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法語大觀 序▪P2

  ..續本文上一頁薩摩诃薩,欲令無量諸衆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1),及欲見彼廣大莊嚴攝受殊勝佛刹圓滿功德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假使經過大千世界(2)滿中猛火,爲求法故,不生退屈谄僞之心。讀誦受持書寫經卷,乃至于須臾(3)頃爲他開示,勸令聽聞,不生憂惱。設入大火,不應疑悔。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注釋】

  (1)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即大乘果覺。(2)大千世界:以四大洲及日月諸天爲一小世界,合一千小世界爲中千世界,合一千中千世界爲大千世界。小千、中千、大千並提,即稱叁千大千世界,爲一尊佛所教化的區域。(3)須臾:表短時間。《俱舍論》載:須臾表一晝夜的叁十分之一,相當于四十八分鍾。

  【譯文】

  阿逸多!所以告訴你及與會天人世間阿修羅等,以現今宣示的這個念佛法門,付囑給你。你們應當經常愛樂修習念佛法門,乃至經于一晝夜,受持讀誦此經,生願往生心。在大衆中,爲他們演說開示。應當教令衆生書寫、執持這部經卷。對此微妙經卷,生導師想。阿逸多!所以菩薩摩诃薩,願欲讓無量諸衆生等,速疾安住不退轉于無上正等正覺,及希望要親見彼西方淨土廣大莊嚴,攝受十方殊勝佛刹諸圓滿依正功德者,應當生起大精進力,聽聞此念佛法門。假使叁千大千世界充滿熾猛的烈火,爲了求此念佛法門,也將爲法忘軀地穿過,不生退避屈服、谄媚虛僞之心。至心讀誦、受持、書寫這部無上經卷,乃至于短時間爲其他衆生開示、勸令其聽聞,由聞信念佛法門故,不再生起憂愁悲惱。假設入大火中,也不應懷疑後悔。爲什麼呢?彼無量億諸菩薩等,悉皆尋求這個甚深微妙的念佛法門,尊重聽聞此法,隨順佛語,不生違背。所以你們應當尋求這個念佛法門。

  【按】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要穿過聽聞念佛法門,足見淨土法門利益衆生弘深。有智慧者,輕身似塵,重法忘軀,獲此妙法,頓超生死。吾人幸聞此法,應生大慶幸心,以此《無量壽經》及吾人出離生死險道之大導師故。

  

  世尊冥加,令選安養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如須彌山(1)。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于中現。或有國土,七寶(2)合成;複有國土,純是蓮華;複有國土,如自在天(3)宮;複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于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注釋】

  (1)須彌山:意譯作妙高山,四寶合成,聳立于一小世界之中央,周圍有八山、八海圍繞,而形成一世界(須彌世間)。山形腰細上闊。(2)七寶:金、銀、琉璃、水晶、珊瑚、瑪瑙、砗磲。(3)自在天:音譯作摩醯首羅,此天原爲婆羅門教之主神濕婆。

  【譯文】

  這時,釋迦世尊放眉間白毫光,其光明呈紫磨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以此光明照攝他方刹土,周匝遍照攝歸還住于佛的頭頂(佛有無見頂相,爲佛叁十二相之一)。化爲金色的光臺,形狀如須彌山,十方所有諸佛清淨微妙的刹土,都在光臺中顯現,光臺猶如彩色屏幕。有的國土,七種珍寶整合成就;又有國土,純粹是潔淨的蓮華;又有國土,如自在天的宮殿;又有國土,如同明淨晶瑩的水晶鏡。十方國土,全都在金臺中了了映現。有這樣無量諸佛刹土,莊嚴高顯,燦然可觀,佛神力加持,令韋提希見到。這時韋提希夫人恭敬禀白世尊:“世尊!這些佛土,雖然清淨,都有光明,但我現今願意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唯願世尊教我觀察彼國莊嚴,契入正定正受的方法。”

  【按】韋提希夫人發言致請,即是廣開淨土之門。釋迦本師善巧方便,先將他方佛國一一顯現于韋提希夫人眼前,任其自選。同時世尊神力加被,密遣韋提希夫人別選西方極樂世界作爲棲神之所,用作現在未來衆生之究竟指歸。

  

  勸父王行念佛叁昧

  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叁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1),法施利益,能除衆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衆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衆生四重(2)五逆(3),永背叁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叁者勸令父王行念佛叁昧(4)。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叁昧。

  

——《觀佛叁昧經》

  【注釋】

  (1)十二部經:乃佛陀所說法,依其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

  即:1)契經。2)重頌。3)記莂。4)諷頌。5)自說。6)因緣。7)譬喻。

  8)本事。9)本生。10)方廣。11)希法。12)論議。

  (2)四重:指佛戒律中四種根本重罪,即大淫戒、大盜戒、大殺戒、大妄語戒。(3)五逆:又作五逆罪。指罪大惡極,極逆于理者,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4)念佛叁昧:或持名或觀想所證得的正定正受。

  【譯文】

  佛告訴父王(淨飯王):“諸佛出興于世間,對衆生有叁種利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作法施利益,能除遣衆生無明煩惱業障,開智慧眼,生到諸佛淨刹,迅速成就無上菩提。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衆生稱念觀察佛身,若總相(觀佛身全體),若別相(觀佛身局部),無論所觀的佛身是現在佛還是過去佛,由此觀佛的功德,都能除滅衆生四重五逆的重罪,永遠脫離畜生、餓鬼、地獄的叁途苦報,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就佛果。叁者勸令父王修行念佛叁昧。”父王禀白佛說:“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爲何不遣令弟子修行?”佛告訴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無邊甚深微妙的境界,其間神通妙用,解脫自在,不是凡夫所能行持的境界,宜從簡易而究竟的法門入手,所以勸父王修行念佛叁昧。”

  【按】佛陀曆劫報親恩,對父王必定會施設最勝的法門,足證念佛一法乃釋尊對父王乃至對一切衆生報恩大孝的妙法。

  

  聞行法華經,往生安養刹

  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于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複爲貪欲所惱,亦複不爲瞋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爲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

  

——《妙法蓮華經》

  【譯文】

  如果釋迦如來滅度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聽聞這部妙法蓮華經,依經所說而起修行,在此娑婆世界業報身命終,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安樂世界,大菩薩衆圍繞住處,生在蓮華中的寶座之上。不再爲貪欲所逼惱,也不再爲瞋恚愚癡所逼惱,也不再爲憍慢、嫉妒等垢病所逼惱,即獲得菩薩種種神通無生法忍。

  【按】讀誦受持法華經,能得往生極樂淨土之益,讀誦受持其他大乘方等經典,回向亦複如是。足證淨土法門乃普門妙法,一切行門無不還入此法界。

  

  念佛往生,成就信心

  複次初學菩薩,住此娑婆世界……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諸佛菩薩,恐不能成就清淨信心,生疑欲退者,應作是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皆得大神通,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險厄衆生。作是念已,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以生如是決定心故,於此命終,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見佛菩薩,信心成就,永離惡趣。如經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諸善根,回向願生,決定得生,常見彼佛,信心增長,永不退轉。

  

——馬鳴《大乘起信論》

  

  【撰者】

  馬鳴(公元100—160),傳佛心印,爲西天第十二祖,博學叁藏,明達內外典籍,依大乘百部經,作《大乘起信論》,是一心二門,闡述大乘圓頓了義,倡導淨土勝異方便,啓悟後人良多。

  【譯文】

  複次,已解一心真如生滅二門而修信行的初學菩薩,住此娑婆穢土,止觀力微,境緣粗惡,心生怯退脆弱,恐懼不能生生世世值遇諸佛菩薩,恐懼不能相續成就清淨信心,由是生起疑慮欲退轉者,應作如是觀念:十方所有諸佛菩薩,悉皆證得大神通,遊化十方,無有障礙,能以種種善巧方便,救拔一切流浪叁界險途苦厄的凡夫衆生。作如是觀念已,起心發大誓願,一心專念佛及菩薩名號。由于生起這樣決定信心故,于此娑婆世界業報身命終,神識必得往生他方佛刹中,親見所念的佛菩薩,得佛加被,成就清淨信心,永離叁界六趣。如淨土經中說:若有具信善男子善女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以種種福德善根,回向願往生,如是決定往生極樂淨土,常見阿彌陀佛…

《淨宗法語大觀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