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無量心》簡要開示

  《四無量心》簡要開示

  上師:尊貴的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地點:香港當卡菩提佛學中心

  時間:2011年9月30日

  翻譯整理:桑傑年巴仁波切法語

  首先,我很高興能夠來到這個美麗和殊勝的道場,同時尊貴的巴桑仁波切在幾個月之前就邀請我來到這裏,所以這次我很高興可以在此與大家見面。

  就曆史淵源上而言,我同尊貴的都穆曲傑仁波切有著特殊的因緣,因此說實話,來到此地對我來說很特別,並不是一次普通的講課,我感到非常高興。

  生命無常,但是佛陀的加持仍在

  就我自己而言,你們都已經非常熟悉我了,我本身並沒有太大的改變,去年我也同樣在這裏,唯一的不同只是白頭發更多了。但對我來說,這非常好,它告訴我無常。在佛陀的教法中無常是非常重要和根本的修持,特別是在噶當派的傳承中。無常是以前偉大的上師們最根本和精要的修持,所以對我來說他們是很好的榜樣,我希望對你們來說也是如此,盡管我看到除我之外這裏並沒有坐著其他有白頭發的人(衆笑)。

  能夠在此,用我對佛法僅有的一些了解,來爲大家分享以前偉大上師們的教導,我覺得非常歡喜,這來自于佛法的加持,來自于整個傳承的加持,也來自于那些偉大上師們的教誨的加持。這些加持仍然在世間不斷興盛著,不斷利益著他人。雖然你們不能代表全部的人類,但是通過聽聞這些教導和加持的精要,毫無疑問的,你們將會利益到許許多多衆生。所以雖然我所了解的只有一點點,但是我無法保持沈默,我想與你們大家分享這些偉大的教導。

  “四無量心”成就無法測度的遍知佛果

  今晚的主題是“四無量心”,這是大乘佛法非常重要的教導與修持。我們說爲何要稱之爲“無量”,因爲“無量”意味著我們無法去測度它的利益,無法去思議這個修持本身,因爲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持,行者可以成就遍知的佛果,且這是唯一的修持道路。

  通常在每一次修法前,我們都會以四無量心作爲開始的偈頌。爲什麼?因爲這不僅僅是唱誦和祈願而已,這是我們需要深入自心中去培養的,如此我們才能夠利益到我們自己,也利益到他人。所以把四無量心的教導深入自心,比只是嘴上念誦要重要的多。

  首先我先以藏文念誦:

  願一切衆生具樂及樂因(慈)

  願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悲)

  願一切衆生不離無苦之妙樂(喜)

  願一切衆生遠離怨親愛憎常住大平等舍(舍)

  慈無量心的修持

  第一句提到的是慈無量心,慈心、慈愛。它的意思是,願一切衆生具樂及樂因。

  這裏提到了因果,因果是佛法最根本的教授,也是佛陀證悟後初轉*輪時所說的四聖谛中的內容。所以因果是最根本的修持,這就是爲什麼你們看到這裏提到說願一切衆生具樂及樂因。

  我們都渴望獲得快樂,但是我們從來不思考快樂來自哪裏,它的因是什麼?由于缺乏對快樂之因的了解,無論我們如何努力的修行,我們總是不了解快樂來自于哪裏,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很難獲得快樂的原因。所以這裏特別強調快樂之因,行者必須去了解,去培養,去建立快樂之因。如果你在尋找快樂的話,必須去思考什麼是快樂之因。

  因此,佛陀的任何教授,任何開示和指引都是在告訴我們快樂之因是什麼。他教導了我們不同程度的內容,有小乘的、有大乘的,也有金剛乘的。這些內容並沒有太大的不同,都是教導我們如何獲得究竟的快樂。如果沒有諸佛菩薩和偉大上師們的開示與教導,我們根本無法了解如何去發展和培養快樂。

  盡管我們總是在尋找快樂,但是由于缺乏智慧,我們無法領會這些教導,無法將這些教導植入內心,所以無法去獲得究竟的快樂。因此說到快樂之因,不僅僅是簡單的運用這些教導,而是我們必須去思考佛陀所說的一字一句,我們必須珍視它們,珍視這些教導,珍視傳承,發現它們真正的價值,因爲這些才是能獲得究竟快樂的因。

  爲了珍視佛陀和偉大上師們的教導,行者必須要實際修持,然而我們需要有智慧,才能如法的修持,我們需要有聞思修的智慧,而聞思修的智慧是快樂之因。如果你能夠開展聞思修的智慧,你會發現,越是那麼做,越能夠感受到佛法的珍貴。所以當你能夠看到佛法珍貴之所在時,對佛法的興趣與喜悅自然就會生起。你會心懷喜悅的修持佛法,而不是覺得你必須那麼做,感到很有壓力,好像你不那麼做就犯了什麼錯似的。然而當智慧生起時,你會感到很有興趣,很喜悅的去修持佛法。因此,智慧幫助你去發展聞思修,然後快樂一定會隨之而來。

  這個修持,就是希望你和所有一切衆生都能擁有快樂和快樂之因。同時我們也要培養真心誠意的祈願,真心誠意的意思是,你不想要任何回報。如果你是爲了獲得什麼回報,這就不真誠了。所以,如果你能夠帶著真心誠意的去發展自己對一切衆生的慈愛心,那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慈無量心的修持。

  因此,這個修持首先是從你身邊最好的朋友,親人開始。因爲作爲一個初學者,很難一開始就對一切衆生生起慈愛心,因爲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一切衆生。所以先從你身邊最親愛的人,例如你的母親、父親、最好的朋友和親人開始,他們是你觀修慈愛的對象。

  然後慢慢的、逐漸的、最終你可以擴大你慈愛之心的能力和力量,慢慢你可以擴大到對一切的衆生。我這裏所說的一切衆生,包括你的敵人,你不喜歡的人在內。因此,先從你身邊一直和你在一起的,你所摯愛的人開始,然後慢慢發展到一切衆生,然後甚至是你的敵人,都可以是你慈愛心的對象。所以,如果你能夠通過慈無量心的修持,達到這樣堅定不移的境界,絲毫沒有偏愛,遍及到一切衆生之處,這就表示你真正在修持慈無量心。

  悲無量心的修持

  然後我們看第二句:願一切衆生離苦及苦因。

  這是悲無量心的修持。說到悲心,有兩個方面的特質,第一我們稱之爲平等的悲心,第二我們稱之爲互換的悲心。

  首先談到平等,平等的意思是,我在尋求快樂,避免悲傷與痛苦,同樣的,他人也是如此,所有一切衆生都在尋求快樂,避免悲傷與痛苦。所以我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沒有區別。作爲一個大乘行者,如果你忽略他人的幸福,忽略他人的痛苦與悲傷,你就違背了大乘的修行。

  所以我們不能這樣,這是不對的。因此如果你珍視你自己,同樣你也應該珍視他人;你擔心你自己的幸福,同樣你也應該擔心他人的幸福。我們都是平等的。在衆生平等之下,我們不應忽略他人的幸福,我們要盡量去幫助他們避免悲傷和痛苦,清除悲傷與痛苦之因,就像你爲你自己所做的那樣。因此,這就是我們稱之爲平等的悲心。

  平等意味著,無論你是我最親近的朋友,還是陌生人,都沒有什麼區別。這裏的修持最重要的就是要對一切衆生,當你提到一切衆生時,就表示沒有偏愛。沒有偏愛說,這是我的好朋友,那個不是,這樣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心。所以行者必須遠離偏愛,不管對方的背景如何,長相怎麼樣,遠離這些外在的特征,行者必須發展出對一切衆生,真正虔誠的悲心與慈愛。

  所以在大乘教法中提到說,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母親。對我來說,這是修行的法門;對你們來說,能夠幫助你們培養菩提心。我們都有偏愛,我們都無法一開始就毫無偏愛的開始修行,所以起初需要從你喜歡的對象開始,然後慢慢的遠離這種偏愛,變得平等無私。

  一旦你開展出全然的菩提心,那麼不管他們是你的父母也好,你不喜歡的人也好,都沒有什麼區別。他人比你自己重要,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他人有那麼多,而我自己只有一個;他人的痛苦遠遠比我自己的要多的多,你感到對他人的痛苦無法忍受,而不是對你自己。所以我們稱之爲平等。

  諸惡莫做,衆善奉行

  現在,我想再做一個簡單的總結。第一個談到的是慈心,願一切衆生獲得快樂。而快樂本身來自于行爲上造作的善業,身、語、意叁門所造的善業,而這叁門所造的善業則來自于佛陀的教導。所以佛陀的教導是快樂最根本的來源。不去運用佛陀的教導,一個人根本無法獲得快樂。所以如果能夠去實踐佛陀的教導,那麼毫無疑問,我們就能獲得快樂,這是第一點。

  它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要獲得快樂,我們必須仰賴快樂之因,我們必須去行持善業,投入到良善的行爲中去,例如身體的禮拜,語言上的唱誦和祈願,內心中發展出慈悲與智慧。所以,我們所有身、語、意的行爲都應該按照佛陀的教導來行持,如果沒有這些善業,一個人很難獲得快樂。這是非常顯而易見的因果。

  快樂來自哪裏?來自于因,快樂之因就是善業,身、語、意叁門行爲之善業。所以我們需要修行,去實踐各種行爲上的善業,它給我們帶來快樂。

  然後第二點,如果你不想要痛苦和悲傷,那麼一個人要放棄或避免投入惡業中去。如果你僅僅是向佛陀祈禱說,我不想要痛苦和悲傷,那並不足夠。我們需要去做些什麼,我們需要避免造作惡業。所以,當你越來越能夠避免和遠離惡業時,你的痛苦和悲傷自然而然就會減少。這在佛法修持中是顯而易見的。

  所以談到說悲心,你對他人慈悲的同時,對自己也要慈悲,要盡量避免惡行,從而清除痛苦與悲傷。只是唱誦或祈禱並不足夠,並沒什麼幫助,也沒什麼利益。因此,通過發展出智慧,一個人能夠放棄惡行。但是如果沒有聞思修的智慧,你是不可能輕而易舉的放棄惡行的。所以在智慧的幫助下,如果一個人可以看到輪回以及輪回之因的過患與錯謬,然後很自然的你就會很喜悅,也十分願意去避免這樣的惡行。

  喜無量心的修持

  一旦你獲得了究竟的快樂,然後你便永遠不會與這究竟的快樂分離。爲什麼?因爲悲傷和痛苦之因被清除了,所以悲傷和痛苦便無法再存在。于是快樂之因便自然而然的與你相隨,因爲你的身、語、意始終投入在正面積極的善行中,發展悲心、慈愛、和所有的美德,例如謙虛、持戒等等,大乘修持中所有深奧廣大的功德品質你都不斷在修持,所以究竟快樂之因一直與你同在,你便與快樂永不分離。這就是第叁點,我們說到喜無量心。第叁個就是喜無量心,無盡的快樂,清除了悲傷和痛苦後的喜悅。

  舍無量心的修持

  然後最有一點就是舍,當你完全開展出菩提心之後,在智慧的幫助下,你毫無偏私的始終關心著他人,這就是我們稱之爲大平等舍。

  但是從修行的角度而言,我們是初學者,很難直接就進入這樣的修持。我們必須先從老師這裏獲得教授,學習教法,擁有對佛法全面的認識,這是非常重要的。而不只是簡單的唱誦和祈禱,或持誦強有力的咒語。強有力的咒語有時候也不一定會起作用,因爲你缺少一些最根本的品質。沒有發展出智慧、悲心與慈愛這些最基本的品質,盡管你持誦這些強有力的咒語,但這根本不會對你和他人帶來幫助。所以爲了讓修持變得有幫助,行者必須要有智慧,這是很重要的。

  龍樹菩薩曾說,“正念、警覺和智慧是叁種武器。”有了這叁樣,正念、警覺和智慧,行者將毫無障礙、毫無阻撓的成就任何法門。這是佛法修持中非常精妙的方法,這很重要。

  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提到,如果你想要成爲一個非常好的大乘行者,你就不能有所偏愛。這是很重要的教導,我們不能說他或她是我的朋友,我的親人,所以有什麼開示課程時,你就只是告訴他們,卻對你身邊遇見的朋友置之不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偏愛。

  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訓練你自己

  作爲一個行者,盡管你只是一個初學者,但是你必須發展出這樣的理解,這很重要。你不能等著說,有一天所有的理解都能突然的生起出現,那不可能。你越去學習,越要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很重要。我不僅是在說大乘修持,小乘修持也是如此。

  覺察,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心念中出現負面的念頭,你應該馬上消除它。這就是我們說的修持,修心。如果你不去訓練你自己,沒有人可以來訓練你。來自偉大上師們的所有教導、開示和建議,都是讓你去修心。

  所以這個四無量心的修持包含了深奧的見地、深奧的禅修,和大乘與小乘的深奧見解。這四句偈子是佛法的精髓,所以我認爲如果你能在每天早晨的功課前修持它,或者在白天的功課前,又或者當你走路或做任何事時,想著這四句偈子,我想這會非常有利益,幫助你圓滿成就你的修行。這就是對四無量心所作的簡要解釋。(完)

  

《《四無量心》簡要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