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其他宗教也講慈悲心,和佛教的慈悲心有什麼區別
和其他宗教相比,佛教的慈悲心表現在:(1)對象範圍無比廣大。有些宗教對人有慈悲心,對動物沒有;對教內的人有慈悲心,對異教徒沒有。相反還常常生嗔恨心。而佛教的慈悲心是對所有衆生平等的慈悲,包括信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以及動物等一切六道衆生。(2)對一切衆生都平等。其他宗教對他們所愛的人也有親疏之別,比如對自己親人的愛就多些,對其他人就少些。而佛教的慈悲心對自己的親人.螞蟻乃至地獄衆生是無二無別的,都像看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就像《莊嚴論》中所說的:“菩薩視衆生,猶如己獨子,慈愛徹骨髓,常欲如是行。”這種平等的慈悲是基于對衆生本質的了解,所有衆生雖然外形各異,但在佛性上毫無高下優劣之別。每個衆生也都自然而然的想要快樂,不想要痛苦,這一點和自己也是一樣的。有些人認爲動物和人相比是低等動物,所以殺動物是合理的,那麼希特勒認爲猶太人是劣等民族,他大肆屠殺猶太人是否就合理呢?如果認爲某類衆生比我們弱小.低劣,就可以隨意殺害的話,我們和納粹又有什麼區別呢?
我們應該建立起牢固的自他平等的觀念。如果對自己有慈悲心的話,對一切衆生也應該有慈悲心,應該修慈和悲,這個和信仰沒關系。知道這個道理,修的時候心裏就能升起感受,生活當中也會自然對衆生有慈悲心,對自己有出離心。因爲自己和他人是平等的,所以爲了衆生的利益,不能傷害自己,同樣爲了自己也不能傷害衆生。這是很符合邏輯的。
生起慈悲心以後,就會想到應該去利益衆生,但是在自己基礎和能力不夠的情況下,不要急于去利益別人。剛剛進入佛門的人,做上供下施是應該的,上師也讓弟子做,比如建寺院,做慈善捐助等,但如果信仰智慧福報慈悲還不穩定,只做表面的善業,最後信仰也減少了,煩惱增加了,經濟受影響了,這樣就不好了。在有能力有福報的情況下,大乘弟子應該去做,值得隨喜恭敬,但在沒有斷除我執之前,做利益衆生的事情時,先不要傷害自己。剛開始還是好好修自己的心,能生起穩固的慈悲心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