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斷斷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寢處。任彼如何坐臥,只可順彼之勢,不可稍有移動,亦不可對彼生悲戚相,或至哭泣。以此時身不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扭捏之痛,痛則生瞋心,多墮毒類。若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便息,隨情愛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脫。又不可探彼熱氣後冷于何處,以免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痛,致不得往生。此時所最得益者,莫過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過于妄動哭泣。若果大家至誠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
助念亦應做到如下幾點:
第一,助念者必須認真負責,切不可敷衍了事。到病人家中去助念,應召集家屬說明臨終助念的重要性,要他們服從助念者的指導。
第二,助念者對病人態度要誠懇,說話平和,使病人生歡喜心。爲此,首先要贊美病人平日的善行;其次,用各種善巧方便,使病人心生安樂,生起求生西方的正信。助念者要把病人當作親人,效果更好。
第叁,助念者除對病人講開示外,其余一切話都不准談,更不許一切人在病房中聊天,以免病人分心,忘失正念。如家屬能助念最好,不然應離開病房,以免病人發生情念,妨礙正念。
第四,念佛時,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也可只念阿彌陀佛四個字。念的音調高低、快慢,應先征求病人的意見。如果病人不會講話,念就不能太緊,也不可太慢,而要句句分明,字字清晰。
第五,當病人出現“回光返照”時,仍應繼續助念,以免前功盡棄。如病人剛斷氣或已斷氣一些時候,助念者才到,這時助念者應先向病人高聲說:“某某某,你過去所有的善情惡事統統不要去回憶想念,家中子孫、財産統統應放下,要一心一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幫助你念佛,你要專心聽。”重複兩遍。開示過後,隨即助念。開示法語,總以病人全身心皈投阿彌陀佛爲主,盛贊佛的慈悲願力,勸勉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即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愈。若起別的念頭,當自責曰:我要仗佛力生西方,何可起此種念頭,壞我大事?如是心行,自可速得往生之大利。
蓮友如法助念,必能助成臨終者往生淨土。幫助一人往生淨土,便等于成就一衆生成佛,何慶如之?願諸仁者各自勉旃。
結 語
上面七編二十章的集述,昭示淨宗念佛法門的原始要終,其義理之深邃,方法之簡易,利益之宏深,全屬不可思議,乃釋尊一代時教歸根結頂之妙法,九界衆生出離苦海之慈航。吾輩幸聞淨宗念佛法門,當生稀有難遭之想。淨宗念佛法門乃劫外之音,在以經濟與科技爲主幹的現代社會,余響不絕,挑戰與機遇並存,懷疑與笃信兼具。雖然現代功利主義與科學懷疑精神對淨土法門構成嚴峻的挑戰,然現代人在高物質社會中對精神心性的內在需求與超越意向,又爲淨宗念佛法門的傳播提供豐沃的社會心理土壤。隨著現代文明諸多弊端困境的日趨彰顯,淨宗真善美慧的文化精神作爲對治良方,或有廣爲弘揚的前景。阿彌陀佛以同體的悲智,每時每刻都在關顧著吾人的苦樂,悲心不舍任一衆生,不失時機地慰藉我等困苦焦灼的心靈,惠予各稱機宜的安樂。吾人透過佛言祖語,信解淨宗念佛法門之所以然,自當感戴佛恩,至誠歸命,信願持名,矢志安養,親炙阿彌陀佛,作蓮池海會之嘉賓。
南無阿彌陀佛!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叁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十方叁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诃薩
摩诃般若波羅蜜
後 記
余好樂淨土法門,摸象十余年,雖信願時有增益,而行力微微,慧目未開,于淨宗義理難臻堂奧,越學越有稚童觀海之感。
本教程原是余在中國佛學院講授淨宗的講義。當時編撰秉依四原則,一者述而不作,二者博采衆長,叁者條貫有序,四者時代特色。伊時,初生牛犢不畏虎,率爾成書,出版問世。教內外讀者雖或有鼓勵性贊評,然實愧余心。數月前,本書責編張越宏女士告知,本書銷售告罄,擬重印。爲令本書少一些遺憾,便著手進行修訂。
本擬對教程從結構到內容作較大的修訂,然業風所系,接手東林寺管理工作,又適逢建造48米阿彌陀佛大銅像,每日頗形忙碌,于是只得因循原書框架,對某些知識性、考據性篇章予以刪節與調整,加大了淨宗聖言量與中國淨宗祖師思想內容,側重于淨宗獨具的宗教情懷與理念行持,冀能爲淨宗學人提供理論與修行上的建言,並爲教內外人士系統了解淨土宗提供便利。然因學識谫陋,本書挂一漏萬,甚或在所難免的舛訛之處,尚祈十方大德慈悲匡正。
在本教程修訂印行之際,謹向上傳下印恩師致以深切的敬意。本書的初版,便得到恩師的關顧並賜序,師恩難報,唯有竭盡愚誠,以淨土一法,自行化他而已。又中國佛學院王新老教授,對本書的初版審稿並賜序,修訂本版又蒙賜序,其如長者之謹厚與慈心,令余感戴難忘。佛法燈燈續焰,端賴前輩栽培引導後進。余亦願效法佛界老前輩之婆心,爲後一代佛教新人的成長,作好鋪路石。于此並對參與本書打印校對的諸位法師與居士表示衷心的謝忱。伏冀一切與本書結緣者,深植淨因,同往蓮邦。
丙戌夏安居東林沙門大安和南謹識
主要參考經論書目
01、《 佛說無量壽經 》
02、《 佛說阿彌陀經 》
03、《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
04、《 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05、《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
06、《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07、《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08、《 後出阿彌陀佛偈經 》
09、《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受記經 》
10、《 般舟叁昧經 》
11、《 大方廣佛華嚴經 》
12、《 首楞嚴經 》
13、《 妙法蓮華經 》
14、《 悲華經 》
15、《 維摩诘經 》
16、《 觀佛叁昧經 》
17、《 金剛經 》
18、《 往生論注 》
19、《 十住毗婆沙論 》
20、《 大乘起信論 》
21、《 大智度論 》
22、《 瑜伽師地論 》
23、《 無量壽經義疏 》(淨影疏)
24、《 無量壽經起信論 》
25、《 彌陀疏鈔 》
26、《 彌陀要解 》
27、《 彌陀圓中鈔 》
28、《 龍舒淨土文 》
29、《 觀經四帖疏 》
30、《 安樂集 》
31、《 阿彌陀經通贊疏 》
32、《 華嚴疏鈔 》
33、《 蕅益大師淨土集 》
34、《 觀經妙宗鈔 》
35、《 一行居集 》
36、《 淨土警語 》
37、《 省庵法師遺書 》
38、《 西方確指 》
39、《 安士全書 》
40、《 印光法師文鈔 》正、續編、叁編
41、《 慧遠大師文鈔 》
42、《 夢東禅師遺集 》
43、《 淨土十要 》
44、《 無量壽經宗要 》
45、《 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 》
46、《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
47、《 華嚴念佛叁昧論 》
48、《 淨土聖賢錄 》
49、《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
50、《 中國淨土教理史 》
51、《 淨土典籍研究 》
52、《 法華經與核物理學 》(日)松下真一 天華出版公司
53、《 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 》(美)F·卡普拉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4、《 物理學家的自然觀 》(德)海森伯 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
55、《 往生論注講義 》釋性梵著述 世桦出版社印行
56、《 虛雲和尚年譜 》岑學呂撰
57、《 四分比丘尼戒本注解 》佛瑩法師編 南林出版社
《淨土宗教程 第七編 往生品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