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誰?
上師:尊貴的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地點:香港佛教黃鳳翎中學
時間:2011年10月1日
翻譯整理:桑傑年巴仁波切法語
首先請大家生起菩提心,爲了幫助一切衆生從痛苦及痛苦之因中解脫出來,我們需要精進的投入佛法的聞思修中。
今天下午開示的主題是:佛陀是誰?我認爲我們都不太清楚佛陀是誰,所以有必要來討論一下。對于佛陀是誰有許許多多不同的概念,有些人認爲佛陀在某個地方,另外一些人則認爲佛陀是在寺廟裏的一個形象。至今爲止,關于佛陀是誰還沒有完全確定的結論。
梵文裏“buddha”的意思是覺醒的人。現在,我會以叁種不同分類來向大家解釋佛陀,第一是佛陀之基,第二稱之爲佛陀之道,第叁是佛陀之果。今天這堂課上我將著重講解一下第一點:佛陀之基。
“佛陀之基”的意思是一切衆生與生俱來就是佛,因爲佛性存在于每一個衆生之中。你不能否認說,我不是佛。佛陀也曾說過:“一切衆生都是佛,但還不是全然圓滿的佛。”雖然我們的心被各種煩惱,各種情緒所染汙,但我們的心只是看起來被染汙了,事實上心的本質從來沒有染汙過、迷惑過,只是表面上看起來是那樣,染汙和迷惑只是暫時的。而一個人是能夠通過開展自己的智慧,去除這些種種的煩惱、染汙與迷惑的。
我們都非常懶惰,爲什麼?因爲我們沒有這樣的理解。如果你真的從內心中非常確定的理解到這點,那麼你一定會不斷敦促自己去修行佛法。我們的修行並不是從零開始,你不應該認爲你是零,什麼都沒有。佛陀說過,你具足了所有這些功德品質,然後他要求我們要精進,要求我們成爲一個好的修行人。他鼓勵我們去克服種種困難,因此他非常仔細和審慎的開示了所有這些法教。佛陀所有的法教都在指引我們正確的方向,都以我們本俱的功德品質爲基礎。所以,這是一條唯一可以令我們變得強大的道路,因爲:“我可以成佛。”佛陀並沒有說我是佛,而你不是。他說:“你也是佛,你可以成爲和我一樣。”所以你必須去實踐佛陀的教導,然後你就可以依靠自己成佛,而不是依靠佛陀。你可以通過憶念這些本俱的功德品質,並靠你自己的力量成佛,但前提是必須先開展智慧。沒有智慧,我們便無法實現這些。
所以我們說,這些煩惱和負面情緒只是暫時的。但是爲什麼它們好像總是跟隨著我們呢?因爲我們從來不去試著開展我們的智慧。只要你還不願意去開展你的智慧,那麼這些煩惱就會一直圍繞著你,接踵而來的不斷困擾你,使你深陷輪回之中。我們說輪回是非常具有欺騙性的,使得一個人無法從中解脫出來。所以只有依靠智慧,就像以前的那些大師們,例如龍樹菩薩、寂天菩薩等,他們開示了種種最究竟的教導來戰勝這些痛苦和煩惱,只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智慧。我們本俱有智慧,智慧不是你去超市買東西那樣可以買到的,智慧其實就在我們自身之中。我們只需要通過修行去發現它,憶念它就可以,這是我們修行的原因所在,例如大禮拜、念誦咒語、獻曼達、上師瑜伽等等,所有這些修持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憶念我們的智慧,發現我們的智慧,智慧可以使你能夠戰勝種種的煩惱與痛苦。
我相信你們都曾經聽過佛性,佛性是無始以來我們本俱的潛能,所以從現在起你必須能夠去運用它,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佛陀之基,一切衆生都是佛,但還沒有完全的覺醒,我們需要從無明之中覺醒。我們現在很無明,但這只是暫時的現象,並不是究竟意義上的。如果你的本質即是無明,那麼這些方法、修行,佛陀的教授都沒有任何意義了,做大禮拜只是你每天的一種鍛煉,身體上的鍛煉而已。但是事實上,大禮拜並不僅僅是如此,它具備更深的含義,更深的利益。究竟上來說,你希望成佛,如果你成佛了,那麼你就能夠利益到一切衆生,遠遠比現在要多的多。你現在的能力是很有限的,但是一旦你覺醒了,你利益衆生的能力就會變得無法衡量。因此,覺悟的目標就在于豐富你的智慧力,豐富你的領悟力,豐富你的功德品質,如此你才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利益衆生。
因此,我們必須相信自己,我可以成爲一個好的修行人,可以擁有這些美好的品質,這些功德品質不會改變、也不會毀壞,它們一直在那裏。如果你無法開展自己本俱的功德品質,你就無法獲得佛果。所以,如果有人問你,誰是佛?你就是佛,那個不變的、無法毀壞的佛性一直存在于我們每一個衆生之中。
但是僅僅認識到這點並不足夠,因爲雖然你知道自己是佛,你本俱佛性,它從未離開過你。但是只是知道它和你一直在一起,並不足夠,現在我們需要開展它。當你真正去開展它時,佛陀的教授才會存在。佛陀的教授完全來自于他的實際經驗,所以他的教授並不僅僅是智識和邏輯層面的內容。這些實際經驗給予了我們非常豐富的教導,其中佛陀非常明確的指示我們該如何開展我們的佛性,如何避免惡業,如何行持善業,如何開展修行,如何護持我們自己,如何使我們的修行生活變得有意義。這些教導都真實存在著,所以這就是我們稱之爲的“道”。道,指的就是正確的方向,我們在運用的正確方向,那就是道。
現在要舉一個關于生病的例子。當有人生病或感到不舒服時,就會考慮說要去除這些疾病,因爲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是你不想要的,所以你想要從病痛中解脫出來。因爲這個原因,你會很開心的接受治療,不管是讓你覺得舒服的或不舒服的治療,對你來說這些都沒什麼關系。例如打針之類的各種治療方案,你都樂于接受。但是,當你並沒有生病時,如果有人要給你打針的話,你當然不會高興的接受它。然而,當你生病時,你所想要的就是打針或開刀,諸如此類令人非常不舒服的治療方式。爲什麼?因爲你想要去除這些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病痛。同樣的,就像這個例子,所有輪回中的痛苦,不僅是生理上短暫的痛苦,而且還有心理上的痛苦,這些憤怒,嫉妒,驕傲等等強烈的煩惱情緒不斷在幹擾你內在的平靜,不讓你的心得到片刻休息。因此,爲了要去除這些強大的負面情緒,行者必須接受治療,像是聞、思、修的修持,積聚功德資糧等等都是需要的。沒有這些修持和資糧的幫助,行者無法去除這些強大的痛苦與煩惱。
所以,最後的結果就是獲得圓滿的佛果,也就是我們經常念誦時所皈依的對象——佛陀。每天早晨,你向佛、法、僧叁寶祈願,這裏的佛陀指的就是圓滿修持的果位。一個人通過種種修行,然後獲得最終的成果,我們稱之爲遍知的佛果,意味著你完全的、徹底的覺醒了。所以“佛陀”,“佛陀”這個詞,指的是覺醒的人或覺醒的心。它的意思是指我們談到的自心本具的的功德品質,自心內在的從未被煩惱染汙的功德品質。正因爲我們的自心本性從未被染汙過,所以才能夠通過種種修行來獲得佛果。如果,心的本質與生俱來就是染汙的,不清淨的,那麼任何修行都是沒用的,沒有了意義,不需要精進,不需要開展智慧,這些都無法幫助我們去消除煩惱。
任何你從上師那裏或從書本上所學到的內容,你都必須結合自身的實踐。否則,你就像是每天在爲自己貼各種標簽,你開始變得對修行上瘾,卻不考慮修行本身的利益和作用,你只是考慮如何跟隨著傳統去做。所以,持咒變成了一種嗜好,大禮拜也是。當你早晨起床後,你就喜歡開始做大禮拜,但是對爲什麼要做大禮拜卻絲毫不關心。你只是在做著大禮拜,持誦著咒語,就只是這樣跟隨著修行的傳統。所以,無論是佛陀的教授,還是菩薩們和偉大上師們的教授都講到,當你每天修行的時候,都應該要檢視你自己的心。
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需要從修行中改變。如果修行並沒有使你發生任何轉變,那麼說明這些修行對你根本沒起作用,其中缺失了一些東西。也許不夠精進,也許你的修行不正確,又或許你得到的教導不對,有些東西錯了。因此,正確的去檢視你自己,行者需要通過修行而改變,你必須改變,而我也必須改變,通過修行來改變,通過開展智慧來改變,通過覺醒自心來改變,而不僅僅是根據傳統來改變。你的老師們,你的上師們的確很偉大,但是他們無法改變你的心,無法通過僅僅是吹一下你的頭,或碰一下你的身體,而給予你加持。是的,這些也確實是一種加持,但只是暫時的。真正的加持是實修,聞、思、修,觀心,努力的開展你內在本具的功德品質,去憶念這些品質,去發現它們。
所以,你必須變得非常精進,專注于自己的修行之中。然後,每次你見到你的上師們時,就該問他們:“如何才能覺醒?應該如何來修行?”而不是要求他們去除你的頭痛,解決你經濟上的問題。我相信有這樣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曆過,當仁波切和喇嘛們來到亞洲的國家時,像是這裏或其他地方,他們把上師們看成是金融顧問,你總是跑到上師那邊去問,如何解決你的經濟問題,股票問題,都是這些,而不是佛法上的問題。因此,要回到佛法的道路上來,這樣你就可以從老師和上師們一字一句的教導中學到很多,也會得到許多利益。(完)
注:翻譯中如有錯誤之處,由譯者承擔所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