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
【译文】
阿弥陀佛本从法身垂示十劫成佛之迹,必定与众生广结法缘,令未种善根者种,已种者增长,已增长者成熟,已成熟者解脱,不断佛种,若世间出世间之功德利益,悉皆不可思议。信愿持名,横超生死,圆证三不退,补处菩萨甚多。乃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中,最胜尊隆,十方诸佛于本土同音赞叹宣说。释尊亦遍洒净宗甘露法雨,流入娑婆苦海众生的心中,令其信愿持名,念念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由事持而达理持,则慈契于寂光真如实相。所以十方诸佛万德慈尊,悉皆伸出广长舌相,钦承赞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皆拱卫阿弥陀佛,如众星悉皆拱北。十方无量菩萨亦皆愿生极乐,亲觐弥陀。
当知众生本具之正因佛性,必藉了因佛性之慧解与缘因佛性之修持,方能开启。了因之慧解与缘因之修持,即是全体法界。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故念一佛,即念一切诸佛;极乐是法界藏土,故生极乐一土,即生一切诸佛国土。极乐净土中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阿弥陀佛接受吾人忏悔,授他方菩萨成佛之记,予众生摩顶加持,垂金色手臂接引众生,一一无非全体法界,一一皆横遍十方,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互遍互融,事事无碍。故此念佛增上缘因,有大力用,得生净土,即名法界缘起正理。
华严奥藏,法华秘髓
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1),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2),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蕅益《阿弥陀经要解》
【注释】
(1)多障有情:末法众生三障具足:一惑障(粗细烦恼之惑),二业障(有漏无漏之业),三报障(依惑业所感果报)。既具三障,故名多障有情。 (2)阿伽陀药:意谓万病总持,只此一个药方,遍疗一切身心疾病,且疗效极灵。
【译文】
这部《阿弥陀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又是释尊观察众生根机成熟,无问自说,是彻底大慈之所加被摄持,能令末法时期多诸障难的众生,依这部经所示的念佛法门,带业往生,直捷登入不退转地。所以将来经法相继灭后,特留《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广度一切有情众生。持名一法如阿伽陀药,能治众生一切身心烦恼疾病。念佛法门,绝诸对待,圆融无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华严》深奥之藏(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法华》秘密之髓(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一切诸佛的心要,菩萨六度万行的指南,都不出这部《阿弥陀经》之外。
【按】
华严全圆,法华纯圆,乃大乘无上圆教,而其奥藏秘髓悉不出净土法门之外,足证念佛一法圆收圆超一切法门。
指归安养之三种原由
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经论偏指归极乐者,略有三意:一为彼佛与此土人最有缘故。无贵贱、无贤愚、无幼艾(1),皆知阿弥陀佛号,若有苦屈,启口发声,无不称其名者。二为法藏比丘愿力胜故。摄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四十八宏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其国。盖诸佛果德,虽实平等,因中愿力,任运摄生,无差别中有差别故。三为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海(2)。见一佛即是见无量佛,生一刹即是生无量刹,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为一切佛所护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截流《净土警语》
【撰者】
截流大师(公元1628-1682):讳行策,净宗十祖。专修净业,倡兴莲社,发起三年精进佛七,垂范后世。
【注释】
(1)艾:即苍白色。古代用为对老年人的尊称。 (2)莲华藏海:又作莲华藏世界海,系毗卢遮那如来无量劫来所成就的清净庄严世界。其构造之宏丽、刹土之无量、众生之无数,佛力之神妙!悉皆不可思议。
【译文】
然十方诸佛,净土无量无数,千经万论偏重指归极乐世界的原由,概略而言有三个意思:一者阿弥陀佛与娑婆世界众生最有缘故。无论贵人贱人、贤者愚夫、幼童老人,都知道阿弥陀佛名号,如果遭逢苦厄屈辱,启口发声,没有不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二者法藏比丘愿力殊胜故。摄取二十一亿清净佛土诸庄严事,汇总为极乐世界一刹庄严。发起四十八宏深誓愿,广接十方念佛众生,来生安乐国。
十方诸佛果地功德,虽然真实平等,但因地各自所发的誓愿力不同,果地自然摄受众生,无差别中却有差别。三者阿弥陀佛即法界藏身,极乐世界即莲华藏世界海。由一即一切相融互摄故,见阿弥陀佛即是见无量诸佛,生极乐刹土即是生十方无量刹土,念阿弥陀佛即是念一切诸佛,即为十方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因为诸佛所证法身不二故,众生与佛不二故,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不二故。
一代时教总一大念佛法门
此一念佛法门,如天普盖,似地普擎,无有一人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者。总佛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满(1)、权实(2)、偏圆(3)、顿渐(4)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自性,圆成无上妙觉而已,得非总一大念佛法门耶?不唯宗教两门如是,即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5),纵不欲念佛、不知佛者,亦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以彼去来动静,咸率此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所谓一气不言含有象,万灵何处谢无私;夹路桃华风雨后,马蹄无地避残红。
——彻悟《彻悟禅师语录》
【撰者】
彻悟大师(1741-1810)讳醒际,号梦东,净宗十二祖。早年精进参禅,彻悟心源。后纯提净土,专一念佛。临终预知时至,面西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手结弥陀印安详往生。众闻异香盈空。
【注释】
(1)半满:佛教中,以半字教喻为小乘声闻的九部经,以满字教喻为大乘方等经典。(2)权实:权教,又作方便教。即佛随顺众生意,以方便权宜所施设的教门。实教,又称真实教,即佛随自意内证之实义而发挥的教法。(3)偏圆: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圆者,圆满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4)顿渐: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的教法,称为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者,称为渐教。(5)诸子百家:先秦至汉初各个学派的总和。诸子指各派的代表人物,如儒家的孔子、孟子,墨家的墨子,道家的老子等,亦指他们的代表作。百家指各学派。
【译文】
这一个念佛法门,如天空普盖一切,似大地普擎万物,没有一人一法能出念佛法门之外,没有一人一法不在念佛法门之中。总括佛的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半字教与满字教、权教与实教、偏教与圆教、顿教与渐教种种法门,无非显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圆满成就无上妙觉而已,岂非通途八万四千法门总归为一大念佛法门耶?不仅宗门教下两大行门是一大念佛法门,就是普天之下,士农工商,诸子百家,他们纵然不想念佛,还没有听到佛,但也不能出于念佛法门之外。因为他们去来动静,悉皆仰承无量光寿之恩力,百姓每日承佛恩力却浑然不知。所谓一气默尔不言却含育万有之象,所有的众生何处谢绝这无私的庇佑?路两旁的桃华经风雨吹落地面后,过往的马蹄无可回避残落的华瓣。
群星拱北,万水朝东
原夫诸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大事因缘者,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直下成佛而已。第以众生之根性不一,故如来之教法万殊。是以一代时教,随机演畅。法门虽浩若尘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归元,皆证即心自性。然于尘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修,全彰心性,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可臻其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最利末法,直出五浊者,无如净土持名念佛之殊胜超绝也。诚所谓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若群星之拱北,万水之朝东也。
——印光《印光法师文钞》
【撰者】
印光大师(1861-1940):讳圣量,别号常惭愧僧,净宗第十三祖。专修专弘净土,早证念佛三昧,以文字般若接引学人。道盛德隆,感人甚深。临终预知时至,面西端身正坐,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逝。开示大众:“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译文】
推原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间。所谓大事因缘,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直下成就佛果而已。但由于众生的根性不一,所以如来施设的教法亦千差万别。因此释尊一代时教,随众生根机而演畅。法门之多虽然如同微尘恒沙,而行人依教修持,究竟指归心性本元,全都契证即心自性。然在微尘恒河沙法门之中,求其不离事相修持,便可全部彰显心性,上中下三根普被,利智钝愚全收,上上根的智者不能超越念佛的范围,下下根的愚夫也可进入净土领域,高超一切禅教律,统摄一切禅教律,下手容易而成功很高,用力很少而得效很快,最能利益末法众生,径直出离五浊恶世的法门,没有比净土持名念佛更为殊胜超绝的。诚所谓九法界众生离了这个念佛法…
《净宗法语大观 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