切確信對于未接觸過佛法的人來講,適才所提的叁種修持方法,事實上在生活當中也是很有幫助的。所以真正修持佛法的人並不一定得是一位佛教徒,而是真正能有著出離心。願意幫助別人的心,並且能透澈了解到“正見”明白世間的一些情況。事實上這就是“菩薩”--真正在幫助、利益他人之人。即便他﹝她﹞不是佛教徒,但他﹝她﹞確是“菩薩”。
所以英文”Religion”,中文稱爲“宗教”,但事實上宗教它是一個如果你無法好的去做它時,你反而會出現蠻多問題,從某方面來說,所謂的“宗教”是一個告訴我們能變得更好的方法、一條途徑。如果我們沒有按照正確的方法來做的話,我們可能浪費了我們的時間!我們可能進了許多次的寺院,向佛菩薩做了很多次的祈禱,但這可能都沒用,所以各位如想接觸宗教,首先我們還是得從根本的善心做起,當我們具足善心、慈悲心爲基礎,再進入真正的宗教方法來學習,如此才能學的好。相反的,如不具備基礎,我們將永遠無法將宗教學好。
當慈悲心與宗教方法相結合時,這才是一個正信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