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二編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P5

  ..續本文上一頁生,都能見到。只要見到大勢至菩薩一毛孔的光,即爲見到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的清淨微妙的光明,所以,便稱此菩薩叫無邊光;由于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世界,令無量衆生脫離叁惡道,獲得自性無上力,所以,便稱此菩薩叫大勢至。大勢至菩薩的天冠上,有五百種寶華。一一寶華,又有五百種寶臺。一一寶臺中,十方諸佛的清淨微妙國土廣長的境相,都在其中一一顯現。大勢至菩薩頭頂上的肉髻猶如赤蓮華。在肉髻上有一寶瓶,寶瓶中盛滿諸多的光明,光明中普現十方刹土種種佛事。大勢至菩薩的其余身相,與觀世音菩薩的身相平等,無有差異。

  大勢至菩薩行走時,十方世界中一切震動。當大地震動的地方,即刻湧現五百億寶蓮華。一一寶蓮華莊嚴高大,與西方極樂世界的寶蓮華無二無別。大勢至菩薩安詳靜坐時,七寶國土亦一時動搖。從下方世界的金光佛刹,直至上方世界的光明王佛刹,在那些佛刹中,無量如微塵數的分身阿彌陀佛、分身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全都雲集到極樂世界,很快地彌滿空中。分身叁聖各自端坐在蓮華座上,演說大乘妙法,救度苦難的衆生。觀想大勢至菩薩身相的行人,能除滅無量無數劫的生死之罪。作這個觀想的衆生,不再投生胞胎,命終之後恒常遊化諸佛的淨妙國土。

  【按】大勢至菩薩亦號無邊熾盛光,以智慧光明專修念佛叁昧,亦以此光明專攝念佛行人往生淨土。

  

  顔貌端正

  其諸聲聞菩薩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達,鹹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余方,故有天人之名。顔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說無量壽經》

  【譯文】

  西方刹土的諸聲聞、菩薩以及天人,智慧高明,具足種種神通,洞曉通達事理因果,容貌沒有美醜的差異,全同一類,只是隨順他方習俗的稱謂,所以有天人的名稱。所有的往生者,都顔貌端正,超勝世間一切天人的容貌,希有難得。他們容顔光色微妙,既非天身,也非人身,全都是蓮華化生,禀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按】由阿彌陀佛大願恩賜,諸往生者悉能具有如佛的容貌、智慧與神通等。

  

  盛衆妙華供佛

  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1),雨天曼陀羅華(2)。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3),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佛說阿彌陀經》

  【注釋】

  (1)晝夜六時:印度的計時,晝叁時(日出、日中、日沒),夜叁時(初夜、中夜、後夜),總稱晝夜六時。 (2)曼陀羅華:譯爲適意,人見到這種華,心情快樂。(3)衣裓(gé):衣襟。

  【譯文】

  西方極樂世界,經常演奏著美妙的天樂,地面是黃金所鋪就。晝夜六個時段,天上不停地飄落曼陀羅華。極樂淨土的衆生,常常在清晨的時候,各人用自己的衣襟盛著奇妙的天華,供養他方世界十萬億佛。他們清晨前去,到用齋飯的時候,已經回到自己本來安住的西方極樂世界。用過齋飯後,便在佛前各處經行修道。

  【按】諸往生者每日上供諸佛,耳聞法音,念食食至,經行于黃金地面,以諸天華音樂作娛樂,任運進修道業。何等逍遙自在快樂,我等當切願求生。

  

  百味飲食,自然在前

  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衆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1)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缽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2),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爲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複現。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于無爲泥洹之道。

  

——《佛說無量壽經》

  【注釋】

  (1)第六天:即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此天借他所化之樂事以成己樂。(2)百味飲食:指種種美味的飲食。

  【譯文】

  阿彌陀佛的國土中,所有的往生者,都具足這樣清淨莊嚴的色身,各種微妙清淨的音聲,以及種種神通功德。所居處的宮殿、所享用的衣服飲食、衆多的妙華妙香等莊嚴之具,猶如他化自在天一樣,能自然享用種種資生之物。如果想飲食,七寶缽器自然顯現在面前。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真珠,像這樣七寶缽器,隨念而至。種種美味的飲食,自然地盈滿于缽中。雖然缽中有此美食,其實並不真有啖食者。所有的往生者都是見色聞香,意念領略,就算是用了飯,自然地飽足。身心柔軟,不會貪著耽味飲食。用完飯後,七寶缽器自然消失。齋食的時候到了,七寶缽器與百味飲食又會顯現出來。阿彌陀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僅次于無爲涅槃之道。

  【按】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大自在境界。諸往生者無有生存壓力,一切資生用具應念而現。其全部的生活內容便是行持上求下化的菩薩道。

  

  虛空舍宅之因

  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虛空中居者,中有在地居者。中有意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則高;中有意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則大;中有意欲令舍宅在虛空中者,舍宅則在虛空中。皆自然隨意在所作爲。中有殊不能令其舍宅隨意所作爲者。所以者何?中有能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時,慈心精進,益作諸善,德重所能致也。中有不能致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時,不慈心精進作善,少德少患,各自然得之。所衣被飲食,俱自然平等耳。是故不同,德有大小,別知勇猛,令衆見耳。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譯文】

  西方淨土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住的七寶宮殿,有的懸浮在虛空中居住,有的在平地居住。淨土聖衆有的想要宮殿最高,其宮殿便升高;有的想要宮殿最大,其宮殿便廣大;有的想要宮殿安住在虛空中,其宮殿便安住在虛空中。如此種種,都隨諸聖衆的意願而顯現。其中也很有不能令宮殿隨意或高或大的情況。其原因何在呢?中有能令宮殿隨意而轉變的,都是前世宿命修行佛道時,發大慈心,精進勇猛,廣做諸多善業,善根福德深厚所致。中有不能令宮殿或高或大或升到虛空者,都是前世宿命修行佛道時,慈悲心缺乏,不精進作善,福德薄少,憂患膚淺,隨其自業力而自然感得的果報。除宮殿居處大小差異之外,其它如衣被飲食的受用,都自然平等。之所以顯現宮殿居處及大小的不同,是爲了令往生者明白因地德行有大小,功不虛棄,特別顯現勇猛精進之可貴,令淨土聖衆睹見,用以策進道業。

  【按】

  極樂聖衆一切受用平等,惟各自宮殿能否隨意大小升空,根據各自因地心行不同而呈現差異,可見,通途福慧的行持,功不唐捐。

  

  菩薩聖衆之妙德

  智慧如大海,叁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逾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礙故;猶如虛空,于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于諸世間無染汙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衆生故;如金剛山,衆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于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1),普覆一切故;如優昙缽華(2),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衆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曠若虛空,大慈等故。

   ——《佛說無量壽經》

  【注釋】

  (1)尼拘類樹:屬桑科植物,枝葉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種子甚小。故佛典常用來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報者,或爲覆物之譬喻。(2)優昙缽華:此華叁千年開華一次,開時金輪王出世,乃佛的瑞應。比喻事物之不常見。

  【譯文】

  極樂世界諸菩薩聖衆的智慧,猶如深廣的大海;叁昧定力如須彌山王。智慧光焰清淨明徹,超逾日月之光。種種清白善法,具足圓滿。心性猶如雪山,淨照世出世間功德平等一相一道清淨故;猶如大地,厚德普載,沒有淨穢好惡分別心故;猶如清淨德水,洗除五欲六塵各種垢染故;猶如熾盛的火王,能燒滅一切煩惱薪柴故;猶如大風,風行于世間,沒有留戀障礙故;猶如虛空,包容一切無有貪著故;猶如蓮華,于諸世間無有染汙故;猶如巨大的車乘,能運載迷惑衆生出離生死險道故;猶如濃雲聚集,震大法雷覺醒酣夢者故;猶如大雨,灑甘露法雨滋潤衆生幹涸心田故;猶如金剛山,衆魔外道不能侵損動搖故;猶如大梵天王,在諸般善法中最爲殊勝故;猶如尼拘類樹,能普遍覆蔭一切衆生故;猶如優昙缽華,稀有出現多劫難遇故;猶如金翅鳥,威神降伏一切外道故;如種類繁多的候鳥,從未貯藏積攢財物故;猶如牛王,沒有誰能勝過他故;猶如象王,善巧調伏剛強者故;猶如師子王,對一切無所畏懼故;其心量曠達如虛空,大慈平等故。

  【按】

  極樂世界菩薩聖衆內證外化的功德,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如是功德智慧悉是十劫所成就的。遙知彼諸菩薩如是功德,吾人往生彼土,亦能獲得如是功德。當仁不讓,方爲智者。

《淨宗法語大觀 第二編 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