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七編 往生品位▪P5

  ..續本文上一頁情況,亦不了了。當慧健居士講述此事時,在座的人亦只是啧啧稱奇而已。各自回寮房後,印祖饬侍者持一紙條致慧健居士,上雲:“此女人命不該死,故坐于汽車之外。及車墮下河正下時,揚其于岸,故衣未濕。蓋佛天鬼神,于坐車時已爲救之之法于前矣。想必如是。”印祖這張字條,字數雖少,卻說示出一個奇妙的秘密。世間善人,尚且能蒙佛天鬼神預設之法,而得免勢不可脫的災難,更何況往生淨土了生脫死之大事。阿彌陀佛五劫的思惟,無央數劫的大行,更會將念佛行人安穩往生的方法預設周全。可見往生一事,全憑佛力。吾人于此稍有信解,便可當下獲得大安樂,萬修萬人去,斯語不虛。

  3.疑爲罪本,忏除乃出。感生極樂世界邊地疑城者,亦于寶池蓮華化生,無有穢惡,各種受用稱心如意,然于五百歲(以此土計)不能見佛,不聞經法,不知菩薩法式。由所知障故,心不開解;由煩惱障故,意不歡樂。阿彌陀佛慈悲哀愍疑城胎生衆生,令其于蓮胎中見佛光明。由佛光消障開慧之力,行人深刻體認到囿于蓮胎不得自由的原由,疑惑是罪本,故而生起殷重之忏悔心,深自呵責自己或懷疑佛智或懷疑自性善根的迷執。由忏悔之力,胎生行人得出疑城,見佛聞法,久久熏習,始得心開意解,具諸神通,遍供諸佛,隨其功行斷惑程度,亦通叁輩九品。

  出離疑城的時間,一般須經五百歲。然時間無定性,亦不可拘定,或長或短,能悔即出,不悔必滿五百歲。五百歲末方識罪忏悔,乃邊地往生者之多數。不待五百年忏悔得出,乃其中之上根者。

  

  二、釋尊與彌勒菩薩的對話

  

  《 佛說無量壽經 》中,面對虛空中顯現的西方極樂世界胎生的情景,釋尊與彌勒菩薩有一段精要的對話: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衆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于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衆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衆。是故于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衆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回向,此諸衆生,于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總結胎生與化生兩類往生者之行因果報可見,導致胎生的主要原由是:以疑惑心修諸功德,智慧不足,不能信解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或對自性功德力不了不信。細分有二類,一是信自不信他,二是信他不信自。茲分述如下:

  

  1.信自不信他

  有一類行人執著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不信十萬億刹土外,有西方極樂世界,不信阿彌陀佛究竟圓滿的智慧。又凡夫衆生受五蘊的羁囿,廣大智慧不能現前,因而不能深信佛智。若了佛智,則知非淨非穢,淨穢曆然,無彼無此,願生彼國。以不了故,半信半疑,依違不決,障礙化生。

  (1)不了佛的不可思議智

  佛智淵深,九法界衆生不可測度。淨宗十念必生,橫超叁界,生彼土即圓證叁不退,至心稱名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等,皆由阿彌陀佛不思議智所建立。有人懷疑,凡夫衆生曠劫以來,具造諸有漏業,雲何不斷叁界結惑,只以少時念阿彌陀佛,便得出離叁界?此事想來必不可靠。殊不知,譬如千年暗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又譬如有人被毒箭所射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有一種藥,名曰滅除,若兩軍對陣時,以此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即愈。如來威神願力,自性方便,自攝他攝,千變萬化,無量無邊,安得以凡夫有礙之情識,懷疑阿彌陀佛無礙之妙法。以凡夫心識或通途教理揣度淨宗圓頓妙法者,大多難以透過此關。

  (2)不了佛的不可稱智

  佛智衆多,非言能盡。此智亦名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離言絕慮,絕待圓融,智不可稱,故念佛功德亦不可稱。念佛往生爲不可稱智所成。于此有疑,名不了不可稱智。

  (3)不了佛的大乘廣智

  佛智究竟通達一切,知之窮盡,名爲廣智。此智亦名平等性智,不同小乘,以同體智慧之力,普載無邊有情衆生,皆令同至無上菩提,故名大乘廣智。有些行人不了佛的大乘廣智,懷疑佛不能真實普度一切衆生,複疑一切念佛衆生豈能皆得往生淨土?故于阿彌陀佛作有量想。阿彌陀佛大悲大智,于諸有緣衆生,無不運載而入涅槃,開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妙義,令諸有情以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故能令念佛衆生皆生淨土,悉成佛果。念佛往生,爲大乘廣智所感。于此有疑,名不了大乘廣智。

  (4)不了佛的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正是如來大圓鏡智。自性本體,無不圓照。此智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名無等;此智唯佛頓證,不同菩薩漸得前叁智,故名無倫;此智超過不思議智,故名爲最;逾越不可稱智,故名爲上;寬于大乘廣智,故名爲勝。所以得名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此智有大智用,無量善巧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法義。念佛往生法門,乃爲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所發。于此有疑,名不了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淨業行人對佛的四智有疑,便不能對淨土念佛法門生起正信。不能全身心靠倒,雖生彼國,乃感胎生,滯居邊地疑城。此因淨業行人之得益乃在于乘阿彌陀佛願力,帶惑往生,如懷疑佛智佛力,則在乘願往生、華開見佛上效果便降低,是故吾輩淨業行人于此得深加警覺。

  元曉法師雲:“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所說四智之境,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惟如來,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國,不在邊地。生著邊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疑惑也。”(《 無量壽經宗要 》)意謂淨業行人若能信了如來諸智是爲上根利智;若未能信得及,但虛心自謙,仰信佛的智慧真實不虛,颛蒙念佛,矢志淨土,亦得往生,不墮疑城。對佛智的仰信,乃能全身心靠倒阿彌陀佛,堅信自己的一切罪業,就阿彌陀佛慈悲願力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是不會障礙往生彌陀報土的。反之,如果自傷惡業深重,疑慮重重,認爲自己不夠往生的資格,如是自卑心態,或能障礙往生;僥幸得生,亦滯邊地。于此,建立淨宗正信正見,甚爲必要。

  

  2.信他不信自

  這類淨業行人深信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極爲仰慕西方淨土,然而對自性善根難以生信,常懷自卑感,對是心是佛、念佛成佛之理不敢承擔。或曰:本人障深慧淺,文化又不高,別的法門修不了,湊合著念念佛吧。這類淨業行人,智慧短淺,信願不堅,雖也精進念佛,以願生故,雖生彼國,但滯邊地疑城,于蓮華中不得出現。袁宏道居士雲:“以不信自善根故,依他起信,即是疑城。信自善根者,即頓了自心,不從他得。以入悟方能脫疑。是故未悟而修,終隔疑胎。胎以裹蔽爲義。未悟之人,諸障未徹,合得是報。”(《 西方合論 》)證知有般若正智方能生決定信,有決定信方能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綜上所述,疑城胎生者由修善念佛力故,得以往生;由疑悔心夾雜故,滯留邊地疑城,不得見佛聞法。雖于五百歲蓮閉心暗,然畢竟超離叁界輪回,雖不盡善盡美,倒也值得慶慰。念佛法門是阿彌陀佛無上圓滿究竟智慧所建立,能予衆生以橫超生死、圓成佛道之究竟大利。吾人應明信阿彌陀佛無上智慧,全身心皈依阿彌陀佛。疑信雖在一念之間,然所得禍福卻懸隔天淵。《 無量壽經 》雲:“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爲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淨業行人亟須斷疑生信,乘阿彌陀佛大願船,直入西方涅槃城。

  

  

  第二節 臨終助念

  

  死亡,對一般人來說,是一恐懼而痛苦的事情;而對淨業行人來說,卻是法身慧命誕生的輝煌時刻,慶快生平,何戚之有?

  現代醫學基于對死亡不可避免與人性的關愛,已經發展出一特殊部門——臨終關懷(Hospice安甯照顧、善終服務)。臨終關懷需要衆多的醫療設備及其它硬件設施,但其精髓卻在對臨終者靈性的關懷和照顧,俾令臨終病人獲得死亡高品質,即尊嚴死與安詳死,讓臨終者在精神上、心理上無牽挂、無恐懼、無憂慮。在現今所有臨終關懷中,淨宗念佛法門應屬最殊勝的。信願持名能令病患帶著美好的微笑離開人世,安樂地告別此業報身,獲得淨土蓮華化生的金剛法性身,文成印壞,妙德難思。

  吾人了知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就應當直面死亡。今生幸聞如來普度衆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脫免生死輪回之劇苦,獲證涅槃常住之真樂。其有父母兄弟,及諸重病,勢難痊愈者,宜發孝順慈悲之心,勸勉病患念佛求生西方,並爲其助念。其助念方法,依印祖開示,可分叁步進行: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切勸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將隨佛往生佛國想。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皆爲障礙,致受禍害,以故不應生一念系念之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別種之身。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複受生于善惡道中。若當臨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此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令得往生。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不能不死,反致了無往生西方之份。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若病患尚未到命終斷氣時,當分班念。每班限定幾人。一班出聲念,一班默持。若有小事,當于默持時辦。值班時,斷斷不可走去。如是循環,終而複始。若病人將斷氣,宜兩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複分班念叁至八小時。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叁,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發千鈞,要緊之極。只可以佛號開導其神識…

《淨土宗教程 第七編 往生品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