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法语大观 序▪P4

  ..续本文上一页弥陀佛的弘愿。隐显互成,相得益彰。

  

  急救溺水之人

  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善导《观经四帖疏》

  【译文】

  然而诸佛如来对一切苦难者施以大悲的救度,佛心偏急哀愍护念常沉没在生死苦海之中的众生,所以劝勉他们归投西方净土。这也如同溺水之人,急切地需要救助,以免其灭顶之灾;而站在岸堤的人(喻已破见思惑的圣者),何须急切救济呢?

  【按】净土法门,六字洪名,乃万病总持之阿伽陀药,如起死回生之妙丹,对重病垂死者,急需灌服。是故释迦弥陀为诸众生作不请之友,婆心悲切。我等垂死之凡夫,宜感恩戴德。

  

  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攒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道绰《安乐集》

  【撰者】

  道绰大师(562-645):唐代净土宗高僧,早年修习讲演《大涅槃经》。后受玄中寺昙鸾和尚碑文所感,遂转入净土信仰。每日念佛七万声,专讲净土经典,倡导数小豆念佛,为唐代初期净土教开拓者。

  【译文】

  教法兴起的缘由,应观察时代特点与所被众生的根机,由此而劝令往生极乐净土。如果教法适合时代与行人根机,就容易修行,容易开悟;如果根机、教法与时代三者乖违,行人便难以修行,难以证入。所以《正法念经》说:“行人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宜,没有善巧方便,这叫做过失,不能利益众生。”什么原因呢?犹如钻湿木来求火,火终究得不到,因为湿木不是取火的时候;若折弯干燥的薪柴来寻觅水,水终究得不到,干柴中无水故。表明没有观察时机的智慧。以此推论,自力断惑证真的圣道门,现今时代难以悟证,一是由于佛陀灭度,已经很久;二是由于佛典理路深邃,凡夫悟解微浅。所以《大集月藏经》说:“在我的末法时代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没有一人能证道果。”当今正值末法,现是五浊恶世,这时唯有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可以通入涅槃解脱之路。

  【按】道绰大师仰承龙树与昙鸾的判教思想,从末法时代与众生的根机特点,开示自力圣道门,难修难悟,佛力念佛门,易修易悟,是以倡导劝归净土,对后来的净土教门影响甚大。

  

  为破三轮故说净土

  此经所由,为破三轮故。三种轮者:一为破无常轮。有情无情皆是无常,令生觉悟,捨无常故。二为破不净轮。有情无情皆是不净故,生皈净土,莲华化生,捨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不净也。所居净土,无诸秽恶,破器世间不净也。为破不净轮故。三为破苦轮。诸众生为苦逼迫故,令归净土,除此苦故。为破此等三种轮故,故说此经。

  

  

——窥基《阿弥陀经通赞疏》

  【撰者】

  窥基(632—682)法相宗初祖,十七岁出家,禀性聪慧,奉敕为玄奘弟子,参与译经,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之宗法,著述甚多。

  【译文】

  《佛说阿弥陀经》缘起之因由,为破遣三轮故。何谓三种轮?一为破无常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无常败坏,净土法门令众生觉悟极乐真常,舍弃秽土无常故,兴起此经。二为破不净轮:有情众生与无情器界,皆是不净污秽故,净土法门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莲华化生,清虚之身,无极之体,舍弃业报胎胞血肉之身,破除有情众生的不净。所居的极乐净土无诸污秽弊恶,即破除器世界的不净。为破不净轮故,兴起此经。三为破苦轮:三界六道一切众生,为种种苦难所逼迫,令众生信愿持名,往生净土,解脱众苦故。释尊大悲为了破遣上述三种轮故,所以观察机缘成熟,称性宣说这部阿弥陀经。

  

  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

  阿弥陀佛慈悲愿力,遍周法界,普接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阿弥陀佛阴入界(1)身,遍同法界,普示众生,令彼了悟,不令退转。是故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我弥陀愿力所持。犹彼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失念。父母爱儿,但止一世,报尽则休;佛念众生,世世不舍。以是义故,能于我佛大愿之中,一称其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信有旨矣。

  

——妙叶《念佛直指》

  【撰者】

  妙叶:明代高僧,精研天台教,专修念佛三昧,著述《念佛直指》,弘扬净土功著。

  【注释】

  (1)阴入界: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略称。十法界悉具阴入界三科。

  【译文】

  阿弥陀佛的大慈悲愿力,普遍周满法界,普遍平等接引众生,作大摄受,不令漏失任何一个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身相,普遍等同法界,普遍示现在众生心目中,令彼众生了悟佛的愿心,不令众生疑悔退转。所以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由我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所摄持。犹如慈母,爱惜婴儿,怀抱乳哺,不令婴儿失却正念。父母钟爱儿女,只能止于一世,业报命终无以为继;而阿弥陀佛怜念众生,生生世世不相舍离。因为这个义理,一切众生能在我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海中,一称万德名号,即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是妙用,确实深有奥旨。

  

  十大因缘兴起净土法门

  先明总者:谓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则一代时教,总其大意,唯欲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今此经者,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别则专就此经,复有十义:一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故;二特于无量法门,出胜方便故;三激扬生死凡夫,令起欣厌故;四化导二乘执空,不修净土故;五勉进初心菩萨,亲近如来故;六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故;七护持多障行人,不遭堕落故;八的指即有念心,得入无念故;九巧示因于往生,实悟无生故;十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故。

   ——莲池《弥陀疏钞》

  【撰者】

  莲池大师(公元1535-1615):讳袾宏,杭州仁和人。中年出家,参禅有悟。后专修净土,广弘念佛法门,预知时至,安详往生。有《弥陀疏钞》、《竹窗随笔》等,流通于世,被推尊为净宗八祖。

  【译文】

  首先应当阐明佛法兴起因缘的总义,谓诸佛如来只为一大事因缘而示现于世间,那么释迦本师的一代时教,总括其大意,唯是希望众生全都能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现在这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直指众生以念佛心入佛知见故。

  兴起因缘的别义,则专门就此《佛说阿弥陀经》而言,又有十层深义:一者释尊以同体大悲心,悯怜末法众生,以此念佛法门作为救度的桥梁故;二者释尊特别在无量法门当中,拈选这个殊胜方便法门故;三者释尊广说西方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策励生死凡夫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故;四者能善巧化导执著偏空的声闻、缘觉二乘行人,回小乘心向大乘法,令其念佛求生净土故;五者勉励劝进初发心菩萨,亲近阿弥陀如来不遭退堕故;六者以一法门广摄利根、钝根众生,都能获得度脱故;七者以弥陀本愿力,慈护摄持具有众多烦恼罪障的凡夫众生,不再因恶业堕落三恶道故;八者信愿持名,即凡夫生灭心,得入无念实相故;九者善巧开示因于往生事相,真实悟入无生理体故;十者反复阐明此念佛往生净土法门,乃成佛之中的捷径,而持名念佛往生,又是捷径中的捷径故。

  【按】莲祖以华严义理境界诠释阿弥陀经,上述十大净土法门缘起,广大精微,直揭佛心愿力奥藏力用,吾人宜深体味,通身靠倒。

  

  三重大悲愍念末法众生

  大悲悯念末法为作津梁者:佛成道时,已当浊世;况今末法,正入斗争,转展陵夷。后之又后,皆赖此经神力,救拔余生。岂非至极悲心,预垂济度!略而计之,大悲有三:一者佛在世时,怜此五浊,说难信法,是为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福慧日浅,罪障益深,故说此经,咸令未来虽不见佛,佛灭法存,但有信者,速超生死,是为第二重大悲悯念众生;三者如大本言,佛灭久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独留此经住世度生,最后方灭,则知滔天之际,尚作慈航,大夜方沉,犹称法炬,是为第三重大悲悯念众生也。

  

——莲池《弥陀疏钞》

  【译文】

  所谓释迦本师以大悲心悯念末法众生,以一句弥陀名号作众生度过生死苦海的桥梁,其大意是说:释尊在人寿百岁时,出兴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此时已久经浊世(人寿二万岁时,即入劫浊),更何况值此末法,正入斗争坚固时期,佛法日渐衰落,每况愈下。未来的时日(乃至人寿十岁的刀兵劫时),全都仰赖这部《阿弥陀经》的神力,救济劫难幸存的生命,这岂不是世尊以至极悲心,预先宣示济度的方法!

  概略言之,大悲愍念众生有三重涵义:一者佛在世时,悯念五浊恶世的众生,宣说一切世间极难信的净土法门,令有缘众生闻信发愿持名,疾超生死,这是第一重大悲悯念众生;二者佛灭度后,众生的福德智慧日趋浅薄,罪障日渐深重,所以释尊宣说这部《阿弥陀经》,令未来所有的众生,虽然没有遇到佛世…

《净宗法语大观 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