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恭敬叁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衆行,令諸衆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2)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3),教人令行。
——《佛說無量壽經》
【注釋】
(1)八部:即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2)空無相無願:又稱叁解脫門。觀諸法空,是名空;于空中不可取相,空便轉名無相;無相中,不應有所作爲,無相便轉名無願。(3)六波羅蜜:即爲六度。波羅蜜,到彼岸之意。六度乃大乘佛教中菩薩欲成佛道所實踐的六種德目,布施度悭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瞋恚、精進度懈怠、禅定度散亂、智慧度愚癡。
【譯文】
法藏比丘于世間自在王佛所,及諸天、魔(欲界主)、梵(色界主)、龍神等八部大衆之中,宣說弘誓大願。曆時五劫建立四十八大願後,始終心志專一,以萬德融成妙土。所莊嚴修飾的佛國,恢廓如虛空,廣大無邊際,超勝諸佛刹,精妙無等倫。極樂淨土始建終立,性體恒常,無有衰敗變異之相。于不可思議曠大久遠之時劫,法藏菩薩積累培植菩薩無量德行。自始自終,不生財色的欲覺,不起惱他的瞋覺,不動加害他人的害覺,內心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貪戀執著色聲香味觸法六塵。能忍耐逆境違緣,爲饒益衆生故,不計較一切痛苦。欲念淡薄,知足常樂,無有染欲、瞋恚、愚癡叁毒煩惱。恒常安住于叁昧寂靜中,顯發觀照智慧,于一切法無有障礙,遠離虛僞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語親切。預先了知衆生的心意,主動問訊,予以及時的幫助。爲圓成菩提大願,勇猛精進,無厭無倦。專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衆生。生生世世,悉能恭敬佛法僧叁寶,奉事師長。以大願莊嚴,導引無量劫的大乘行持,以萬行圓滿弘願,並將福慧功德回施于一切衆生。令其功德成就,安住于空、無相、無願叁解脫門之法中。觀一切法,本來寂滅,無作無起,諸法如同幻化。遠離粗惡的言語,避免自己與他人的傷害;修習誠實善語,自利利人,他人和自己都得到善利。生生世世,捐棄國王之位,示現離俗出家,杜絕財産與女色。躬自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蜜,又能教令他人勤行六波羅蜜。
【按】阿彌陀佛建立淨土特別法門,其成就亦不離通途之戒定慧與菩薩六度萬行。吾輩淨業行人宜以圓融的知見,常隨佛學。
上求下化,廣結法緣
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之道。或爲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爲刹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爲六欲天(1)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2)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缽羅華(3)。身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缯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佛說無量壽經》
【注釋】
(1)六欲天:指欲界的六天,即:四天王天、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登地以上的菩薩常示現欲界天的天主。(2)四事:即衣服、飲食、臥具、湯藥。(3)優缽羅華:譯作青蓮華。
【譯文】
法藏菩薩稱性發願後,由願導行,無量無盡曠大劫中,積功累德。在每一期出生的處所,隨其心願,自然有無量的珍寶之藏顯發應現。以此財物布施攝受衆生,教育化導安立無數衆生,住于無上正真的佛道。法藏菩薩在十分久遠的時間內,或示現爲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示現爲刹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示現爲六欲天的天主乃至色界的大梵天王。在作如此種種身份的示現中,恒常以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此上供諸佛、下化衆生的功德,不可稱舉述說。口中之氣清香潔淨,如同青蓮華之香氣。周身諸毛孔中,散發出旃檀香味。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貌顔色端正,相好殊勝微妙。其手恒常現出無有窮盡的珍寶,以及衣服、飲食、珍奇微妙的華香、缯、寶蓋、幢幡等種種莊嚴之具。如此等奇妙之事,超越諸天人的福德。法藏菩薩于一切法都通達無礙,得大自在。
彼國王即今阿彌陀佛
往昔過恒河沙等阿僧祇劫(1),此佛世界名刪提岚。彼時有轉輪王名無诤念,恭敬供養寶藏如來。複經大臣寶海善知識勸勉發心,靜處思惟七歲,發願願成佛時,國中種種清淨莊嚴,攝化衆生。寶藏如來與授記,過恒河沙劫,西方世界作佛,國名安樂。彼國王者,今阿彌陀佛是;彼大臣寶海者,今釋迦牟尼是。
——《悲華經》
【注釋】
(1)阿僧祇(qí):梵語,意爲無數,無央數。阿僧祇劫,無法用數字來計算的時間單位。
【譯文】
往昔過恒河沙等無央數劫,有佛世界名爲刪提岚。那時有個轉輪聖王名爲無诤念,恭敬供養寶藏如來。又經由大臣寶海善知識勸勉,發起無上菩提心。爾後靜處思惟七年,發願成佛時,國中種種依報正報,悉皆清淨莊嚴,攝受教化衆生。寶藏如來與無诤念王授記,經過恒河沙劫,在西方世界作佛,國土名叫安樂。那個國王就是現在的阿彌陀佛,那個大臣寶海就是現在的釋迦牟尼。
【按】阿彌陀佛在圓成大願的過程中,應衆生心,示現種種身份:或作比丘,或作法師,或作國王,或作太子,或作宰官等,上求下化,不疲不厭,與十方衆生廣結法緣。夫佛度衆生,衆生受教化,其間難易與淺深,總在于緣。我等衆生,現今聞信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悲喜交集,傾誠歸命,即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來,隨行六道,與吾人深結法緣所致,我等宜知恩報德。
《淨宗法語大觀 序》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