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自他相換?

   問:什麼是自他相換?

   答:依靠七只因果的修法就可以生起菩提心,但爲了使修法的力量更猛烈,讓菩提心更圓滿更穩固,應該在此基礎上修自他相換,把自己的善樂和其他衆生的惡相換 苦相換,這種修法也稱爲“取舍”,就是把他人之苦取至自身,把自己之樂舍于他人。

   問:聽起來太可怕了。爲什麼把我的樂和衆生的苦相交換呢?衆生不想要痛苦,我也不想要,爲什麼要把苦取到自己這裏?衆生想快樂,我也想快樂,爲什麼把我的快樂給衆生?

   答:從凡夫的角度或者自私的角度講,你這樣想是可以理解的,但作爲菩薩應該反過來,因爲菩薩的動機完全是利他的。如果要升起菩提心,必需先把自私的動機轉變爲利他的動機。爲什麼呢,因爲世界上一切痛苦災難恐懼都來自我執,凡夫爲了自己的利益,不惜造作種種的罪業來換取微薄的好處,結果無量劫過去了,我們自己的利益並沒有成辦,反而因爲種種惡業而流轉惡趣。菩薩與此相反,斷除了種種損害衆生的惡業,不惜生命去成辦利益衆生的事業,結果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暫時輪回的人天善果以及究竟解脫的出世間果位。我等本師釋迦摩尼佛最初也我們一樣在輪回中流轉,發起利他之心後才逐漸斷盡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自利利他究竟。正如《入行論》中所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須更繁敘?凡愚求自立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我們應該追隨本師的足迹,首先將自立的動機轉化爲利他的動機,才能逐漸將我執消失,從而滅盡自他一切痛苦。

   升起利他的動機之後,就可以用“取舍”的方式修慈悲心。取的修法和願衆生離苦及苦因的悲心有關系,就是取衆生的痛苦融入自己的身上;舍的修法和願衆生具樂及樂因的慈心有關,就是把自己的快樂福報吉祥等等都送給他人。這樣說的話,很多人會覺得沒法修,本來自己已經有很多痛苦,不必再用別人的痛苦給自己“充電”吧。如果慈悲心比較弱或者我執比較強,就會感覺沒法觀想,會感覺不舒服。但其實如果對這個修法如理如法地修,正確地觀想的話,不但不會增加自己的痛苦,反而會減少自己的痛苦,不但不會減少自己的快樂,反而會增加自己的快樂。

   修的時候要在面前觀想叁種衆生:親人 敵人其他人。吸氣的時候取所有衆生的痛苦變成黑光的形象融入自己心上,破壞自己心上的我執,將其徹底擊碎沖走。吸氣的時候把自己的功德 快樂變成白光的形象都融入衆生一點吝啬也沒有,順序是左鼻孔進氣,右鼻孔出氣,這樣左進右出叁次,反過來再叁次,最後兩個鼻孔同時進氣出氣叁次。

   如果觀想痛哭進入的時候有點不舒服是好事,說明觸動了我執。別人的痛苦進來了,消滅了自己痛苦的因——我執,所以自己的痛苦很容易去除。不會增加自己的痛苦,而是會減少自己的痛苦。自己的快樂給別人了,減少了貪欲,因此自家歡樂的因就增加了。不會減少自己的快樂,而是會增加自己的快樂,我們一開始這樣觀想的時候,由于力量小,所以對別人沒有太大幫助,但也不會傷害別人,而是對自己有好處,慢慢對自己和別人都會有好處,用這樣的方法來增加菩提心。

   總之,取的修法不是因爲我喜歡痛苦,因此我取別人的痛苦,而是因爲我不想痛苦,不喜歡痛苦,所以取別人的痛苦。取的修法實際上是對治自己的嗔恨心,舍的修法是對治自己的貪心,歸根到底是對治我執。因爲痛苦的來源就是貪嗔癡和我執,所以一定要修貪嗔癡和我執的對治。從世俗谛的角度講,取得修法和舍的修法都是貪嗔癡的對治,從勝義谛的角度講,空性是貪嗔癡的對治。菩薩專門修取舍的修法和利他的修法,所以不覺得煩,永遠是增加快樂;凡夫跟隨貪嗔癡,皈依貪嗔癡,認爲沒有貪心就沒有快樂,沒有嗔恨心就沒有安全感,沒有我執就失敗了,所以不願意做這樣的修法。

   取舍的修法最初在阿底峽尊者傳到藏地時是秘密的修法,經過仲敦巴、博朵瓦、霞惹瓦叁代,到格西切喀瓦時才公開。依靠這個修法能很快生起菩提心,但是如果公開地講,很多人會有邪見,有智慧的人還是會接受。切喀瓦曾到麻風病人中間去修這個法,結果很多麻風病人都痊愈了,所以這個法也被稱爲“治麻風病的法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