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法語大觀》序一
我等凡夫,今生幸得遭遇“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佛法,歸投佛教,爲佛弟子,發心修行。總的來說,須修“戒、定、慧”叁無漏學。這叁學能令我等斷煩惱、證涅槃,所以稱“無漏”。一切修學,皆以戒爲基,由戒生定,因定發慧。這是修學佛教一切法門的法則和要求。修學淨土念佛法門,當然也毫不例外。
如《觀經》言,淨宗行者,當修叁福,名爲淨業。叁福者: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彌陀經》要求行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乃至從“事一心”達“理一心”而能所雙亡,深達實相,獲證念佛叁昧。是皆不出修行一切佛法總的要求和通途常規的法則之外。
淨土法門之所以異于通途法門而被稱爲“特別法門”或“易行道”者,蓋在于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慈悲大願接引衆生,而衆生則以至誠懇切求生淨土的願望,與阿彌陀佛互爲感召,乃得成就見思惑業猶未斷除的凡夫衆生,亦得往生淨土的不可思議的奇特之事。這一不可思議奇特之事,主要在于如《彌陀經》言:“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梵語“阿鞞跋致”,此譯“不退轉”。是即一得往生西方淨土,便能證得“不退轉”。不退轉有叁義:一、位不退轉(入聖位);二、行不退轉(大乘行);叁、念不退轉(證法身)。對于我等凡夫來說,首先是“位不退轉”,最最至關切要!
“位不退轉”,位,即超脫凡位而入于聖位(此聖位是就叁界內藏通二教說),便是了脫了叁界(欲、色、無色界)內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輪回的“分段生死”(對界外的“行不退、念不退”過程中的“變易生死”,故說界內爲“分段生死”),長揖叁界,永別六道,而更不退轉。要知道,超脫叁界生死,對于發心學佛修行的人來說,這是最爲重要的一關,是最不容易解決的一關,當然這是必須突破的一關!
說了生脫死是最重要的一關,其意在于:吾人學佛修行,如果今生不能了脫生死,則必定隨業受報,即使轉生人天,癡福享盡,依舊墮落,苦海茫茫,莫測邊涯。說生死問題是最不容易解決的,其意爲:即使修行到了發明心地、大徹大悟的地步,倘若見思惑沒有斷除,便仍然不能超脫生死。斷了見惑,方證初果(須陀洹),尚有欲界九品思惑,爲斷欲界前六品思惑,須經六番生死,方證二果(斯陀含),爲斷欲界後叁品思惑,須經一番生死,方證叁果(阿那含),猶有上二界七十二品思惑,須于色界上五淨居天(五不還天)經曆長時,方得斷盡,乃證四果(阿羅漢),至此,方得徹底了脫叁界六道的分段生死。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最不容易,簡直是不可望亦不可及的。明白了以上兩重意思,分段生死這一關,今生必須突破的意義,則不言自明。佛度衆生,最爲切要處,便是首先救拔衆生,脫離生死苦海。世間一切衆苦,無過于生死。“真爲生死發菩提心,是學道的通途”,古德早垂明訓。而欲求得現生了脫生死,對于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說,若舍棄淨土一法,吾人不知其更有如何良策矣!
大安法師早歲以來,笃修淨土,深谙法門利害,洞察出苦要徑,十五年前,苦口婆心便爲大家拈出《淨宗法語大觀》一書,普應群機,今複再版。本書體系大成,條目清晰,讀者觀之,頓了于心。起信立願,精進念佛,則淨土之生,萬無一失。無量劫來,大事因緣,成辦于是。如西齋詩曰:“凡夫到此皆成聖,不曆僧祇道果圓。”何幸如之!謹序。
傳 印 2008年5月1日
序二
人身是地水火風空識六大組合,即物質與精神結合之體。一旦六大分離,前五各歸其自,第六識大(精神)何往?爲此,我佛慈悲,依據人們根性多異,因緣不一,示出衆多修行法門,令人有所究竟完善歸宿之處,故有千經萬論流傳于世!法門雖多,但從人們行持而言,不出自力、他力二種。自力:是指行人從禅觀等衆多法門之中,選擇其中一種或幾種學修,依據自修之力,層層破惑,步步上證,最終達到微細無明斷盡,徹底解脫。此猶人們出外遠行,依靠自身之力一步一步前進,到達目的之地,實在費時、費力又費難,故稱難行道。他力(實際是自他二力結合):是言行人確定彌陀淨土唯一法門,憑念佛號功德,仰仗彌陀慈悲願力,臨終蒙佛接引生西,即證“不退轉”位,于淨土獲得徹底解脫。此如人們出外遠行,依靠辦妥手續,乘上先進交通工具,省時、省力,輕易到達目的之地,爲易行道。所以他力一門,自從東晉慧遠大師(334-416)于廬山般若臺精舍結社念佛,與同道一百二十叁人在彌陀聖像之前,共同發願,期生西方以來,曆一千六百年許,其間雖有起伏,但從總體而言,一直盛行,信衆普遍,往生者難計其數!
淨土法門,以《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和《往生論》叁經(或加《楞嚴·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普賢菩薩行願品》爲五經)一論爲根本典據,用信、願、行爲綱爲宗。信者,深信娑婆生死苦惱,淨土解脫自在;願者,切願離棄娑婆,往生淨土;行者,誠念彌陀佛號,終滿所願,畢證所信。念佛是正行,諷誦經咒,修福善舉,利益人群等爲助行,正助兼願,二言雙修,必不可少,但以正行爲主。在《大觀》第五編《淨土資糧—行門·念佛方法》之中,引有《楞嚴·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經文特殊一目,誠爲正行肯綮點示之至要妙法。據此,行人只要信願具足,萬緣放下,心意口舌念持彌陀佛號,耳聞曆曆,耳、舌、意叁根隨念收攝;鼻息隨口呼吸念佛,端身正坐,眼簾下垂,眼、鼻、身叁根亦隨念攝。六根都攝,唯佛是念,相續不斷,即謂“淨念相繼”。如此以達一心不亂,進入念佛叁昧,臨終必定蒙佛接引,往生彌陀淨土。
大安法師善根具足,早在十五年前(1993年),現居士身于經貿大學、中國佛學院任教時,就深入研究彌陀淨土有關典籍,以其根本經典爲中心,恭謹依從四十余部佛經言教和一百一十余部論著,錄出相關法要,逐段擇難注釋,將文言原文譯成語體,按緣起、極樂依正莊嚴和淨土資糧等編次,彙成叁十八萬余言之《淨宗法語大觀》,次年出版流通,甚受廣大讀者歡迎。七年後(2001年),安法師即發心投依廬山東林方丈上傳下印大和尚爲師,剃度出家,既而受具,于支提山華嚴寺掩關專修。越兩載(2003年),遵從師長傳老意願,駐錫東林,代師主持寺務。此寺爲我國彌陀淨土最早發源寶地,住持師第二代共同秉承先人遺願,正在建造彌陀高大尊像,將讓淨土行人禮拜修福、消業,見聞共植淨因。又兩載(2005年),安法師對《大觀》全文進行修訂,次年再版流通。今天,《大觀》第叁版公開問世,安法師爲讀者計,又對前版全文立出“純正”、“實用”和“簡潔”叁則准繩,精益求精,再次修訂,從叁十八萬余言,精簡到只留下精要法語二十余萬字,使其內容更加盡善盡美。于章節間,配上相應插圖,俾諸讀者在領會義理同時,又獲相應之形象概念,更多受益。各章節末,增有從悲心中流出之點精“按”語,示出最要之處,讓讀者更易一目了然精髓要義之所在,從而收獲更大,實爲難逢難得之《大觀》也!伏願廣大同仁,開卷獲益,信願念佛,同生淨土,幸甚,幸甚!謹序。
慚愧叁寶弟子
王新謹撰
公曆2008年6月吉日
佛曆2552年6月吉日
阿逸多!像這樣一類具有大威德的菩薩,能夠開顯淨宗以外種種佛教法門,由于沒有聽聞念佛往生淨土的妙法,有一億菩薩退轉無上正等正覺。阿逸多!佛出興于世間難;衆生離八種障難身,也是難得。諸佛如來無上之法,十種力用、四無所畏,自在無礙無著甚深之法,及波羅蜜等菩薩自利利他之法,有辯才善能說法之人,對上述佛教深妙之法,也難以開示。阿逸多!善于宣說淨土法門的人,不容易遇到;對念佛法門生起堅固深切的信心,這類的善世良時也難遇到。所以我現在稱性契理宣說念佛法門,你們信受修習,應當如佛的教敕而安住。阿逸多!我把這個淨土妙法以及其余諸佛法,囑咐給你,你應當如教修行,不可令此念佛法門滅沒。像這樣廣大微妙的念佛法門,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舉揚贊歎的,你們不可違逆佛的教敕而棄舍它。否則,你們將不能獲得出離生死輪回的善利,業力所牽,將沈淪埋沒在無明長夜之中,備受衆多的危險困苦。所以我現今爲你們作大囑累,你應當傳承弘揚念佛法門,令此法久住世間,永不消失。汝等應當精勤修行,隨順我的教誨,得獲大利。
【按】世尊將念佛法門殷重囑累彌勒菩薩,證知彌勒下生成佛時,龍華叁會必將宣說。賢劫千佛,亦複如是。佛佛相續,同一悲心,欲令度盡一切衆生。一言叁複,吾人當隨順佛教,作如來使,弘揚淨土法門。
穿越大千猛火求此法門
阿逸多!是故告汝及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今此法門,付囑于汝。應當愛樂修習,乃至經一晝夜,受持讀誦,生希望心。于大衆中,爲他開示。當令書寫,執持經卷。于此經中,生導師想。阿逸多!是故菩…
《淨宗法語大觀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