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序▪P3

  ..續本文上一頁,得佛加持,信心增長,永不退轉于無上菩提佛果。

  【按】馬鳴菩薩對此土心生怯弱,修習止觀不能保其無退者,更示此念佛之勝異方便,令仗自心中之他佛接引,往生淨土,度脫佛心中之自身。誠爲我等未法衆生之導師。

  

  難行道與易行道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1)者。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龍樹《十住毗婆沙論》

  【撰者】

  龍樹菩薩:出生于公元二叁世紀頃,爲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造論甚多,有“千部論主”之美稱。在我國被推尊爲八宗共祖。其《十住毗婆沙論》是約《華嚴經·十地品》經文之大意所作的诠釋。

  【注釋】

  (1)阿惟越致:意爲不退轉。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度衆生,不墮聲聞地;叁、念不退:心心流入一切種智海,必至成佛之位。

  【譯文】

  佛法有無量的法門,如世間的道路,有難行道,有易行道。陸路步行則艱苦,水路乘船則快樂。菩薩道也是這樣。或有法門勤行精進,時間久遠才能獲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或有法門以信心爲方便,容易修行並迅速達到阿惟越致。倘若有想速至不退轉地的行人,應當以恭敬心執持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蒙佛願力,往生極樂。

  【按】龍樹菩薩乃古印大乘佛法集大成者,其難行道(靠自力)與易行道(仗佛力)的判教,獨具慧眼,深契佛心。昙鸾、道綽、善導等祖師傳承此淨宗心要,惠利震旦衆生至深且巨。

  

  難行與易行之辨析

  謹案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雲:菩薩求阿毗跋致,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毗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粗言五叁,以示義意:一者外道相善,亂菩薩法;二者聲聞自利,障大慈悲;叁者無賴惡人,破他勝德;四者顛倒善果,能壞梵行;五者唯是自力,無他力持。如斯等事,觸目皆是。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彼清淨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1)。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

  

——昙鸾《往生論注》

  【撰者】

  昙鸾大師(476-

  ):南北朝時代淨土宗高僧。早年修習四論宗,後遇菩提流支授予《觀經》,遂專精淨業,修行瑞應甚多。臨終蒙龍樹菩薩告知往生時間,昙鸾集衆垂示:“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不修。”在大衆念佛聲中西向瞑目頓颡而往生。幡華幢蓋自西而來,天樂盈空,瑞應昭著。

  【注釋】

  (1)正定之聚:叁聚之一,指衆生中必定證悟者。乃圓教初住以上者。

  【譯文】

  恭謹地依據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所示,菩薩求阿毗跋致(不退轉位)有二種道:一者難行道,二者易行道。難行道的意思是指:在五濁的世間(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在無佛出現的時代,行者求不退轉位,十分困難。這樣的困難有多種,概述五點,以顯示困難的含義:一、外道(佛教之外的各類宗教)表現出行善的外相,實則心外求道,不能解脫生死大患,淆亂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菩薩法;二、小乘行人(聲聞)唯求自己解脫,對莊嚴淨土、饒益衆生,心不喜樂,障礙大慈悲;叁、不持戒律的無賴惡人,破壞正法比丘殊勝清淨的戒行;四、顛倒善惡因果,能毀壞正法比丘清淨的梵行;五、只是靠自力斷惑證真,無佛力加持。如此等等的困難事相,觸目皆是。譬如陸路,用腳行走則辛苦。所謂易行道,只以信佛因緣,發願往生淨土,乘托阿彌陀佛大願威神力,便得以往生安養刹土。往生彼土後,得阿彌陀佛威神住持力加被,當即進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即是證入不退轉位。譬如水路,搭乘大船則安樂。

  【按】昙鸾大師上承古印龍樹、天親二菩薩的淨土血脈,下開道綽大師、善導大師淨土思想之先河。本段所示自力難行道五種障難,襯托他力淨土門之殊勝優越。有力地推動了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播揚。

  

  能令聲聞複生無上道心

  聲聞以實際爲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鸩鳥(1)入水,魚蚌鹹死;犀牛(2)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3)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複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昙鸾《往生論注》

  【注釋】

  (1)鸩鳥:傳說中的一種毒鳥。喜食蛇,羽毛紫綠色,放在酒中,能毒殺人。(2)犀牛:體粗大,角是珍貴的藥材,有涼血、解毒、清熱的作用。傳說燃犀角可使水中通明,顯出真相。(3)五不思議:1)衆生多少不可思議。2)業力果報不可思議。3)禅定力不可思議。4)龍力不可思議。5)佛法力不可思議。

  【譯文】

  小乘聲聞取證偏空涅槃,算來不應更能生長佛道的根芽。而阿彌陀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此類聲聞生到西方淨土,必定當以威神願力令那些聲聞生起求證佛果的無上道心。譬如鸩鳥進入水域,其中的魚蚌全都死亡;犀牛入水以角觸之,死去的魚蚌又都複活。如此不應生還而得以生還,所以可稱爲奇特。但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阿彌陀佛能使小乘聲聞複生大乘菩提心,真是不可思議到極點了!

  【按】淨土妙法具大不可思議威神作用,令定性聲聞生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可謂起死回生。舉一反叁,念佛神妙力,何可勝舉。

  

  廣開淨土之要門

  故使大悲隱于西化,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于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于永夜……依心起于勝行,門余八萬四千(1)。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衆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期。雖曰教啓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仁,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2)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爲增上緣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叁賢十聖(3),所弗窺測;況我信外輕毛(4),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爲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善導《觀經四帖疏》

  【撰者】

  善導大師(613-681):淨宗二祖。著述有五部九卷,乃中國淨宗教理集大成者。世傳爲阿彌陀佛化身。

  【注釋】

  (1)門余八萬四千:大乘佛法的正門是念佛求生淨土之法,通途八萬四千爲門余。此乃善導大師獨特的製教。(2)定散二門:定善門指前十叁觀,散善指淨業叁福與九品往生。(3)叁賢十聖:圓教叁賢位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聖是指從初地到十地菩薩。(4)信外輕毛:輕毛任隨風吹,忽東忽西,比喻心力劣弱而進退不定。十信位之外的凡夫,稱信外輕毛,亦稱毛道凡夫。

  【譯文】

  (衆生煩惑厚重,佛性無以顯照,枉受輪轉之苦)。故使大悲釋尊由本垂迹施設教化,驚入叁界火宅,遍灑佛法甘露,滋潤衆生幹枯的心田,點燃智慧寶炬于無明長夜,令凡夫于沈迷暗夢中覺醒。……衆生聞信佛法,依自心樂欲生起佛法的修行。門余八萬四千,權漸之法與圓頓之法各稱衆生不同的根機與時宜,隨緣修行者皆蒙解脫生死之法益。

  然末法衆生業障深重,對通途自力法門,難于明了悟證。雖然教化衆生之法甚多,具縛凡夫無力遍學總持。幸遇韋提希夫人因兒子惡逆因緣,至誠向釋尊請法:我今樂欲往生阿彌陀佛安樂世界,唯願釋迦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以成辦往生淨業。然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因韋提希請法之緣,即廣開往生淨土之要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始終冥加顯彰深妙奇特之弘願。言釋尊其要門之義,即此《觀經》定善十叁觀與散善叁福九品。定善即息止思慮以凝定心性修觀想,散善即持戒止惡以修善。將此定散二行之功德,回向求願往生極樂世界。言阿彌陀佛弘願之義,如《無量壽經》說:一切或善或惡的凡夫,得以往生極樂淨土,悉皆乘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福慧功德力爲增上緣得以成就。

  又佛由本垂迹,由實法開權法,隨順衆生施化種種法門,密意弘深,真義難以曉知。叁賢十聖的菩薩,亦無能窺探測量佛的智慧。何況我這十信外的輕毛凡夫,何能了達佛陀施設教法之宗旨歸趣呢。只得仰信順從釋迦在此娑婆世界的發遣,虔感阿彌陀佛于極樂世界的迎接。彌陀呼喚,釋迦發遣,吾輩凡夫豈能滯留叁界而不去。唯可勤心奉持念佛法門,盡形壽修持,舍此業報穢身,往生彼土,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即可證得法性之常樂我淨。

  【按】善導大師這段開示,精辟的昭示出淨土法門緣起的原始要終。淨宗正門之余的八萬四千法門,難明難悟,無由遍攬,吾輩信外輕毛凡夫,仰唯兩土世尊彼喚此遣,方可了生死成佛道。如是悲切教誨,我等將刻骨銘心,依教奉行。又釋迦本尊演說的要門,始終貫攝著阿…

《淨宗法語大觀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