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七编 往生品位

  第七编

  往生品位

  

  第七编

  往生品位

  三辈往生

  九品往生

  边地疑城往生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力行三福与十大行愿,自然感得往生西方净土之果。净宗念佛往生虽属圆顿妙法,然圆融不碍行布,净业行人随其信愿的浅深、功夫的勤惰,亦有往生品位、功德受用的差异。了解往生的因行果报,既能避免高推圣境的退怯,又可捐除轻忽率尔的怠慢。生起般若观照,内重己灵,外慕诸圣,自信信他,信愿持名,往生彼土,华开见佛。本编拟从三辈九品与边地疑城的因行果报三方面,予以讨论。

  

  

  

  第十八章 三辈往生

  

  

  净业行人奉持念佛法门,信愿有深浅,发心有大小,持诵有多少,修习有勤惰种种之不同。众生之宿根有无量差别,福德因缘亦复各有殊异。人人自别,各各不同,故知十方世界诸往生者无量,其品类亦无有量。释尊乃于无量不同之中,粗标大类,于《 无量寿经 》中分上中下三辈。

  

  

  第一节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

  

  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在《 无量寿经 》中,有详明的开示,兹以图示表出,用便行人观览对照。

  

  

  辈

  位

  

  生前行因

  

  临终情景

  

  生彼国后状况

  

  上

  辈

  往

  生

  

  1、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2、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3、修诸功德,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

   2、命终时,色相如佛,现种种瑞相

   3、即随彼佛往生安养

  

  1、七宝华中自然化生。

   2、速得闻法,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3、永不退转无上菩提。

  

  中

  辈

  往

  生

  

  1、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2、随分修诸功德: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

   3、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1、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与诸大众,现前摄受导引,即随化佛往生。

   2、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倒。

  

  

  1、住不退转位。

  

   2、功德智慧,次如上辈。

  

  下

  辈

  往

  生

  

  1、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乃至十念。

   2、若闻深法,不生疑惑。

   3、忙中抽暇念佛,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断绝。

   4、以此回向,愿生彼国。

  

  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1、皆得阿惟越致。

   2、功德智慧,次如中辈。

  

  

  

   总结三辈往生的因行果报,可归纳如下几项特质:

  1.三辈行因: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均须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三辈往生的不同条件是:上辈生者,发心广大,出家行道,精进禅定,饶益众生。《 无量寿经 》汉译本赞叹出家功德云:“其有欲出身去家,舍妻子,绝去财色,欲来作沙门,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孙。”中辈生者:随分随力修诸功德,奉持斋戒,勤行念佛。下辈生者:无力修诸功德,应孝诚忠信,抽暇至心念佛。

  三辈生者均须回向功德,愿求往生。三辈行因不同,品位遂判。三辈往生均属十方凡夫的行持。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修诸功德为助行。以正行摄助行,念念间转一切因、一切缘、一切业、一切果为净因、净缘、净业、净果。皈依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即能成办往生大事。

  2.临终情景:净业行人念佛功夫的浅深,伏断烦恼的程度,决定临终见佛有胜有劣。上辈生者,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前接引;中辈生者,见阿弥陀佛化身与诸大众现前接引;下辈生者,如在梦中见佛。能感之机与所应之佛呈正相关。净业行人无论所见佛身胜劣明暗,悉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不经中阴身,弹指往生极乐世界七宝池内,莲华化生,自然长大。

  3.生彼国后状况:诸往生者因生前净业因行有殊,故致往生净土后的功德受用迥异。上辈生者,华开见佛,闻法得忍,便即与诸菩萨一样,分身供养十方诸佛。所居七宝舍宅,在虚空中,恣随其意。中辈与下辈往生者,华开见佛有迟速,闻经悟入有深浅。下辈往生者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随意高大。可见净业行人精进修持,功不唐捐。释尊开示:净业行人在娑婆世界,“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无量寿经 》)所以,净业行人应发广大心,勤苦修行,力争上辈往生。

  除专修净业三辈往生者外,还有一类修持大乘其他法门,兼修净土,回向往生者。《 无量寿经 》(唐译)云:“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可见净宗念佛法门广大,可以接引摄受一切大乘行人。宗门教下的修行人,正应以西方净土为归宿。

  

  

  第二节 极乐世界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浅深、断惑的程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境界,为何土所摄。天台家将十方佛国类分为四土,即凡圣同居土(凡夫与三乘圣人共居)、方便有余土(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所居)、实报庄严土(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地上菩萨所居)、常寂光土(诸佛所居)。四土的差别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机而论。在西方净土本身并无此分别。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依无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净的净土,而四土的差别乃是往生者唯识所变。

  

  一、凡圣同居土生因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未断见思惑,以一向专念之力,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临命终时,舍娑婆世界同居秽,生极乐世界同居净。得生净土,即截断生死轮回之苦,故名为横出三界。带业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浅深分为三辈九品。而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净宗念佛带业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胜稀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胜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

  

  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或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娑婆凡圣同居秽土,横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此土以伏断尘沙惑的程度分三辈九品。

  

  三、实报庄严土生因

  

  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 弥陀疏钞 》)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

  

  法身大士任运进道,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悉皆断尽,即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土,以无明惑的多寡而区别。

  一般来说,娑婆世界净业行人,大多生在凡圣同居土。于中随其功行浅深,分三辈九品(或无量品)。兹举几例以证。

  天台智者大师,相传释迦之化身。临终时,有弟子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

  ”智者大师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相似即、十信位——注);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此位圆悟如来藏性,圆伏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注)。”智者大师的回答,表明自己还属凡夫,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蕅益大师临终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证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

  ”蕅益大师自称尚居名字即位人,圆悟如来藏性,见地与佛同俦,而见思…

《净土宗教程 第七编 往生品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