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如此一切功德,全都得以成就。然後,報身安住安養刹土不動,化身回入娑婆世界,乃至分身無數,遍滿十方佛刹。以不可思議的自在威神之力,以種種善巧方便,度脫衆生。悉令遠離煩惱染汙,恢複自性清淨心。共同往生西方淨土,入不退轉地。如上所立大願,世界不可盡,衆生不可盡,衆生業及煩惱不可盡,我所發之願不可盡。祈願現今禮佛、發願與修持的種種功德,回向布施有情衆生,總報四重深恩,齊資叁有衆生離苦得樂。普令法界衆生,共同圓滿佛的一切種智。
【按】蓮祖這篇發願文,事理周備、行願深廣。淨業行人宜懇誠日誦,可收自他俱利、因果皆成之實效。
叁、發菩提心
菩提心之妙德
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猶如良田,能長衆生白淨法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世間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猶如大風,普于世間無所礙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
【譯文】
菩提心猶如種子,因爲能夠生出一切諸佛法故;猶如良田,能夠長養一切衆生的清白善法故;猶如大地,能夠載持一切世間故;猶如淨水,能夠洗滌一切煩惱塵垢故;猶如大風,能夠普拂世間無有障礙故;猶如熾盛之火,能夠燒毀一切諸見柴薪故。
【按】華嚴經中,彌勒菩薩廣贊菩提心功德。昭示:菩薩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淨土法門亦複如是。
叁種隨順菩提門法
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故。何等叁種?一者無染清淨心,以不爲自身求諸樂故;二者安清淨心,以拔一切衆生苦故;叁者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以攝取衆生生彼國土故。是名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滿足。
——天親菩薩《往生論》
【譯文】
菩薩應當遠離這樣叁種菩提門的相違法,便可得到叁種隨順菩提門法的滿足。是哪叁種呢?第一,沒有染著的清淨心,以不爲自己求種種快樂故;第二,安清淨心,以拔除一切衆生之苦難故;第叁,樂清淨心,以令一切衆生證得大乘菩提故,以攝取衆生往生到極樂國土故。這就叫做叁種隨順菩提門法所需的必要條件。
二種回向成就大悲心
回向有二種相:一者往相,二者還相。往相者,以己功德回施一切衆生,作願共往生彼阿彌陀如來安樂淨土;還相者,生彼土已,得奢摩他毗婆舍那方便力成就,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一切衆生共向佛道。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
——昙鸾《往生論注》
【譯文】
回向有兩種:一者叫往相回向,二者叫還相回向。往相回向,就是把自己的功德回向布施給法界一切衆生,共同作願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還相回向,是指往生淨土之後,蒙佛加被,獲得止觀定慧等方便力成就,以同體大悲,不違安養刹土,回入娑婆世界生死稠林之中,教化度脫一切衆生,共同趨向佛道。若往相若還相,都是爲救拔拯濟衆生渡過生死苦海。所以說,修行回向門爲五念門之首要科目,因爲行此二種回向法能成就大悲心故。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爲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爲正行。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定得生;若無信願,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相似,亦無得生之理。修淨業者,不可不知也。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深信發願求生淨土即是無上菩提心。整合此信願二門,的確爲淨土法門的指南;由此而執持彌陀名號,乃爲淨業正行。倘若信願堅固,臨命終時,只要念佛十聲乃至一聲,也能決定往生彼國;倘若沒有信願,縱將名號持得綿綿密密,到達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般相似的功夫,也不會有得生淨土之理。修淨土法門者,不可不知道這個道理。
【按】蕅祖的這段開示,將淨宗信願诠釋爲即是無上菩提心,甚爲精辟,深信切願即具足菩薩四弘誓願,含攝通途菩提又具有淨宗內在的特質。信願功德至深且巨。
修道以發心爲首
嘗聞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爾,況未發乎?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薩願,不可緩也。
——省庵《勸發菩提心文》
【譯文】
常常聽聞,進入佛道的要門,以發菩提心爲首;修行佛法的急務,以建立大願居先。大願建立便可以救度衆生,菩提心生發足以成就佛道。如果不發廣大心,不立堅固願,那麼,縱然曆經無量塵點劫,依然還在六道中輪回,雖然也有修行,最終只落得徒勞辛苦。所以《華嚴經》說:“忘記迷失了菩提心,而修持各種善法,都屬于魔業。”忘失菩提心,尚且得到這個結局,況且未曾發菩提心呢?由此可知,要學大乘佛法,必須首先具足發起上求下化的菩薩願,這是不可稍有延緩的。
菩提心願之相狀
心願差別,其相乃多。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謂邪、正、真、僞、大、小、偏、圓是也。雲何名爲邪、正、真、僞、大、小、偏、圓耶?
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爲邪。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爲生死,爲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爲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衆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1)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巅。如是發心,名之爲真。有罪不忏,有過不除。內濁外清,始勤終怠。雖有好心,多爲名利之所夾雜;雖有善法,複爲罪業之所染汙。如是發心,名之爲僞。
衆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爲大。觀叁界如牢獄,視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發心,名之爲小。
若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爲偏。若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爲圓。
知此八種差別,則知審察;知審察,則知去取;知去取,則可發心。雲何審察?謂我所發心,于此八中,爲邪爲正,爲真爲僞,爲大爲小,爲偏爲圓。雲何去取?所謂去邪去僞,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如此發心,方得名爲真正發菩提心也。
——省庵《勸發菩提心文》
【注釋】(1)仞:rèn 古代長度單位,周製爲八尺,漢製爲七尺。
【譯文】
菩提心願的差別有多種相狀。簡略地說,其相狀有八種,即是:邪、正、真、僞、大、小、偏、圓。爲什麼叫做邪、正、真、僞、大、小、偏、圓呢?
世間有些修行人,一向修行,不參究自心,只知道向外尋求,或希求他人的供養,或熱衷于名聲,或貪戀現世的欲望快樂,或希望未來的福德果報,這樣的發心,就叫做邪。既不求名聞利養,又不貪圖五欲福樂的果報,只是爲了解脫生死,爲了獲證菩提,這樣的發心,就叫做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衆生。聽聞成佛路途長遠,而不生退轉怯弱之心;觀察衆生剛強難化,而不生厭倦心。比如攀登萬仞高山,必定窮其峰頂;比如攀登九層高塔,矢志到達巅尖。這樣的發心,就叫做真。有罪業不忏悔,有過失不除滅。內心汙濁,外顯清白。初始勤奮,最終懈怠。雖有好心,但大多夾雜著名利;雖有善法,卻又被罪業染汙。這樣的發心,就叫做僞。
衆生界盡,我的菩提心願方盡;菩提道果成就,我的菩提心願才算成就。這樣的發心,就叫做大。觀叁界如同牢獄,視生死如同怨家,只是期望度脫自己,不想度化他人。這樣的發心,就叫做小。
若于心外見有衆生而願度,心外見有佛道而願成,修行的功勳不能忘懷,諸多知見不能消泯。這樣的發心,就叫做偏。了知自性是衆生,所以發願度脫之;自性是佛道,所以發願成就之。不見一法離心性而存在,以虛空般廣大之心,發虛空般廣大之願,行虛空般廣大之行,證虛空般廣大之果,同時也沒有虛空的相狀可得。這樣的發心,就叫做圓。
知道以上八種發心相狀的差別,便知道審察;知道審察,便知道取舍;知道取舍,便可以發心。如何審察呢?審察我所發的心,在這八種類別中,是邪還是正,是真還是僞,是大還是小,是偏還是圓。如何取舍呢?即是去邪、去僞、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圓。這樣的發心,才稱得上真正發菩提心。
耕以念佛之犁
雲何求生淨土?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省庵《勸發菩提心文》
【譯文】
爲什麼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呢?因爲在這娑婆世界修行,道業很難進步;往生極樂世界,便容易成就佛果。極樂淨土修行容易故,一生便可圓成佛果;娑婆穢土進道艱難故,累劫難成道業。有鑒于此,往古的聖賢,人人趣向淨土;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安樂佛刹。末法衆生修行佛法,沒有哪個法門能夠超勝淨土法門的。但《佛說阿彌陀經》說少善根的人不得往生,多福德的人才能成辦。這裏所說的多福德,莫過于信願執持阿彌陀佛名號;所說的多善根,也莫過于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廣大心。所以,暫時稱念彌陀聖號,便勝過百年布施的功德;一發大乘菩提心,便超過曆劫的修行。念佛本來是爲了成佛,如果不發大菩提心,雖然念佛又爲了什麼呢?發菩提心本來是爲了修行,如果不往生到淨土,那菩提心即使發了也容易退轉。所以播下菩提種子,耕以念佛之犁,菩提道果才會自然增長;乘上阿彌陀佛的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淨土決定可以往生。
【按】播菩提種子于心田,灌以大悲之水,耕以信願念佛之犁,決定感通彌陀願力,往生淨土,疾速成佛。
《淨宗法語大觀 第四編 淨土資糧 願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