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給現代人的建議》系列開示1——得獲快樂的好方法

  《給現代人的建議》系列開示(1)——得獲快樂的好方法

  ◎衆生的心願:離卻痛苦,追求快樂

  雖然世界上有這麼多不同的人種,而文化背景差異又那麼大,各有各的思惟模式、生活、工作方式,但大家共有的目標及心願卻是相同的。此一相同點即是:凡是投生爲人具有生命者,均希望遠離痛苦、得到快樂。

  在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宗教裏各有其教派,各有其教條規矩;而佛教裏亦有不同之教派及傳承,其中亦有不少之成就者致力于佛法理論之研討、辯論,互有個自之見解等等;但有人認爲這些是其次的,並不是太重要。真正最重要的是佛法如何能在生活中幫助我們、利益我們。原因是,佛法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所有如此繁複之佛法教義,其主要泉源是什麼呢?其要點不外乎幫助所有人人心向善,有著更良好之行爲舉止。尤其是現今于國際上戰爭頻繁、國家經濟蕭條、政治不穩定,造成人民非常的痛苦,而國家也非常紛亂。我們探究這種狀況形成的原因,可以說這是根本于我們的心,也就是人們的心!爲什麼呢?因爲當我們的心中永遠不誠實,或是說不夠正直、善心不夠,或者說自利的心太強時,自然而然地就會有這麼多的紛爭産生。

  世界上不同的宗教如印度教、猶太教等等,各有其教理及說法,看似有所差異,但我們深入探討,卻可發現各宗教間是相當融和的。這是因爲所有的宗教都有著共同的基礎:開發人們的「慈悲心」、「善心」,或者稱之爲「愛心」;且盡力促使人們不要去傷害別人,更要幫助別人。這即是所有宗教之共通點。所有的宗教均有其精神導師以指引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們。譬如:佛法以佛陀爲精神導師,基督教以耶稣基督爲精神導師。雖然教理均由精神導師依其親身體驗,發覺修行之道是好的,並且告訴追隨者或弟子應當如此而行。但許多時候我們會發現,雖然導師如此善勸教化,但我們卻無法真正如法奉行或是誤解導師所教之方法,此時我們將無法真正了解宗教的涵義爲何。

  以上是談到有信仰宗教者,抑或無宗教信仰者,其共通點都是爲了「離苦得樂」。

  ◎得獲快樂的好方法

  就一個佛教徒而言,我們都明白衆生皆欲離苦得樂。而以佛法的思惟來看,我們如何才能得到快樂?而「快樂」又是什麼呢?佛陀開示我們一個能夠得獲快樂的好方法:四谛﹝苦、集、滅、道﹞,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

  首先,我們應了知何謂「苦」?身體上的苦、心理的苦,在知「苦」的同時,我們應明白「苦」的出現是無因無緣嗎?或是必有因由爲基本?這因緣有無的現象即是「集」。接著我們思惟是否能將「苦」加以消除?我們是否能真正超越煩惱,開發心性的力量?這最終的果位稱爲「滅」。而可幫助我們證得「滅」谛的方法,就是修道的「道」谛了。不論是佛教徒或是非佛教徒,思惟四谛都是幫助他們消除痛苦得獲快樂的方法。在此我們好像聽到了許多新的名詞,事實上這些名詞所闡述的道理,是在各宗教中均有提及的,均是相同的。

  「苦」的感覺是什麼呢?苦的感覺有二種,我們都會感覺到苦,一種是很明顯的,像是身體上的苦痛,我們可以很容易感受到,稱爲「粗」的苦;第二種是相當細微的苦,如心中隱隱約約感受到的苦,稱爲「細微」的苦。

  粗苦的感受,指的是例如身體有病,我們馬上感到不舒服、難受,或者是心裏有煩惱,如傷心的情緒、得不到的苦、不想得到卻得一直面臨的苦等,這些可以明顯感知的苦稱之。

  細苦,是我們很難發覺的,因爲我們凡夫的心太粗無法完全感知細苦。如此細微苦到底是指什麼呢?我們必須先有個觀念:人身由五蘊和合而成。第一個蘊稱爲「色」(物質),屬于色法,是色的集合;第二蘊爲「受」(感受);第叁蘊「想」(思想);第四蘊「行」(行爲);第五蘊「識」(我們的心)。生命體都是由五蘊所合成的。當我們不斷地輪回,一代一代地投生所得之生命體,均由五蘊所形成。所有的苦,都是建築在五蘊聚合的生命體之上,此五蘊聚合的生命體,本身就是細微的苦。

  運用適當的方法,細微的苦是可以完全感知。這個方法稱爲「修心」,亦即訓練我們的心﹝Mind Training﹞以開發心的力量。爲何我們現在還無法感知細微苦?就是因爲心被局限,其力量尚未被開展出來。我們說「心的力量無窮」,這句話不僅是說說而己,我們的確可以透過一種修持的方法來發展心的力量,當力量開展出來之後,我們便能覺察到最苦的苦即是細微苦,而它的本質即是這五蘊身。

  以上是介紹「苦」。「苦」也是佛陀首轉佛輪所宣示的第一個法,這是因爲所有的衆生一定會遇到「如何面對『苦』」的問題,因而首從了解「苦」開始來契入修行。所以第一步我們了解「苦」,接下來我們尋求解脫的方法。「苦」並非是我們想丟就能丟,事實上它是丟不掉的。我們要先明白「苦」生起的因由,從因由根本上來斷除「苦」。

  「苦」的因、一切煩惱的根本是什麼呢?是「我執」,一種執爲有我的心。「我執」愈強時,不僅會造成自己的不開心,也會造成別人的很多的問題。「我執」也可以用其它的名詞來說明:瞋恨心,譬如說一個人心中總是充滿怒恨、嫉妒心。當一個人的心非常混亂充滿煩惱時,這人自然而然的造成自己的不開心之外,也致使周遭的人感受到痛苦。這可以解釋「苦」的因即是「我執」了。我們可以發現這世界上的人也好,各種動物也好,都有「我執」這個煩惱。時常在生活中,我們很少多關心別人一點,或者觀察到別人難過時,會關心如何讓對方快樂、少一些痛苦。我們總是關心自己多一點,總是觀察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關懷比對自己少一些。我們總是執著「我」,可以說這一切的痛苦都是由執著有「我」開始。

  在佛教中,這種「執著爲我」的心就稱爲「煩惱」。「煩惱」的意思指的是什麼呢?「煩惱」總是讓自己的心裏感到有一絲絲的不開心,有那麼一點的執著、擔心存在。這種擔心、不開心及執著總是時常發生,例如當我們遇上困難,心裏便開始感到擔憂;又或是遇上開心的時候,當我們發現這開心只是短暫的,我們也開始煩惱了。世上開心的時候,或許一時、或許一天,也許一年,但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可以算的出來它的時間長短;所以這一切其實都是「煩惱」在作用,其實都是我們心的煩惱。

  剛剛所談的這些都是短暫快樂,它總是那麼容易消失。但我們所追求的「真正快樂」是什麼呢?又如何才能得到它呢?首先必須開發我們的心,讓我們的心斷除這種執著爲我之心〈態〉,取而代之爲照顧別人更多之心、利他之心,或稱之爲愛心、善心,或是想成周遭的人他們也需要被關懷,如同我這麼愛護自己一般。一旦我們開啓這樣的心,我們才能真正地得到快樂。相反地,現代很多人均認爲要得到快樂就必須擁有財富、名利及權力等等,如果快樂是這麼簡單的時候,那麼世上許多人理當都是很快樂地。事實卻非如此!反倒是當一個人愈富有、名聲愈大乃至權力愈大時,他的苦相繼愈多。原因在哪呢?這是因爲他的我執越大了,他關心別人的心態、照顧別人的心態、利他的心不自覺地愈來愈少。所以佛法的重點在于告訴我們要具備慈悲心,要關愛別人,不單是我們周圍的人,而是這份「心」要能照顧到全世界。

  追求真正快樂的第二步,我們已經明白且可以發現一切煩惱之根本即「煩惱障」,各種的煩惱,也就是「我執」,這是痛苦的第一個因。第二個因爲何呢?首先我們有個混亂、煩惱的心之後,我們的身體也會因此而産生錯誤的行爲,說出來的話也會是不正確的時候,身體和口上的錯誤行爲,稱爲「業」的煩惱,爲痛苦的第二個因,這也是我們要斷除的。

  所以我們可以思惟「苦」、「苦的因」及我們面對的問題其主因到底爲何時,一般我們以前可能都會以世俗的方法來處理,但慢慢地我們會發現用世俗的方法並不能幫助我們真正根除問題,得到快樂或消除痛苦。爲什麼呢?因爲日複一日,同樣的痛苦又回來了,因此我們發現所用之世俗方法並非是最好的。真正最好的方法是從自己的心上來下手,斷除我們心上的煩惱,就是要斷除傷害別人的惡心。

  現在我們明白世俗方法沒用了,而我們追尋一個好的方法,真正地不必再感受這些苦,這方法首先是認識自心的煩惱爲問題所在,第二步是生起一念很強的心:知道了原因出在哪以後,就有方法可以消除它,我們必須具有信心:我是有可能得到究竟快樂的!這種確定有的究竟快樂,就稱爲「滅」谛。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第叁谛即是:當一個人確實去思維、正視這個心上的煩惱,也就是「我執」這個問題,並且願意透過修持來去除這根本問題,這個人是有可能得獲真正的快樂,而這個快樂是永恒不變的;再者能消除所有的苦,且痛苦經消除之後將永遠不再出現。這樣的境界即稱爲「滅」谛。

  佛陀緊接著開示,當我們知道且相信有這樣一個果位可以證得時,我們還是要有方法去做的,而方法是什麼呢?第四個谛:「道」谛,道即是方法。

  修持的方法有很多,就佛法上來講,有分小乘的修持到大乘的修持等等,都是修持的方法。但這麼多的方法我們不可能每一個都去修持,因此我們可以精要地、簡潔地來修持它。在生活上真正地捉到精要重點來修持的方法,這不光是佛教徒應該如此,而是所有的人都應該這麼修持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