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給現代人的建議》系列開示2——修持的方法一:出離心

  《給現代人的建議》系列開示(2)——修持的方法一:出離心

  ◎修持方法一:出離心

  以佛法的角度來說,修持方法有叁:一、出離心,想要出離輪回的心。我們都能感受到人世間是苦的,我們也一直想盡各種方法除去痛苦,但所采取的世俗方法卻無法脫離痛苦得到永恒不變的快樂,就這樣一直以來不斷地反複承受輪回的苦,直到最後我們才明白這世間的本質即是苦,我們不可能以世俗的方法來獲得永恒不變的真實快樂,而生起強烈欲出離這痛苦的世間(輪回)的心,這即是出離心,開始找尋出離方法的心。

  但有時我們一聽到“出離心”,就以爲仿佛我們要丟棄輪回、丟棄一切似的,事實上並非如此。真正的出離心並非指我們丟下輪回、丟下一切,事實上我們仍生活在這世間,每個人各有著工作,有些人在政治界、有些人從事教職、有些人則是單純的家庭主婦等等各行各業,在生活中保持出離心是指:我們不要過度的執著在工作當中,而是隨時心要保持一個平衡,不要有過度的心念,此即出離心。

  這個是一種什麼感覺呢?相信各位必定曾經驗過,很多時候我們會嘗到許多苦是源于我們自己所造成的,這是因爲我們的欲望太強了,我們不能夠知足或是我們的野心太強而目標訂的太大、太高反而無法達成時,苦就排山倒海來了。所以在此“出離心”指的是我們要在工作中找到一個平衡,我們盡力而爲,而且一步一步適中地,帶著知足的心來做事,這即是出離心。

  這幾年來歐美國家愈來愈多佛學中心,愈來愈多西方人士喜歡學習佛法,仁波切近年來在歐美傳法時發現,很多佛弟子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即「沒有出離心」。這些人心中亦想學習佛法,他們希望成爲一個不同的人,他們的野心非常大,但跑到他們的修行當中去了,所以這些人雖然修行佛法,也希盼自己成爲一個不同人,但由于眼高手低之緣故,他們依然做不到。當他們做不到時,他們的心就變得非常的苦。因而雖說佛法是好的,但如果一個人沒有腳踏實地去修持,有時候佛法反而害了他自己。這是仁波切親眼見到的例子,也是許多佛弟子都有的問題。同樣地,這種感覺運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或是不同的工作來講,也是有相同的問題;亦即不論任何工作,我們均應適中地來從事,而不要過度投入。

  我們常說:“要相信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別人或外在條件是不能依靠的。我們有心要相信自己,同樣地也會有心要保護自己、愛自己、關心自己,但許多時候雖然我們心中是這麼想,事實上我們卻從事著危害自己的行爲,害了自己,也害了周遭的人。我們應常常靜下來扪心自問:“我們心中所想的,以及我們所做的,二者是否相輔相成?”,這是很重要的。

  我們也常說人和動物是不同的,但到底差別在哪?我們說:“人與動物不同在于『人的心』。”人是很有力量的,這意指當人們有心實踐善行,它將真正能利益到大衆;但我們也能發覺當一個人心非常壞時,同樣的,這人甚至可以毀了全世界。這即是“人的心”的一種特殊力量。因而在此特別強調我們應明白如何正確善用這份強大的力量。這種正確利用的方法,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試著去做的。當我們惡念升起之際,轉變這惡念爲關心周遭之人、幫助更多的人。當這種利他之心慢慢培養出時,我們將發覺:我們不僅能利益及周遭之人,我們甚而得以利益國際乃至全世界,幫助世界各種戰爭的減少,幫助各種喜樂的增長,這是相當重要的。

  雖然這世上人種不同、思想不同、工作亦不相同,但是不論如何之迥異,仁波切認爲我們都不應太過執著,或是期望太高,而是要保持一種中道的心、平衡的心﹝Balance﹞,這是非常重要的!當我們秉持平衡之心來做事時,我們將發覺苦會慢慢減少,煩惱也會慢慢減少,這並不是件不可能達成之事,而是我們必須用對方法才能達成。

  如果一個人能具備前述這種平衡、知足的思維,這個人做起事來將更有條理、更覺得腳踏實地,對于工作會更有幫助。但相反地,有些人野心、煩惱太強時,他反而會覺得有些事不容易成功。這些問題的根源均肇始于我們的起心動念。我們從事任何事之動機與初始發心應非常的平衡、非常的正確,如此將幫助我們得獲一個好的結果。以上是談到有關叁種修持方法之一的“出離心”。總結而言,出離心的意義爲:“認知輪回之苦,因而不要太執著”。“不執著”將幫助我們做起事來自在開心。如果我們遇上不明白輪回本質的人,而他又是那麼的執著于輪回中找到一種快樂及目標時,即使他做了再多的工作﹝努力﹞也無法達到那目標,他乃處于“苦”中,更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以上是出離心的約略解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