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萨摩诃萨,欲令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1),及欲见彼广大庄严摄受殊胜佛刹圆满功德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假使经过大千世界(2)满中猛火,为求法故,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读诵受持书写经卷,乃至于须臾(3)顷为他开示,劝令听闻,不生忧恼。设入大火,不应疑悔。何以故?彼无量亿诸菩萨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门,尊重听闻,不生违背。是故汝等应求此法。
——《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
【注释】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2)大千世界:以四大洲及日月诸天为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并提,即称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尊佛所教化的区域。(3)须臾:表短时间。《俱舍论》载:须臾表一昼夜的三十分之一,相当于四十八分钟。
【译文】
阿逸多!所以告诉你及与会天人世间阿修罗等,以现今宣示的这个念佛法门,付嘱给你。你们应当经常爱乐修习念佛法门,乃至经于一昼夜,受持读诵此经,生愿往生心。在大众中,为他们演说开示。应当教令众生书写、执持这部经卷。对此微妙经卷,生导师想。阿逸多!所以菩萨摩诃萨,愿欲让无量诸众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转于无上正等正觉,及希望要亲见彼西方净土广大庄严,摄受十方殊胜佛刹诸圆满依正功德者,应当生起大精进力,听闻此念佛法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炽猛的烈火,为了求此念佛法门,也将为法忘躯地穿过,不生退避屈服、谄媚虚伪之心。至心读诵、受持、书写这部无上经卷,乃至于短时间为其他众生开示、劝令其听闻,由闻信念佛法门故,不再生起忧愁悲恼。假设入大火中,也不应怀疑后悔。为什么呢?彼无量亿诸菩萨等,悉皆寻求这个甚深微妙的念佛法门,尊重听闻此法,随顺佛语,不生违背。所以你们应当寻求这个念佛法门。
【按】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要穿过听闻念佛法门,足见净土法门利益众生弘深。有智慧者,轻身似尘,重法忘躯,获此妙法,顿超生死。吾人幸闻此法,应生大庆幸心,以此《无量寿经》及吾人出离生死险道之大导师故。
世尊冥加,令选安养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1)。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2)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华;复有国土,如自在天(3)宫;复有国土,如玻璃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注释】
(1)须弥山:意译作妙高山,四宝合成,耸立于一小世界之中央,周围有八山、八海围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间)。山形腰细上阔。(2)七宝:金、银、琉璃、水晶、珊瑚、玛瑙、砗磲。(3)自在天:音译作摩醯首罗,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
【译文】
这时,释迦世尊放眉间白毫光,其光明呈紫磨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以此光明照摄他方刹土,周匝遍照摄归还住于佛的头顶(佛有无见顶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化为金色的光台,形状如须弥山,十方所有诸佛清净微妙的刹土,都在光台中显现,光台犹如彩色屏幕。有的国土,七种珍宝整合成就;又有国土,纯粹是洁净的莲华;又有国土,如自在天的宫殿;又有国土,如同明净晶莹的水晶镜。十方国土,全都在金台中了了映现。有这样无量诸佛刹土,庄严高显,燦然可观,佛神力加持,令韦提希见到。这时韦提希夫人恭敬禀白世尊:“世尊!这些佛土,虽然清净,都有光明,但我现今愿意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唯愿世尊教我观察彼国庄严,契入正定正受的方法。”
【按】韦提希夫人发言致请,即是广开净土之门。释迦本师善巧方便,先将他方佛国一一显现于韦提希夫人眼前,任其自选。同时世尊神力加被,密遣韦提希夫人别选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栖神之所,用作现在未来众生之究竟指归。
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1),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2)五逆(3),永背三途。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4)。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观佛三昧经》
【注释】
(1)十二部经:乃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
即:1)契经。2)重颂。3)记莂。4)讽颂。5)自说。6)因缘。7)譬喻。
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
(2)四重:指佛戒律中四种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盗戒、大杀戒、大妄语戒。(3)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4)念佛三昧:或持名或观想所证得的正定正受。
【译文】
佛告诉父王(净饭王):“诸佛出兴于世间,对众生有三种利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作法施利益,能除遣众生无明烦恼业障,开智慧眼,生到诸佛净刹,迅速成就无上菩提。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佛身,若总相(观佛身全体),若别相(观佛身局部),无论所观的佛身是现在佛还是过去佛,由此观佛的功德,都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的重罪,永远脱离畜生、饿鬼、地狱的三途苦报,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就佛果。三者劝令父王修行念佛三昧。”父王禀白佛说:“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何不遣令弟子修行?”佛告诉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无边甚深微妙的境界,其间神通妙用,解脱自在,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境界,宜从简易而究竟的法门入手,所以劝父王修行念佛三昧。”
【按】佛陀历劫报亲恩,对父王必定会施设最胜的法门,足证念佛一法乃释尊对父王乃至对一切众生报恩大孝的妙法。
闻行法华经,往生安养刹
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闻是经典,如说修行,于此命终,即往安乐世界阿弥陀佛,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莲华中,宝座之上。不复为贪欲所恼,亦复不为瞋恚愚痴所恼,亦复不为憍慢嫉妒诸垢所恼,得菩萨神通无生法忍。
——《妙法莲华经》
【译文】
如果释迦如来灭度后,后五百岁中,若有女人,听闻这部妙法莲华经,依经所说而起修行,在此娑婆世界业报身命终,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安乐世界,大菩萨众围绕住处,生在莲华中的宝座之上。不再为贪欲所逼恼,也不再为瞋恚愚痴所逼恼,也不再为憍慢、嫉妒等垢病所逼恼,即获得菩萨种种神通无生法忍。
【按】读诵受持法华经,能得往生极乐净土之益,读诵受持其他大乘方等经典,回向亦复如是。足证净土法门乃普门妙法,一切行门无不还入此法界。
念佛往生,成就信心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於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
——马鸣《大乘起信论》
【撰者】
马鸣(公元100—160),传佛心印,为西天第十二祖,博学三藏,明达内外典籍,依大乘百部经,作《大乘起信论》,是一心二门,阐述大乘圆顿了义,倡导净土胜异方便,启悟后人良多。
【译文】
复次,已解一心真如生灭二门而修信行的初学菩萨,住此娑婆秽土,止观力微,境缘粗恶,心生怯退脆弱,恐惧不能生生世世值遇诸佛菩萨,恐惧不能相续成就清净信心,由是生起疑虑欲退转者,应作如是观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悉皆证得大神通,遊化十方,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流浪三界险途苦厄的凡夫众生。作如是观念已,起心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名号。由于生起这样决定信心故,于此娑婆世界业报身命终,神识必得往生他方佛刹中,亲见所念的佛菩萨,得佛加被,成就清净信心,永离三界六趣。如净土经中说:若有具信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种种福德善根,回向愿往生,如是决定往生极乐净土,常见阿弥陀佛…
《净宗法语大观 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