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編
往生品位
第七編
往生品位
叁輩往生
九品往生
邊地疑城往生
淨業行人信願持名,力行叁福與十大行願,自然感得往生西方淨土之果。淨宗念佛往生雖屬圓頓妙法,然圓融不礙行布,淨業行人隨其信願的淺深、功夫的勤惰,亦有往生品位、功德受用的差異。了解往生的因行果報,既能避免高推聖境的退怯,又可捐除輕忽率爾的怠慢。生起般若觀照,內重己靈,外慕諸聖,自信信他,信願持名,往生彼土,華開見佛。本編擬從叁輩九品與邊地疑城的因行果報叁方面,予以討論。
第十八章 叁輩往生
淨業行人奉持念佛法門,信願有深淺,發心有大小,持誦有多少,修習有勤惰種種之不同。衆生之宿根有無量差別,福德因緣亦複各有殊異。人人自別,各各不同,故知十方世界諸往生者無量,其品類亦無有量。釋尊乃于無量不同之中,粗標大類,于《 無量壽經 》中分上中下叁輩。
第一節 叁輩往生的因行果報
叁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在《 無量壽經 》中,有詳明的開示,茲以圖示表出,用便行人觀覽對照。
輩 位
| 生前行因
| 臨終情景
| 生彼國後狀況
|
上 輩 往 生
| 1、舍家棄欲,而作沙門。 2、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3、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 1、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前接引 2、命終時,色相如佛,現種種瑞相 3、即隨彼佛往生安養
| 1、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2、速得聞法,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3、永不退轉無上菩提。
|
中 輩 往 生
| 1、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2、隨分修諸功德: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缯燃燈,散華燒香。 3、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 1、阿彌陀佛化現其身,與諸大衆,現前攝受導引,即隨化佛往生。 2、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
| 1、住不退轉位。
2、功德智慧,次如上輩。
|
下 輩 往 生
| 1、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乃至十念。 2、若聞深法,不生疑惑。 3、忙中抽暇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 4、以此回向,願生彼國。
| 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
| 1、皆得阿惟越致。 2、功德智慧,次如中輩。
|
總結叁輩往生的因行果報,可歸納如下幾項特質:
1.叁輩行因:叁輩往生的共同條件,均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叁輩往生的不同條件是:上輩生者,發心廣大,出家行道,精進禅定,饒益衆生。《 無量壽經 》漢譯本贊歎出家功德雲:“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爲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中輩生者:隨分隨力修諸功德,奉持齋戒,勤行念佛。下輩生者:無力修諸功德,應孝誠忠信,抽暇至心念佛。
叁輩生者均須回向功德,願求往生。叁輩行因不同,品位遂判。叁輩往生均屬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願持名爲正行,修諸功德爲助行。以正行攝助行,念念間轉一切因、一切緣、一切業、一切果爲淨因、淨緣、淨業、淨果。皈依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即能成辦往生大事。
2.臨終情景:淨業行人念佛功夫的淺深,伏斷煩惱的程度,決定臨終見佛有勝有劣。上輩生者,見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前接引;中輩生者,見阿彌陀佛化身與諸大衆現前接引;下輩生者,如在夢中見佛。能感之機與所應之佛呈正相關。淨業行人無論所見佛身勝劣明暗,悉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不經中陰身,彈指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內,蓮華化生,自然長大。
3.生彼國後狀況:諸往生者因生前淨業因行有殊,故致往生淨土後的功德受用迥異。上輩生者,華開見佛,聞法得忍,便即與諸菩薩一樣,分身供養十方諸佛。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中輩與下輩往生者,華開見佛有遲速,聞經悟入有深淺。下輩往生者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可見淨業行人精進修持,功不唐捐。釋尊開示:淨業行人在娑婆世界,“汝等于是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爲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爲善百歲。”(《 無量壽經 》)所以,淨業行人應發廣大心,勤苦修行,力爭上輩往生。
除專修淨業叁輩往生者外,還有一類修持大乘其他法門,兼修淨土,回向往生者。《 無量壽經 》(唐譯)雲:“若有衆生住大乘者,以清淨心向無量壽如來,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聞甚深法,即生信解,心無疑惑,乃至獲得一念淨心,發一念心,念無量壽佛,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無量壽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可見淨宗念佛法門廣大,可以接引攝受一切大乘行人。宗門教下的修行人,正應以西方淨土爲歸宿。
第二節 極樂世界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悉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淺深、斷惑的程度決定往生極樂世界的境界,爲何土所攝。天臺家將十方佛國類分爲四土,即凡聖同居土(凡夫與叁乘聖人共居)、方便有余土(聲聞、緣覺及地前菩薩所居)、實報莊嚴土(圓教四十一位、別教地上菩薩所居)、常寂光土(諸佛所居)。四土的差別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機而論。在西方淨土本身並無此分別。極樂世界乃是阿彌陀佛依無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淨的淨土,而四土的差別乃是往生者唯識所變。
一、凡聖同居土生因
淨業行人信願持名,未斷見思惑,以一向專念之力,得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臨命終時,舍娑婆世界同居穢,生極樂世界同居淨。得生淨土,即截斷生死輪回之苦,故名爲橫出叁界。帶業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淺深分爲叁輩九品。而十方世界凡聖同居土的凡夫,須斷盡見思二惑,方得漏盡通,始截生死流,出凡聖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豎出叁界,其事甚難。淨宗念佛帶業往生淨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勝稀有,乃十方世界之所無。故知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勝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
若人念佛功深,以離雜亂之心專念一句名號,或系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應,字字分明,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達此境界,雖不求斷惑,而見思煩惱自然斷落,則從娑婆凡聖同居穢土,橫生極樂世界方便有余土。此土以伏斷塵沙惑的程度分叁輩九品。
叁、實報莊嚴土生因
若憶佛念佛曆曆分明,行住坐臥唯此一念,無第二念,不爲貪瞋煩惱諸念之所雜亂,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徹,屬定門攝,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無念。誠如蓮池大師所雲:“若言其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曆曆分明。”(《 彌陀疏鈔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言思路絕,不可名狀,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更有何法而得雜亂,是名理一心,屬慧門攝,兼得定故。念佛若達理一心,破一分無明,則生實報莊嚴土,同時分證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
法身大士任運進道,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四相,悉皆斷盡,即生實報莊嚴土上上品,而證究竟無上菩提,究竟無余涅槃,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與常寂光土,以無明惑的多寡而區別。
一般來說,娑婆世界淨業行人,大多生在凡聖同居土。于中隨其功行淺深,分叁輩九品(或無量品)。茲舉幾例以證。
天臺智者大師,相傳釋迦之化身。臨終時,有弟子問:“未審大師證入何位
”智者大師回答:“我不領衆,必淨六根(相似即、十信位——注);損己利人,但登五品(即隨喜、讀誦、講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種。此位圓悟如來藏性,圓伏無明煩惱,而見惑尚未能斷——注)。”智者大師的回答,表明自己還屬凡夫,只能生到凡聖同居土。蕅益大師臨終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證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
”蕅益大師自稱尚居名字即位人,圓悟如來藏性,見地與佛同俦,而見思…
《淨土宗教程 第七編 往生品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