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n=top width=180>
1、造作五逆十恶重罪。
2、余恶亦无所不为。
3、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多劫受苦。
1、临终遇善知识,为说妙法,教令念佛。
2、罪人死苦来逼,无由作观念佛,善知识转教口称弥陀名号,具足十声。
3、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4、如日轮的金莲华,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
1、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
2、观音势至为其宣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
3、除罪欢喜,应时即发菩提心。
① 百法明门:菩萨于初地所得之智慧门,智慧通达百法之真性,故曰百法明门。住欢喜地。
②三明:过去宿命明,现在漏尽明,未来天眼明。
③八解脱:又名八背舍。背弃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解脱其系缚之八种禅定。分别是: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净色故名净解脱;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身作证具住,弃舍前之非非想一所缘,故名解脱。
④ 僧祇物:此翻大众,即常住物,有二:1)常住常住,即寺宇米谷等。2)十方常住,即供僧食饮等。现前僧物亦有二:1)现前现前,谓据数即分的财物。2)十方现前,谓作相普施的财物。盗四种僧物,皆结重罪。经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所不救。
⑤ 十力:佛所具功德,一是处非处力(佛知说法因缘果报,从是因生不生是果,佛悉遍知),二业智力(佛知一切众生三世诸业因缘果报),三定力(佛知开始诸佛三昧),四根尽力(佛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
⑥ 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修因感果),解脱知见(五住二死究竟永尽,果后起用)。
总览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可概述如下几点特征:
1.九品往生的共同条件是圆发三心与净业三福。《 观经 》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此段经语出在上品上生章,实则贯通九品,只是隐显互文,义无欠缺。圆发三心是净业修持成就的保证,而净业三福则是增上往生品位的基础。九品往生之行,是释尊随自意所说的散善之教法。末世众生障重心杂,道念微劣,今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为执系之境,蒙阿弥陀佛光明愿力摄受,带业往生,深契圣心,称佛本怀。
2.九品往生的因行果报,充分体现阿弥陀佛愿力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综观九品往生情状,前五品悉是修功德回向愿生净土者,依行因功德深浅,感得品位的高低。比如:圆教通达经义者得上品上生,顿教通禅开悟者得上品中生,学大乘渐教而未透彻者得上品下生,二乘种性升进者得中品上生,二乘种性持戒者得中品中生。后四品中,中品下生者,但孝顺仁慈,并未修出世法;而下三品不仅未修善法,且多造恶业。若论此种行因,纵使孝顺仁慈,也只能算是世间善人,并不配生于佛国。何况后三品尚是逆恶之流,按自因自果律,当合堕落恶道受报,安有往生佛国之福德。正是由于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以名号救度众生,能令此等罪恶众生,当地狱相现,性命在呼吸间时,急迫称名,即化地狱火为清凉风,感得天华化佛接引往生。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住金莲华往生彼土。此等殊胜奇特稀有,唯净宗念佛法门方能达致。罪恶众生临终忏罪念佛往生,表明佛名深具忏除多劫恶业的功能。临终时,佛号现前,此心能引无始以来及一生所作善业,共相资助,真心如日,妄心如暗,佛念当前,成就往生。阿弥陀佛对十方众生的恩德之弘深,无能称说。
3.善知识的重要性。九品临终情景中,突显善知识说法加持之力用者,占其四品。此末后四品往生人,生前不特对于佛法毫未留意,并且对于极乐净土尤为陌生。徒以临终时,众苦逼迫慞惶之际,得善知识演说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称赞持名功德之缘,便急迫念佛,如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证知善知识助转*轮之功,堪为珍佩。即便久修净业行人,临终具助念之胜缘,仰赖善知识及众道友的佛号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而凡夫(或恶人)临终得遇善友教示,亦非偶然侥幸之事。须知其人必于无量劫前,值佛闻法,种过善根,但有闻思,未曾修习,或亦曾修念佛法门,功行不深,未及往生。后为烦恼覆障,竟被沉埋,直至临终,为苦逼出,得遇善知识,说法启智,教令念佛,触动宿种,闻即信受,成就往生大事。
4.九品因行果报,随其心力,互通无碍。凡修一切善,若能回向,皆净土因;造一切恶,若能忏悔,亦净土因。一一行因,皆通乎九品往生。种种善,修之浅深故,例分九品;一一恶,忏罪功力故,亦皆九品。万法唯心,上上品善,或只下下品往生;下下品恶,或得上上品往生。如犯五逆十恶的众生,临终十念,带业往生,属下下品。而阿阇世王,临终重悔心猛利故,得无根信,即上辈中品所摄。证知五逆十恶,随其忏罪功力的强弱,自分九品。善恶修忏,一一俱明于九品。
5.九品因行果报的正相关,显示自力的效用;临终见佛接引,带业往生,又显他力的殊胜奇妙。净宗念佛法门竖与一切法门浑同(修因证果,不差毫厘),横与一切法门迥异(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横超三界,究竟成佛)。九品行相浅深差异,略有三类。
(1)临终接引异。上品上生者,阿弥陀佛与无数菩萨圣众来迎;上品中生者,阿弥陀佛与无量眷属来迎;上品下生者,阿弥陀佛与五百化佛及诸菩萨来迎;中品上生与中品中生者,佛与比丘众来迎;中品下生与下品三生者,或化佛或金莲华来迎。阿弥陀佛平等普接一切众生,而行人随其心量根性,所见各异。
(2)所乘华座异。从上品上生的金刚台到下品下生的金莲华,亦与行人的功行、善根、福德相关。
(3)见佛闻法异。从上品上生往生彼土即华开见佛闻法,到下品下生满十二大劫莲华始开,悬殊偌大,故净业修持虽有弥陀愿力仰赖,而在此土精进勤苦修持,断惑消业,功不唐捐。
善导大师于《 观经四帖疏 》曾以偈颂形式,概述三辈九品之因行果报,文约义周,兹引如下:
上辈三品
上辈上行上根人,求生净土断贪瞋。
就行差别分三品,五门⑦相续助三因⑧。
一日七日专精进,毕命乘台出六尘。
庆哉难逢今得遇,永证无为法性身。
中辈三品
中辈中行中根人,一日斋戒处金莲。
孝养父母教回向,为说西方快乐因。
佛与声闻众来取,直到弥陀华座边。
百宝华笼经七日,三品莲开证小真⑨。
下辈三品
下辈下行下根人,十恶五逆等贪瞋。
四重偷僧谤正法,未曾惭愧悔前愆。
终时苦相如云集,地狱猛火罪人前。
忽遇往生善知识,急劝专称彼佛名。
化佛菩萨寻声到,一念倾心入宝莲。
三华障重开多劫,于时始发菩提因。
⑦ 五门:天亲菩萨《 往生论 》中所述五念门。即: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
⑧ 三因:即净业三福。
⑨小真:小乘四果。
第二节 九品往生的种性
对三辈九品往生者的种性,隋唐时的注经家,大多以通途教理作为判释的标准,认为上辈三品是菩萨圣众所生,中辈中上品是小乘圣众所生,下辈三品是大乘始学凡夫所生。如是上辈与中辈往生凡夫绝分。善导大师指陈这种判释的错谬,提出三辈九品均系凡夫种性的论点。针对以前诸师的观点,善导大师从道理与经文圣言量两方面一一加以驳正:如果是大乘圣贤与小乘圣者,福德智慧甚深,神通自在,长揖生死,更忧何事,乃藉韦提希为其请佛说法,求生极乐世界也?最后总结云:“又看此《 观经 》定善及三辈上下文意,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
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以恶业故,临终藉善,乘佛愿力,乃得往生。”兹将善导大师有关三辈九品种性之说,图示如下:
三
辈
| 上辈
| 上品上生——大乘上善之凡夫
| 大乘之凡夫
|
上品中生——大乘次善之凡夫
| |||
上品下生——大乘下善之凡夫
| |||
中辈
| 中品上生——小乘根性上善之… 《净土宗教程 第七编 往生品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净宗法语大观 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