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P16

  ..續本文上一頁典;當以淨宗所示要義,深生信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當生成就往生淨土。如是方契釋迦彌陀兩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懷,方滿常隨佛學的願行。

  

  9.恒順衆生

  本行願隨順衆生種類根性,饒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觀照,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成就圓滿大悲。對九法界種種根性的衆生,均以對待父母與如來那樣的恭敬心,稱性隨順供養承事,不生分別。對迷走生死險道的衆生,導向菩提正道;對無明黑暗中的衆生,說法施以光明;對客走他鄉的貧窮衆生,令學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獲致自性寶藏。

  恒順衆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與衆生,同一體性。若于衆生尊重,則爲尊重承事如來。若令衆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其二,佛以大悲爲體性,若不順衆生,則不合佛體。其叁,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薩是衆生與佛之間的橋梁,二者關聯甚密。衆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可見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其四,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證知恒順衆生的行願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

  恒順衆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是十大行願中甚爲精要的修學科目。這一行願義理深邃,境界宏闊,攝自他二利,融生佛一體。未成佛前,首應廣結人緣,亦是成佛後從果向因度衆生的需要。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一行願,能有效地和諧人際關系,助成事業成就。恒順衆生根性而度脫之,乃無盡時空的佛事。淨業行人往生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成此願。吾人在此世間,亦應隨分隨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將前九願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轉趣向叁處,即回向實際(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衆生。本行願能除狹劣障,生廣大善,俾令一切衆生常得安樂,悉得解脫。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遠的心理效應。古德雲:修行前導,莫尚乎發心;衆善指歸,莫要于回向。凡夫衆生從無始以來,不知諸法本空,四大非有,競執我人之見,橫生憎愛之心。所修善法,但爲己身;所得功勳,唯歸眷屬。是以徒增業果,不得出離叁界火宅。普賢菩薩教示我們發回向心,將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衆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實際,唯求無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證佛果。

  淨業行人亦應有廣大的心量,宏闊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無上殊勝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將自己所作諸多零散功德彙集起來,如百川溪流彙入大海。並將所有功德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鏈式裂變一樣,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從萬法唯識的理念來說,行人的心識放大,功德亦隨之擴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實加固願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們知道遠方有一群窮困的人需要救濟,雖然也打算前往赈濟,但心志力量尚未到決定即刻實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規劃”階段;而經過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産生行動,置辦物品,刻期前往。可見回向于無形中爲內心充電,加快成就善行道業的速度,正如凸鏡收攝陽光得以燃燒紙片一樣。淨宗行人亦應將念佛及淨業助行的功德 回向往生西方淨土,回向法界衆生,願一切衆生發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議。每經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願力。淨業行人無論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錢之微,救一蟻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資糧,轉成無漏的出世願力。如是增上,願力勝過業力,臨終決定往生。法爾如是,阿彌陀佛願力如是,淨業行人當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淨宗回向具雙軌回向之特質:一是往相,二是還相。淨業行人以念佛與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願回施衆生,同生極樂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時又發願:往生淨土後,回入娑婆,普渡苦惱衆生,出離生死苦海,此是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皆以無分別心,緣一切衆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證知淨宗念佛法門乃徹始徹終大乘菩薩道,確能安立一切衆生于無上正真之佛道。

  綜上所述,普賢十大行願的功行德用,超勝絕妙,實爲淨業行持一大輔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難圓滿受持。于此,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便凸顯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誠如《 無量壽經 》(唐譯)所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爲:十方衆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淨業助行的必需。可見普賢十大行願與淨宗關聯甚密,淨業行人宜應關注並力行之。

  

  叁、般若導引淨業修持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綱要,開般若正智即是開佛知見,亦稱爲離念靈知。菩薩六波羅蜜中,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若離般若,則非波羅蜜(到彼岸)。證知菩薩六波羅蜜一以般若波羅蜜爲本。《 大般若經 》雲:“摩诃般若波羅蜜,是諸菩薩摩诃薩母,能生諸佛,攝持菩薩。”般若是險惡徑中的導師,迷暗室中的明炬,生死海中的智楫,煩惱病中的良醫。般若不明,則萬行虛設。

  淨宗作爲大乘圓頓法門,與般若關聯甚密。般若真空與淨土妙有,相得益彰。古德所謂萬象參天,觀之而無色;群音揭地,聽之而無聲。愈有愈空,愈空愈有。般若乃淨業修持之良導,滲透在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圓成佛道的全過程,茲略舉數端:

  

  1.般若助成對念佛難信之法的信解

  淨宗爲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而般若慧劍,能直透疑網,對念佛法門當下擔荷。釋尊首先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宣示念佛法門,寓意即此。淨宗真空妙有之深層奧義與般若相連甚密。阿彌陀佛因地作法藏菩薩時,開根本智,稱性而發四十八大願。爾後,經無量劫,住般若正智,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了達諸法緣起性空,以大慈本願,從空出假,在性空的幻化中,莊嚴佛土,雙照空有二邊,妙契中道,體現淨宗深旨。西方極樂世界由阿彌陀佛妙明真心所流現,念佛法門舉體是般若正智。凡夫以生滅心揣度淨宗妙義,每每愈推愈遠。所以凡夫衆生難信念佛法門。若有人能信淨宗,即是內具的般若善根與淨宗事理因果的耦合。以文殊智修一相(念佛)叁昧,亦是法爾自然之事。所以吾人注重身口意叁業的修持,培福開慧,即能助成對淨宗念佛法門的信解,由信解歸投彌陀願海,成辦往生大事。

  

  2.般若助成終極關懷的確立

  無論是修行的道人,還是世間的凡夫,都要面臨和解答精神歸宿(或曰安心立命)這一人生大問題。儒家將至善作爲心性的安頓處,基督教將天堂確立爲人生的歸趣。以般若爲先導的淨宗,則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成佛道作爲究竟的指歸。淨業行人獲得並認同這一終極關懷,便會專志奉持念佛求生淨土的大安樂法門,飄泊的人生遂爾得以安頓。

  心念的安頓對人生的質量與歸趣,關聯甚密。《 金剛經 》中,須菩提恭問釋尊:“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

  雲何降伏其心

  ”大乘無量法門,在心性安住與降伏妄心上,各有方法與手段,茲不詳述。淨宗念佛法門在住心與降心上,直截了當。心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上,慧身寄寓于西方淨土七寶池蓮華中。淨業行人宜發廣大心,普願法界衆生,同生極樂世界。在降伏妄心雜念方面,至心持念彌陀名號,正是降伏妄念的妙法。佛號如清水珠,能令吾人的妄念澄淨。念佛不是強行降伏妄念,不是與妄念對峙按捺,而是巧用轉移法,轉染念爲淨念(佛念),最後歸于無念。誠如古德所雲:“忽然起念念彌陀,平地無風自作波。念念消歸無念處,豈知無念亦爲多。”

  念佛法門暗合《 金剛經 》無住生心之旨。都攝六根,至心念佛,不爲五欲六塵所動,即是無住。正無住時,一句佛號孤明曆曆,即是生心。無住生心,生心無住。所以念佛法門下手便是安住與降伏,便是轉識成智,顯現般若的妙用。六字洪名是開顯吾人如來藏的無上法寶,執持名號即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念佛求生淨土即是止于至善。

  

  3.般若即逆境爲道場

  淨業行人在人生的際遇中,難免會遭遇到種種逆境。于時,得有般若正觀,明了苦空幻化,不尤不怨。受惡罵如飲甘露,遇橫逆如獲至寶,方名素患難行乎患難,方可于娑婆穢土種植西方淨土因。元代妙葉大師于《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 》中,創立十種大礙之行,俾令行人先居障難中,而令衆魔諸惡障難之境,不能侵擾障礙行人。這種心性觀念上的訓練,譬如黃金與烈火同爐,火雖欺金,金必成器。其十種大礙之行是:

   第一,念身不求無病。身體無病則貪欲容易生起,貪欲生起定會破毀戒律,退失道心;了知疾病乃衆緣而生,本性空幻,便不以疾病爲苦惱。因此以病苦爲良藥。

   第二,處世不求無難。世間無患難則驕奢之心定會生起,驕奢起便會欺壓一切;了達患難本來虛妄,患難又何有傷害?因此以患難爲解脫。

   第叁,體究心性不求無障礙。修心無障礙則學道易于躁進求速,躁進躐等,必定未能證得自謂證得。解了障礙本來無根,障礙自會寂沒。因此以障礙爲逍遙。

   第四,修行不求無魔。修行無魔則願心不堅固,願心不固必定沒有證道而自稱證道;了達魔本是虛妄,魔何能幹擾?因此以群魔爲法侶。

   第五,謀事不求容易成就。事情容易成就則心存輕忽侮慢,志意輕慢必會誇耀我有能耐;考量事情的成敗,都是隨業而定,並非取決于能力大小。因此以障難爲安樂。

   第六,人際交往不求有益于己。交往有益于己則虧欠道義,道義虧欠必會看見他人的不是;察知交情厚薄總有前因,交情親疏乃隨緣而立。因此以虧己利他之交作爲資糧。

   第七,接交他人不要求隨順適應自己。他人的隨順適應則容易引發自己的傲慢心,內心傲慢必定會強化我執;體悟人之處世,都在酬還宿世的業報。因此以冤家對頭爲園林。

   第八,行善積德不要求回報。行善冀望回報則意有圖謀,意有圖謀必會揚名爭寵;明了善德無自性,照見福德無常,並無實性。因此視布施之德爲遺棄之屐。

   第九,見利不求沾分。利益沾分則癡心妄動,癡心妄動則必定妄圖利益,毀損自己;了知世間利益本空,希冀厚利必定徒生煩惱。因此以疏遠利益爲富貴。

   第十,被人欺壓不求申屈喊冤。申屈喊冤則存人我之見,有人我之見必會滋生怨恨;受人冤抑能忍耐,安忍冤屈爲謙德,欺壓又何能傷害我。因此以受冤屈爲修行的法門。

  淨業行人常起般若觀照,便如鴨鵝入水,不受粘滯,即塵勞爲佛事,轉逆境爲道場。若生恩愛時,當念西方淨土眷屬無有情愛,我是將生淨土之人,宜應遠離情愛;若生瞋恚心,當念淨土眷屬無有觸惱,願生淨土的人應舍瞋恚心;若遭苦逆時,應當系念西方淨土沒有衆苦,但受諸樂;若遇樂境時,應當系念西方淨土的快樂,純一無雜,無量無邊。凡對境曆緣,皆起般若觀照,則一切時、一切處,無一不是淨業助行。

  

  4.般若的有無關涉淨業的成敗

  《 無量壽經 》中,釋尊開示娑婆世界有四類衆生,接觸淨宗念佛法門,或信或不信,或修持或不修持,或成就往生或未能往生,種種因果事相,悉與般若智慧相關。

  第一類衆生,接觸佛法,也行善積德,但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分別西方淨土不如天界快樂,對天界的微妙五欲生向往心,認爲極樂世界無有女人,缺乏豐富的愛情生活,單調乏味。此類衆生缺乏般若智慧,不知天福享盡,還會墮落,終不能出叁界牢獄。以淨宗理念來看,天道亦是苦趣,亟須超越。釋尊針砭此類衆生:“而未能出叁界獄中,常處輪回而不自在。”(《 無量壽經 》宋譯)這類迷戀天人之福,不求往生極樂世界的衆生,不在少數。

  第二類衆生,不念佛求生淨土,無求菩提佛果之心,反恃世智辯聰,貢高我慢,邪見顛倒,好爲人師。如是之人,焉能出離生死苦海。這類衆生中以知識分子居多。他們憑著宿世的些許慧根,博覽群書,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以生滅心測度如來性覺圓海,不自覺地造了許多謗佛謗法的言論,諸如:西方極樂世界是理想國的神話,西方淨土是太陽神崇拜的變種,一真法界是虛映折射,等等。淨業行人對此類言論不可盲從。

  第叁類衆生發心念佛,廣作衆善,然而取相分別,情執深重,諸如:我念佛怎麼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呀,怎麼還沒有見到佛光呀,我念佛怎麼身體還不見健康呀,等等。修善也互相攀比,你供養了多少錢,我供養了多少錢等。如是心有取舍,情有執著,不合無住生心的般若正智,所以雖也精進念佛,續其善根,到西方疑城胎生,五百年不能見佛聞法見菩薩僧。淨業行人對此應深加警誡。

  第四類衆生,以無相智慧,信願持名,求生淨土,不求人天福報,志趣無上菩提。這類衆生是淨宗正修行人,熾然修行諸善,而不取相,轉有爲善行成無爲的淨業正因。如是念佛能與阿彌陀佛願力感應道交,臨命終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圓成佛道。

  上述四類衆生的因行果報昭示:淨業的成敗與般若的有無呈正相關。淨業行人宜應注重般若的開顯,以般若爲導,以淨土爲歸,在現生隨緣修菩薩道,住無爲之理體,作有爲之佛事,普度衆生而無度生相,上成佛道不著成佛相;雖熾然求往生,生而無生,無生而生,不落兩邊,從容中道。處理好佛法與世間法的關系,佛法不離世間法,先做世間正人君子,以此爲基點,模鑄聖格,凡家庭與社會的一應責任,亦盡心盡力地完成。當相離相,即事而真,即塵勞爲道場,轉煩惱爲菩提。心系佛號,注想西方,隨緣度日,理事圓融。淨宗念佛法門提供我們究竟的安心立命與終極關懷,吾人宜應遵從佛語,信願持名,仰賴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出離生死苦海,穩達涅槃彼岸。

  以上討論的淨業叁福、普賢十大行願與般若導引淨業修持叁種助行,展示淨宗豎與一切法門渾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的特質。淨宗念佛法門的特質,體現爲他力本願,帶業往生,橫超生死,一生成佛。而大乘通途之修持,亦可作淨業輔助增上之力用。尤其現代衆生根機陋劣,環境穢亂,如果不藉培福之基,難免遇緣退墮。所以,淨業行人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于聖道門的修持,亦是不可或缺的舉措。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