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到釋尊,但佛滅度了,其教法仍存在于世,只要有信受念佛法門者,便可迅速超越生死,這是第二重大悲憫念衆生;叁者如《無量壽經》所說:“佛滅度後久遠的時代,未來的世間,佛的經卷道法全都滅盡,那時,佛以神力加持,唯獨留下這部《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屬同部經,一爲小本,一爲大本),住在世間廣度衆生,直到法滅後一百年才滅沒。”由此可知生死苦海惡浪滔天之際,淨土法門尚能作爲濟運苦難衆生的慈航,衆生性天昏迷無明大夜之時,六字洪名還足以稱爲灼破暗冥的法炬,這是第叁重大悲憫念衆生。
【按】蓮祖闡述的淨宗十大因緣興起的第一科,拈示叁重大悲憫念衆生之文,深契佛心。吾輩淨業行人應體會佛祖的悲心,隨順佛語,死盡偷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幾報答佛恩于萬一。
急救衆生,唯恐不及
救世最急者:末世衆生,根鈍障深,解脫禅定,甚難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門,橫截生死。急救衆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請。譬如有人,卒患惡瘍,命在呼吸。比有良方,依之修製,延緩日時,藥未及成,命已先殒。現有成藥,入口即活,有仁心者,即應速與。尚何俟其禮聘殷懃,然後投劑。佛救衆生,意亦如是。
——蓮池《彌陀疏鈔》
【譯文】
所謂念佛法門作爲救濟世人最爲緊急者,是說:末世的衆生,六根暗鈍,業障很深,解脫煩惱修習禅定,很難得到成就。所以釋尊以大悲心宣演這個念佛往生的法門,仰靠佛力,截斷生死急流。佛急救沈淪的衆生,援手唯恐不及,所以不待啓請而宣說。譬如有人(喻六道衆生),突然患上險惡的潰瘡,生命在呼吸間(喻衆生生死輪回,無常迅速)。依照已有的良方,抓藥炮製,程序繁多,延緩時日,沒有等到藥製成,病人或先已命終(喻其余法門,未易成就,功行未圓,無常已至)。現有已製成的良藥,一入病人口中,就可活過來(喻念佛法門速超生死),有仁愛之心的人,就應該迅速給他。何須等待病人殷勤禮拜聘請,然後才給予治病的妙劑呢(喻如來大慈,即應速告,無須俟其殷勤啓請)?佛救度衆生,意思也是這樣。
【按】吾輩乃命在呼吸之危重病人,亟宜速服阿彌陀佛十劫以前研製而成的妙藥——六字洪名,起死回生,頓證菩提。
不說念佛法門,萬古永同長夜
此之妙法,若如來曾不聞宣,則萬古永同長夜,終無有人念佛求生,故歎其難信者。見不信者之自棄,能信者之有緣,令一切衆生悲傷絕分,而欣幸得聞故。今之信淨土者,皆因佛說而發起也。雖今不信,一曆耳根,永爲道種故。
——蓮池《彌陀疏鈔》
【譯文】
這個念佛往生淨土的妙法,假若釋迦如來不曾親證也不慈悲宣說,那麼娑婆世界萬古永同長夜,最終沒有一人能念佛生到極樂,所以釋尊慨歎淨土法門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釋尊見到不信淨土法門的人自暴自棄,能信此法者乃是善根深厚的有緣者,令一切衆生杜絕悲傷自棄,而油然生起欣幸得聞此法。現今能信受淨土法門者,全都是因釋尊慈悲宣說而發起。即使現在聽了不信,但彌陀名號,一曆耳根,永將成爲未來得度的道種。
以折攝二門令起厭欣
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者:以諸衆生沈迷自性,甘受輪回,曠劫至今,曾無省勵,故示苦樂兩土,爰開折攝二門,激之揚之,俾欣俾厭。勝心既發,淨業斯成。于是無苦樂中,示苦示樂。苦以折伏,樂以攝受。折則激其頑迷,而令起厭離;攝則揚其懈怠,而俾生欣樂。然後久在泥塗,始嫌汙穢;乍聞淨妙,浚起願求。此大火聚,彼清涼池,炎燒衆生,不得不避此而趨彼矣。方便度生,法自應爾。
——蓮池《彌陀疏鈔》
【譯文】
所謂激揚生死凡夫令其生起欣求極樂、厭離娑婆心者,是說:因爲諸衆生無量劫以來,自性沈沒迷失于無明煩惱中,甘心遭受輪回之苦,曠劫以來以至于今,不曾有絲毫的省覺惕厲,所以釋尊宣示此娑婆實苦、安養極樂的真相,用以開出折伏與攝受二門,激活舉揚,俾令衆生生起欣極樂、厭娑婆之心。厭欣心既發,念佛往生的淨業才能成就。于是釋尊在無苦無樂之法性中,示苦示樂。以苦厄來折伏剛強衆生,以樂境攝受行人。折伏則激蕩其愚頑癡迷,而令生起厭離穢土心;攝受則揚除其松懈怠慢,而令生起欣樂淨土心。欣厭心生起後,才能覺照到,曾長久地處在叁界泥塗,現今才開始嫌其汙穢;剛聽聞淨土勝妙,深心求願往生。此土如大火聚,彼國乃清涼池,叁界火宅炎燒逼惱衆生,不得不回避此土而趨向彼土。世尊善巧方便救度衆生,法爾自然應該如此施設。
蒙佛護念不遭魔事
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者:末世修行,多諸障難,一虧正見,即陷群邪。彼佛願力加被行人,大光明中,不遭魔事,以阿彌陀佛及十方佛常護念故。從今發心,直至道場,自始至終,吉無不利。正念現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不得便故。
——蓮池《彌陀疏鈔》
【譯文】
所謂護持多諸障難的行人不遭受墮落者,是說:末法時期發心修行佛道,有諸多的障礙魔難,行人一旦虧失正見,當即陷入群魔邪見,難以自拔。阿彌陀佛以大悲願力加被行人,令其在彌陀名號光明當中,不遭受魔事,因爲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無時無刻不在護念行人故。所以使他們從初發心直至坐道場成菩提,自始至終,吉祥如意。名號正念自現,即智慧朗照精明,能念之心光與所念佛號之光明交融,一切天魔心魔,不能得便侵擾淨業行人。
佛自唱依正名字爲發起
淨土妙門,不可思議,無人能問,佛自唱依正名字爲發起。又佛智鑒機無謬,見此大衆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益(1),故不俟問,便自發起。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撰者】
蕅益大師(1599-1655):諱智旭,號西有,淨宗九祖。宗說俱通,歸心淨土。臨終跏趺而坐,面西念佛,舉手而逝。一生著述宏富,其《彌陀要解》,印祖贊譽:“爲自佛說此經第一注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注釋】
(1)四益:即四悉檀利益。世界悉檀——歡喜益;爲人悉檀——生善益;對治悉檀——滅惡益;第一義谛悉檀——入理益。
【譯文】
淨土妙門,但信願執持彌陀名號,即得橫超叁界,帶業往生,速疾成佛。其事理因果,全屬不可思議,非此界衆生智力所能知能問,釋尊乃自己宣說依報極樂世界與正報阿彌陀佛二種名字,以爲《阿彌陀經》的發起序。又釋尊以妙觀察智洞見現前大衆,應聞淨土法門,而得四悉檀之益(第一,聞佛說有西方極樂世界,清淨莊嚴,國中有佛,現在說法,心生歡喜。第二,聞說欲生彼國,親見彌陀,只要執持名號,即爲多善根福德因緣,則知念佛即能生善。第叁,依教專持名號,念念相續,而得滅除身口意叁業之惡。第四,教令持名念佛,念到日久功深,豁悟實相第一義谛之理,即得理一心不亂。是謂四悉檀利益),是故釋尊不等待弟子啓問,便自發起。
【按】
蕅祖自述“名字位中真佛眼”,表證其見解與佛同齊。蕅祖深契佛心,昭示淨土法門,無問自說,乃釋尊以無盡大悲,爲諸衆生作不請之友,惠予衆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之大利。
釋尊見此行此說此
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設非本師來入惡世,示得菩提,以大智大悲,見此、行此、說此,衆生何由禀此也哉!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譯文】
所以一聲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娑婆穢土五濁惡世當中,現量親證的無上正等菩提妙法。現在釋尊以無盡大悲,將此果地妙覺,和盤托出,毫無保留地授與我等濁惡凡夫。此念佛一法,乃是十方叁世諸佛所行的境界,只有佛與佛方能究竟洞徹,不是九法界衆生靠自力所能信奉理解的。……如果不是釋尊本師來入娑婆世界濁惡世間,示現證得菩提,以一切種智、同體悲心,見證淨土殊勝奇妙,修行念佛一法,並慈悲宣說這個念佛法門,那麼我等衆生怎麼能聽聞禀受如是妙法呢?
【按】“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此乃釋尊于菩提樹下現量證悟的境界,亦是成佛之法。釋尊以同體大慈悲心予以宣說,吾人如能信受,即是以佛知見爲己知見。信願持名,當生了生死成佛道。直捷圓妙,無余無欠。蕅祖這一诠釋可謂驚天動地,吾人不可草草讀過。
念佛乃法界緣起
諸佛本從法身垂迹,固結緣種,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議。尊隆于教乘,舉揚于海會,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所以萬德欽承,群靈拱極(1)。當知佛種從緣起,緣即法界(2)。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一香一華,一聲一色,乃至受忏授記,摩頂垂手。十方叁世,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
——蕅益《阿彌陀經要解》
【注釋】
(1)拱極:如衆星悉皆拱衛北鬥星。(2)法界:指衆生之心性,此心能…
《淨宗法語大觀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