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得佛加持,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佛果。
【按】马鸣菩萨对此土心生怯弱,修习止观不能保其无退者,更示此念佛之胜异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接引,往生净土,度脱佛心中之自身。诚为我等未法众生之导师。
难行道与易行道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龙树《十住毗婆沙论》
【撰者】
龙树菩萨:出生于公元二三世纪顷,为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创始人。造论甚多,有“千部论主”之美称。在我国被推尊为八宗共祖。其《十住毗婆沙论》是约《华严经·十地品》经文之大意所作的诠释。
【注释】
(1)阿惟越致:意为不退转。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众生,不堕声闻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种智海,必至成佛之位。
【译文】
佛法有无量的法门,如世间的道路,有难行道,有易行道。陆路步行则艰苦,水路乘船则快乐。菩萨道也是这样。或有法门勤行精进,时间久远才能获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或有法门以信心为方便,容易修行并迅速达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转地的行人,应当以恭敬心执持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蒙佛愿力,往生极乐。
【按】龙树菩萨乃古印大乘佛法集大成者,其难行道(靠自力)与易行道(仗佛力)的判教,独具慧眼,深契佛心。昙鸾、道绰、善导等祖师传承此净宗心要,惠利震旦众生至深且巨。
难行与易行之辨析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1)。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昙鸾《往生论注》
【撰者】
昙鸾大师(476-
):南北朝时代净土宗高僧。早年修习四论宗,后遇菩提流支授予《观经》,遂专精净业,修行瑞应甚多。临终蒙龙树菩萨告知往生时间,昙鸾集众垂示:“劳生役役,其止无日,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在大众念佛声中西向瞑目顿颡而往生。幡华幢盖自西而来,天乐盈空,瑞应昭著。
【注释】
(1)正定之聚:三聚之一,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乃圆教初住以上者。
【译文】
恭谨地依据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所示,菩萨求阿毗跋致(不退转位)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道的意思是指:在五浊的世间(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在无佛出现的时代,行者求不退转位,十分困难。这样的困难有多种,概述五点,以显示困难的含义:一、外道(佛教之外的各类宗教)表现出行善的外相,实则心外求道,不能解脱生死大患,淆乱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萨法;二、小乘行人(声闻)唯求自己解脱,对庄严净土、饶益众生,心不喜乐,障碍大慈悲;三、不持戒律的无赖恶人,破坏正法比丘殊胜清净的戒行;四、颠倒善恶因果,能毁坏正法比丘清净的梵行;五、只是靠自力断惑证真,无佛力加持。如此等等的困难事相,触目皆是。譬如陆路,用脚行走则辛苦。所谓易行道,只以信佛因缘,发愿往生净土,乘托阿弥陀佛大愿威神力,便得以往生安养刹土。往生彼土后,得阿弥陀佛威神住持力加被,当即进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即是证入不退转位。譬如水路,搭乘大船则安乐。
【按】昙鸾大师上承古印龙树、天亲二菩萨的净土血脉,下开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净土思想之先河。本段所示自力难行道五种障难,衬托他力净土门之殊胜优越。有力地推动了净土法门在中国的播扬。
能令声闻复生无上道心
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1)入水,鱼蚌咸死;犀牛(2)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3)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昙鸾《往生论注》
【注释】
(1)鸩鸟:传说中的一种毒鸟。喜食蛇,羽毛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杀人。(2)犀牛:体粗大,角是珍贵的药材,有凉血、解毒、清热的作用。传说燃犀角可使水中通明,显出真相。(3)五不思议:1)众生多少不可思议。2)业力果报不可思议。3)禅定力不可思议。4)龙力不可思议。5)佛法力不可思议。
【译文】
小乘声闻取证偏空涅槃,算来不应更能生长佛道的根芽。而阿弥陀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此类声闻生到西方净土,必定当以威神愿力令那些声闻生起求证佛果的无上道心。譬如鸩鸟进入水域,其中的鱼蚌全都死亡;犀牛入水以角触之,死去的鱼蚌又都复活。如此不应生还而得以生还,所以可称为奇特。但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阿弥陀佛能使小乘声闻复生大乘菩提心,真是不可思议到极点了!
【按】净土妙法具大不可思议威神作用,令定性声闻生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可谓起死回生。举一反三,念佛神妙力,何可胜举。
广开净土之要门
故使大悲隐于西化,惊入火宅之门,洒甘露润于群萌。辉智炬则朗重昏于永夜……依心起于胜行,门余八万四千(1)。渐顿则各称所宜,随缘者则皆蒙解脱。然众生障重,取悟之者难期。虽曰教启多门,凡惑无由遍揽。遇因韦提致请,我今乐欲往生安乐;唯愿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仁,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2)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门难晓。三贤十圣(3),所弗窥测;况我信外轻毛(4),敢知旨趣。仰惟释迦此方发遣,弥陀即彼国来迎。彼唤此遣,岂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毕命为期;捨此秽身,即证彼法性之常乐。
——善导《观经四帖疏》
【撰者】
善导大师(613-681):净宗二祖。著述有五部九卷,乃中国净宗教理集大成者。世传为阿弥陀佛化身。
【注释】
(1)门余八万四千:大乘佛法的正门是念佛求生净土之法,通途八万四千为门余。此乃善导大师独特的制教。(2)定散二门:定善门指前十三观,散善指净业三福与九品往生。(3)三贤十圣:圆教三贤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圣是指从初地到十地菩萨。(4)信外轻毛:轻毛任随风吹,忽东忽西,比喻心力劣弱而进退不定。十信位之外的凡夫,称信外轻毛,亦称毛道凡夫。
【译文】
(众生烦惑厚重,佛性无以显照,枉受轮转之苦)。故使大悲释尊由本垂迹施设教化,惊入三界火宅,遍洒佛法甘露,滋润众生干枯的心田,点燃智慧宝炬于无明长夜,令凡夫于沉迷暗梦中觉醒。……众生闻信佛法,依自心乐欲生起佛法的修行。门余八万四千,权渐之法与圆顿之法各称众生不同的根机与时宜,随缘修行者皆蒙解脱生死之法益。
然末法众生业障深重,对通途自力法门,难于明了悟证。虽然教化众生之法甚多,具缚凡夫无力遍学总持。幸遇韦提希夫人因儿子恶逆因缘,至诚向释尊请法:我今乐欲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唯愿释迦如来,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以成办往生净业。然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因韦提希请法之缘,即广开往生净土之要门。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始终冥加显彰深妙奇特之弘愿。言释尊其要门之义,即此《观经》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福九品。定善即息止思虑以凝定心性修观想,散善即持戒止恶以修善。将此定散二行之功德,回向求愿往生极乐世界。言阿弥陀佛弘愿之义,如《无量寿经》说:一切或善或恶的凡夫,得以往生极乐净土,悉皆乘托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福慧功德力为增上缘得以成就。
又佛由本垂迹,由实法开权法,随顺众生施化种种法门,密意弘深,真义难以晓知。三贤十圣的菩萨,亦无能窥探测量佛的智慧。何况我这十信外的轻毛凡夫,何能了达佛陀施设教法之宗旨归趣呢。只得仰信顺从释迦在此娑婆世界的发遣,虔感阿弥陀佛于极乐世界的迎接。弥陀呼唤,释迦发遣,吾辈凡夫岂能滞留三界而不去。唯可勤心奉持念佛法门,尽形寿修持,舍此业报秽身,往生彼土,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即可证得法性之常乐我净。
【按】善导大师这段开示,精辟的昭示出净土法门缘起的原始要终。净宗正门之余的八万四千法门,难明难悟,无由遍揽,吾辈信外轻毛凡夫,仰唯两土世尊彼唤此遣,方可了生死成佛道。如是悲切教诲,我等将刻骨铭心,依教奉行。又释迦本尊演说的要门,始终贯摄着阿…
《净宗法语大观 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