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桑傑年巴仁波切給予天噶仁波切弟子們的開示
此開示錄音來自天噶仁波切臉書,由本微博恭錄與翻譯。如後續官方網站有文字記錄與翻譯,請以官網發布爲准。
【中文】:
之前我用藏語講過這些,也許你們已經聽過了。但是,可能某些人還沒有聽過我說的這段藏文,所以雖然我的英語肯定不那麼好,但是我仍然想試著用英語說一說,也許只是我之前所講的藏文的大概意思。
我不想解釋太多有關于這幾天發生和經曆過的事情,天噶仁波切只是在相對上離開了我們,只是一種顯現,因爲從究竟的層面來說,你們可能聽到過這種無死的狀態。所以,仁波切並沒有離開,他沒有離開我們,他一直與我們同在。但是,如果你仍然缺乏這種認識與理解,缺乏對佛法的認識,那麼盡管他和你在一起,你也感覺不到他。雖然你修法、祈禱或呼喚他的名字,念誦祈請文,但是你感覺不到。
只是哭泣或感到悲傷,並不起作用;只是和他在一起,或坐在他的房門口,也沒有什麼意義。你們需要的是什麼呢?需要的是一種決心,一種虔誠與信心,然後有了這樣的虔誠與信心,不論他是活在這個世上,還是離開了,都沒有任何區別。他永遠與我們同在,他的悲心,他的慈愛,他的關懷和愛一直與我們同在,對嗎?所以,如果你能領悟到仁波切所給予的教導對你,對所有衆生,對傳承都具有非常大的利益,那麼這會幫助我們開展我們的修行,我們的虔誠與智慧。
上師與弟子之間的關系是非常甚深的,這種甚深的師徒之間的關聯性將一直延續到你完全證悟爲止。這完全依賴于你是如何將上師的教導放在心中,這很重要。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建立起關聯,建立起上師和弟子,或者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這種甚深的關聯性。所以,如果你對上師有信心,你的上師會一直與你同在。而不是簡單的說:我的上師與我同在。你的上師當然不會一直與你同在,例如你在飯店時,你的上師並不與你在一起;當你吃著藏粑或早飯時,你的上師也不一定在吃早飯。當你吃早飯的時候,並不是在滿足你上師的心願,不是嗎?這是一種相當甚深的關系,領悟到你的心從來沒有與上師的心分開過。去領悟、去體驗,而不僅僅是開展字面上或智識上的理解。智識上的理解是非常基礎的層面,我們必須跨越這個層面而達到真正領悟的狀態,那意味著充滿決定力的完全經驗到、完全領悟到這點,這樣才會對上師産生真正的虔誠與信心。
有時候你會說我的上師今天不太高興,你去見他時就希望他能給你大大的微笑。但是,當他給你一張臭臉時,你的虔誠心就動搖了,然後你留著眼淚出來,傷心,怨恨。然後你可能會說,我的上師瘋了。所以你們看,你們到底有沒有堅固的,毫不動搖的虔誠呢?你應當檢視你自己,你應當反省你的虔誠與信心,這種情況說明你還缺乏對佛法的認識。你應該多去閱讀密勒日巴大師、岡波巴大師的傳記,或者偉大的那洛巴和帝洛巴的傳記,他們之間是一種怎樣甚深的師徒關系?你總說,這些故事非常感人,但是你的實際經驗呢?當這樣的情況發生在你身上時,你就失去控製了,有時你也許還會怨恨佛法,這些仍舊是非常世俗的想法。盡管你從行爲上看起來是一個佛弟子,盡管我們表現的像個佛法修行人,但是當你面對這樣的情況時,你就無法正確的去運用佛法了。
所以作爲仁波切的學生或弟子,你只是說:我是仁波切的弟子根本不足夠。你背負著巨大的責任,需要通過正確的去實踐佛法而圓滿仁波切的心願。每天,你都要檢查自己的性格脾氣,你必須自己判斷,通過修心的訓練,通過實際去運用仁波切過去所教導的一字一句,你到底有多大程度的改變。
從長遠來看,修行並不容易。當天氣很好,你喝著好喝的咖啡,周圍有漂亮的酒店,一切看起來都很不錯,也聽不到任何怨言,你才會覺得我能修行佛法,你感到我可以修行了。但是當發生一些不愉快或惹怒你的情況,你就失去控製,在那一刻無法運用佛法去對治,相反你開始抱怨這、抱怨那。有時候你抱怨到:我成爲佛弟子已經有20年或者40年了,怎麼會這樣呢?我感到修行沒有用。看起來,你在抱怨佛法而不是你自己,這不是一個好念頭,說明其中仍然缺失了一些東西。
因此,我想要求你們,作爲仁波切的學生和弟子,你們應該成爲他人的一個好榜樣。當你遭遇到一些負面情緒時,它也會破壞上師的名譽和他的身份,這很危險。人們可能會覺得,怎麼會這樣?如果你是一個脾氣暴躁,易受傷,易被惹怒的人,然後你身邊的人就會覺得:噢,他聲稱自己是一個好的修行人,但是怎麼是這樣的?他怎麼改不了自己的脾氣呢?然後他或她就會想說:那麼你的上師也許比你更糟吧。不是嗎?因爲別人以爲,你依靠著你的上師和他的教法,你應該可以改變,但是你卻仍然老樣子,帶著相同的負面性格,這說明佛法並沒有在你身上起作用。所以這對傳承,對上師,都是一種糟糕的影響。
因此,我說你們有責任去成爲追隨者們的好榜樣,你們必須非常謹慎,保持全然的警覺和敏銳。每天的佛法修持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吃飯、喝水(沒聽清)是我們每天的生活一樣,佛法也要成爲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像是你並不會每天都爲你的早、中、晚飯做許多准備,因爲這已經成爲一種習慣了,對嗎?所以就像是我們並不需要特別關注或准備每天的食物一樣,佛法修行也是這樣。每天當你起床後,就應該帶著一種責任,帶著真正的虔誠與信心,智慧,覺知,警醒和注意力,這都非常重要,也是佛法修行者最好的朋友與支持。
因此,盡管仁波切的身體離開了,但是他的心一直與我們同在,與你和我們同在,我們要去圓滿仁波切的心願。所以,你應該了解和體驗到這點。我之前說過,只是感到悲傷,或者哭泣並不足夠,也沒有什麼用。而是要持續你每天的修持,在你每天的生活中牢記仁波切所給予的珍貴的教言與開示。如此,才能夠圓滿他的心願,才能令他感到快樂。他會一直快樂,他給予你的加持也不會止息。
所以,事實上今天我是對僧衆做了一些甚深的開示。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是什麼專家,所以對你們說一些深奧的話,而是我必須持守寺廟的規矩,我只是對之前所說的做一個總結。我希望我能遵守所有仁波切所給予的教導,也希望你們可以將它們放在心中,持守他們。
作爲一個佛法修行人,不該太過情緒化,必須有一顆更開闊的心,對嗎?你們讀了許多書,書裏說這個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所以如果你們違背了這些內容,就不是一個佛法行者。雖然你們每天都(遵守規矩?沒聽清),來到寺廟做大禮拜,點燈,坐在佛像前,你表現的像是在做禅修,然後你就認爲自己是一個佛法行者。不,那不是真正的佛弟子。真正的佛弟子應該改變自己的心,這是佛法行者的主要責任。改變,通過修心改變,通過你從書本裏讀到的教授改變,通過你從上師那裏得到的法教改變,將這些應用到你自己身上。帶著喜悅,帶著歡樂,帶著全然的智慧,你非常歡喜的改變你的性格,而不是被迫去做。這才是釋迦牟尼佛,和這些印度與西藏偉大的上師們的甚深教授,再也沒有其他什麼了。不管你讀了多少頁書,如果你不去運用這些,那都是沒用的。所以,實踐是我們佛法修行的關鍵,實踐意味著融合,將你和修行合而爲一,沒有分別。這很重要。
如果你能這麼做的話,仁波切會非常高興,他的加持也將與你同在。不必唱誦祈禱文,或用美妙的旋律歌唱,當然,你的旋律不會使他高興的。如果你真的希望他快樂,那麼就應該實際去運用所學到的教言,把它們與你自己融合起來。所以,讓我們通過修心,努力的將長久以來深埋的障礙傾吐出來,這是仁波切最終的心願,如果你能如此做到的話。所以,我要求你們每天都要培養這些功德品質,不論你是坐在仁波切的房間旁,還是離的很遠。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你和上師之間是不存在距離的,加持與距離遠近並沒有關系,因此你必須成爲一個具備利益的行者。同時,你也必須成爲一個有智慧的人,這樣你就不會犯任何錯誤,然後你就可以從修行中體驗到加持一直在那兒。所以,你們從沒有與仁波切分開過,你們的身、語、意也從來沒有與上師、仁波切的身、語、意分開過。請你們記住我今天說的這些話。謝謝。
現在,接下去是仁波切迅速轉世祈請文的口傳:
【勝化天噶仁波切,心意雖融一法界,仍爲法教與衆生,祈速化顯尊月容。】
盡管仁波切在相對上已經離去,他的心意與法界融爲一體。但是爲了佛法和衆生,我們祈請您回來。很短的文字,回來,就說回來,沒必要說些好聽的,就只是請快快回來。如果你們好好修行的話,仁波切很快會回來的。但是,如果你們只是關心自己,身體是不是痛了,仍然心煩意亂,那麼你說請回來時,仁波切也許會說:噢,不,你們這些頑固的人,我不想回來。所以我們期待他很快能乘願再來,他會的,他會回來,就像我之前所說,他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從來沒有,他會回來的,但是有條件。這個條件是什麼呢?那就是我們要真誠的修持佛法。當我們在外面走路,吃飯,和朋友說話,做任何事情時,都不要忘記上師,不要將心與上師分離。那麼,盡管他的身體不在我們面前,但他的慈悲與愛,他甚深的菩提心一直與我們同在,我們可以感覺到,毫不懷疑的感覺到。
因此,乘願再來的祈請取決于我們每天的修行,如果你能夠將修行與功德品質相結合,那麼仁波切就會聽到你祈請的每一字、每一句,你爲他祈禱的所有話語他都能夠感受到,但前提是要結合你的功德品質,而不是與之分離。非常感謝。
——來自尊貴的桑傑年巴仁波切
【英文】
What I have said once in Tibetan language so you may have heard about thi…
《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