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生世間、出世間等一切諸法,故稱爲法界。
【譯文】
阿彌陀佛本從法身垂示十劫成佛之迹,必定與衆生廣結法緣,令未種善根者種,已種者增長,已增長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脫,不斷佛種,若世間出世間之功德利益,悉皆不可思議。信願持名,橫超生死,圓證叁不退,補處菩薩甚多。乃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中,最勝尊隆,十方諸佛于本土同音贊歎宣說。釋尊亦遍灑淨宗甘露法雨,流入娑婆苦海衆生的心中,令其信願持名,念念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達理持,則慈契于寂光真如實相。所以十方諸佛萬德慈尊,悉皆伸出廣長舌相,欽承贊歎。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皆拱衛阿彌陀佛,如衆星悉皆拱北。十方無量菩薩亦皆願生極樂,親觐彌陀。
當知衆生本具之正因佛性,必藉了因佛性之慧解與緣因佛性之修持,方能開啓。了因之慧解與緣因之修持,即是全體法界。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故念一佛,即念一切諸佛;極樂是法界藏土,故生極樂一土,即生一切諸佛國土。極樂淨土中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阿彌陀佛接受吾人忏悔,授他方菩薩成佛之記,予衆生摩頂加持,垂金色手臂接引衆生,一一無非全體法界,一一皆橫遍十方,豎窮過去、現在、未來叁際。互遍互融,事事無礙。故此念佛增上緣因,有大力用,得生淨土,即名法界緣起正理。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
此大乘菩薩藏攝,又是無問自說,徹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1),依斯徑登不退。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阿伽陀藥(2),萬病總持。絕待圓融,不可思議。《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注釋】
(1)多障有情:末法衆生叁障具足:一惑障(粗細煩惱之惑),二業障(有漏無漏之業),叁報障(依惑業所感果報)。既具叁障,故名多障有情。 (2)阿伽陀藥:意謂萬病總持,只此一個藥方,遍療一切身心疾病,且療效極靈。
【譯文】
這部《阿彌陀經》是大乘菩薩藏所攝,又是釋尊觀察衆生根機成熟,無問自說,是徹底大慈之所加被攝持,能令末法時期多諸障難的衆生,依這部經所示的念佛法門,帶業往生,直捷登入不退轉地。所以將來經法相繼滅後,特留《阿彌陀經》住世一百年,廣度一切有情衆生。持名一法如阿伽陀藥,能治衆生一切身心煩惱疾病。念佛法門,絕諸對待,圓融無礙。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思議。《華嚴》深奧之藏(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秘密之髓(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一切諸佛的心要,菩薩六度萬行的指南,都不出這部《阿彌陀經》之外。
【按】
華嚴全圓,法華純圓,乃大乘無上圓教,而其奧藏秘髓悉不出淨土法門之外,足證念佛一法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指歸安養之叁種原由
然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偏指歸極樂者,略有叁意:一爲彼佛與此土人最有緣故。無貴賤、無賢愚、無幼艾(1),皆知阿彌陀佛號,若有苦屈,啓口發聲,無不稱其名者。二爲法藏比丘願力勝故。攝二十一億清淨佛土諸莊嚴事,總爲極樂世界一刹莊嚴。發四十八宏誓願,廣接十方念佛衆生,來生其國。蓋諸佛果德,雖實平等,因中願力,任運攝生,無差別中有差別故。叁爲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海(2)。見一佛即是見無量佛,生一刹即是生無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爲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截流《淨土警語》
【撰者】
截流大師(公元1628-1682):諱行策,淨宗十祖。專修淨業,倡興蓮社,發起叁年精進佛七,垂範後世。
【注釋】
(1)艾:即蒼白色。古代用爲對老年人的尊稱。 (2)蓮華藏海:又作蓮華藏世界海,系毗盧遮那如來無量劫來所成就的清淨莊嚴世界。其構造之宏麗、刹土之無量、衆生之無數,佛力之神妙!悉皆不可思議。
【譯文】
然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無數,千經萬論偏重指歸極樂世界的原由,概略而言有叁個意思:一者阿彌陀佛與娑婆世界衆生最有緣故。無論貴人賤人、賢者愚夫、幼童老人,都知道阿彌陀佛名號,如果遭逢苦厄屈辱,啓口發聲,沒有不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二者法藏比丘願力殊勝故。攝取二十一億清淨佛土諸莊嚴事,彙總爲極樂世界一刹莊嚴。發起四十八宏深誓願,廣接十方念佛衆生,來生安樂國。
十方諸佛果地功德,雖然真實平等,但因地各自所發的誓願力不同,果地自然攝受衆生,無差別中卻有差別。叁者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世界海。由一即一切相融互攝故,見阿彌陀佛即是見無量諸佛,生極樂刹土即是生十方無量刹土,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即爲十方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因爲諸佛所證法身不二故,衆生與佛不二故,能念之心與所念之佛號不二故。
一代時教總一大念佛法門
此一念佛法門,如天普蓋,似地普擎,無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總佛一代時教,叁藏十二部,半滿(1)、權實(2)、偏圓(3)、頓漸(4)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自性,圓成無上妙覺而已,得非總一大念佛法門耶?不唯宗教兩門如是,即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5),縱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門之外。以彼去來動靜,鹹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謂一氣不言含有象,萬靈何處謝無私;夾路桃華風雨後,馬蹄無地避殘紅。
——徹悟《徹悟禅師語錄》
【撰者】
徹悟大師(1741-1810)諱醒際,號夢東,淨宗十二祖。早年精進參禅,徹悟心源。後純提淨土,專一念佛。臨終預知時至,面西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手結彌陀印安詳往生。衆聞異香盈空。
【注釋】
(1)半滿:佛教中,以半字教喻爲小乘聲聞的九部經,以滿字教喻爲大乘方等經典。(2)權實:權教,又作方便教。即佛隨順衆生意,以方便權宜所施設的教門。實教,又稱真實教,即佛隨自意內證之實義而發揮的教法。(3)偏圓: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圓者,圓滿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則小乘爲偏,大乘爲圓。(4)頓漸: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的教法,稱爲頓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修行而覺悟者,稱爲漸教。(5)諸子百家:先秦至漢初各個學派的總和。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們的代表作。百家指各學派。
【譯文】
這一個念佛法門,如天空普蓋一切,似大地普擎萬物,沒有一人一法能出念佛法門之外,沒有一人一法不在念佛法門之中。總括佛的一代時教,叁藏十二部,半字教與滿字教、權教與實教、偏教與圓教、頓教與漸教種種法門,無非顯示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圓滿成就無上妙覺而已,豈非通途八萬四千法門總歸爲一大念佛法門耶?不僅宗門教下兩大行門是一大念佛法門,就是普天之下,士農工商,諸子百家,他們縱然不想念佛,還沒有聽到佛,但也不能出于念佛法門之外。因爲他們去來動靜,悉皆仰承無量光壽之恩力,百姓每日承佛恩力卻渾然不知。所謂一氣默爾不言卻含育萬有之象,所有的衆生何處謝絕這無私的庇佑?路兩旁的桃華經風雨吹落地面後,過往的馬蹄無可回避殘落的華瓣。
群星拱北,萬水朝東
原夫諸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大事因緣者,無非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直下成佛而已。第以衆生之根性不一,故如來之教法萬殊。是以一代時教,隨機演暢。法門雖浩若塵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歸元,皆證即心自性。然于塵沙法門之中,求其不離事修,全彰心性,叁根普被,利鈍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濁者,無如淨土持名念佛之殊勝超絕也。誠所謂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往聖前賢,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萬水之朝東也。
——印光《印光法師文鈔》
【撰者】
印光大師(1861-1940):諱聖量,別號常慚愧僧,淨宗第十叁祖。專修專弘淨土,早證念佛叁昧,以文字般若接引學人。道盛德隆,感人甚深。臨終預知時至,面西端身正坐,在大衆念佛聲中,安詳西逝。開示大衆:“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譯文】
推原諸佛如來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間。所謂大事因緣,無非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的知見,直下成就佛果而已。但由于衆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如來施設的教法亦千差萬別。因此釋尊一代時教,隨衆生根機而演暢。法門之多雖然如同微塵恒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指歸心性本元,全都契證即心自性。然在微塵恒河沙法門之中,求其不離事相修持,便可全部彰顯心性,上中下叁根普被,利智鈍愚全收,上上根的智者不能超越念佛的範圍,下下根的愚夫也可進入淨土領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統攝一切禅教律,下手容易而成功很高,用力很少而得效很快,最能利益末法衆生,徑直出離五濁惡世的法門,沒有比淨土持名念佛更爲殊勝超絕的。誠所謂九法界衆生離了這個念佛法…
《淨宗法語大觀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