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P5

  ..續本文上一頁然獨善,應依《 無量壽經 》修念佛叁昧,以救濟群生。大師從此頓息諸緣,專修淨土。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歸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號彌陀臺,僅安置經像。大師精苦修道,有人供養食物則吃,無人供養則食野果花草。衣著唯求禦寒蔽體而已。慕名來求道的人,常見一人身形羸弱,塵垢滿面,負薪擔水,都以爲是大師的侍者而輕慢之,及打聽方知那正是大師。由于大師萬緣放下,精進念佛,于是發得念佛叁昧,常感聖境現前。

  當時,法照大師在廬山修禅定。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側,詢知是南嶽的承遠大師。出定後,法照大師即往衡山面谒,悲喜流涕而受其教,轉修淨土。遠近道俗亦聞其德業,前來親近乞教。大衆負布帛,斬木壘石,搭棚居住,並發心施金營造殿宇。大師既不拒絕,也不營求。殿寺蓋成,題名彌陀寺。營造殿宇的結余,都布施給饑餓病苦者。

   大師教化衆生,善立中道,隨機設教。爲了使衆生早證道果,大師殷殷開示念佛法門,並將經教法語,彌陀名號,書寫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苦口婆心地勸勉衆生念佛求生淨土。從化者甚衆,前後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後來,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師爲國師,聞法照大師言其師有至德,便也推尊承遠大師,頂禮有加,賜大師所住持的寺廟爲般舟道場。

  承遠大師于唐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告別諸弟子,安詳示寂于彌陀寺,享年九十一歲。呂溫之《 南嶽大師遠公塔銘記並序 》(《 呂衡州文集 》第六),柳子厚之《 南嶽彌陀和尚碑 》(《 柳河東文集 》第六),均記傳大師的德行。

  

  2.思想

  

  承遠大師一生投注念佛實踐,不圖著作,未見大師有何著作傳世,故大師淨土思想亦無從考究。然從承遠大師修道經曆來看,似服膺慈愍叁藏的教旨,堅持戒行,專修般舟叁昧,以此自利利他,成就一代祖師的特有風範。

  四、法照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法照大師(公元747—821年),身世事迹多不詳。有一說雲,大師是南梁人,初由東吳來廬山,慕遠公之芳蹤,結西方道場,專修禅觀,一日入定往極樂世界,見承遠大師侍于佛側而大驚悟。永泰年中(公元765—766年),登南嶽衡山,師從承遠大師受淨土法,後始修念佛法門。

  大曆二年(公元767年),在南嶽雲峰,偶于缽中感見祥雲高山與寺院,澗溪北面有一石門,內中有一寺廟,題有“大聖竹林寺”金字。大師見此景象雖然清晰,然內心尚疑是自己的幻覺。過了一段時間,于用齋時,又在缽中睹見五色祥雲,樓閣臺榭,還見文殊菩薩與諸聖衆講經說法。齋食用畢,景象方消失。大師咨詢他僧,知是五臺山的景象,遂萌朝拜五臺的念頭,然障緣甚多,未能成行。

  大曆四年(公元769年)夏天,大師于衡州湖東寺,啓五會念佛道場,感五色彩雲彌覆其寺,祥雲中現出許多樓閣寺宇,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相高大,滿虛空中。參與法會的人都清楚地見到,個個泣血頂禮,歡喜踴躍。如是景象持續了四小時才消失。

  大師于當晚,在念佛道場遇到一老人,老人對大師說:“法師曾發願朝拜五臺,爲何遲遲不行呢

  ”大師回答:“障難甚多,路途遙遠,怎麼去得了呢

  ”老人說:“只要肯下決心,道路遙遠崎岖又怎能擋得住呢

  ”說完,倏爾不見。大師又驚又喜,在佛像前重新發誓,待念佛法會期滿,即當起程,縱火聚冰河,終不退志。于是,偕同志數人慨然上路,旅途果然順利。

  大曆五年四月五日,大師等數人到了五臺山,蒙佛光照引,尋至大聖竹林寺,看見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端坐在講堂師子寶座上,爲衆說法,曆曆可聞。大師向二大菩薩恭敬頂禮後禀問:“末代凡夫,知識淺劣,佛性無由顯現,未審修何法門最爲其要

  ”文殊菩薩回答:“汝所請問,今正是時,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于過去因念佛故,得一切種智。”大師又問:“當雲何念

  ”文殊菩薩開示:“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願力難思,汝當系念,令無間斷,命終決定往生。”說後,菩薩爲大師摩頂,爲他授記:“你因念佛,不久當證得無上道果。世間善男子、善女人,如欲快速成就佛道,應當修持念佛法門。”語訖,二位大聖互說偈頌。大師恭敬聆聽,法喜充滿,作禮而退。頃時,剛才的景物倏然隱去,大師心感悲戚,便在原地立了一塊巨石,用資紀念。後蒙一老梵僧的勸告,將所見所聞宣示諸道友,並在原地仿建一莊嚴的寺廟,名爲大聖竹林寺。

  由是,大師精修念佛法門,用功尤勤,于並州行五會念佛法,教化信衆念佛。德宗于長安宮中常聞東北方有念佛之聲,遣使尋覓,至于太康,果見大師勸化之盛,遂敕迎入宮內,教宮人念佛。大師亦以五會音聲曲調傳之,敕號爲國師。

  大曆十二年,大師率弟子八人,在五臺山精勤念佛,在東臺睹見奇彩雲光,文殊菩薩乘青毛獅子,當時,天飄雪花,文殊菩薩的五色圓光,遍及山谷。其後,銷聲匿迹,不知其終。

  大師一生修持念佛法門,精進勤苦,有諸多殊勝之感應,不勝備述。並撰有《 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 》叁卷、《 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 》等問世流通。

  

  2.思想

  

  法照大師的淨土思想主要體現在五會念佛的理念中。五會念佛以《 無量壽經 》作理論基礎。經雲:“(諸寶樹)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聞其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

  大師傳示的五會念佛法是:

  

   第一會平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二會平上聲緩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叁會非緩非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四會漸急念南無阿彌陀佛

   第五會四字轉急念阿彌陀佛

  

  五會念佛法,最初第一會平聲緩念,引聲唱六字名號,次第而高聲急念。至第五會,更加高聲,唯速念阿彌陀佛四字。大師贊歎:修此法者,即于此生能離五濁煩惱,除五苦、斷五蓋、截五趣、淨五眼、具五根,成五力,得菩提,具五解脫,能速成就五分法身。

  按大師自述,此五會念佛實系阿彌陀佛親授。大師自述:照(法照大師自稱——注)以永泰二年四月十五日,于南嶽彌陀臺,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場,精進用功。至第二七日夜,至阿彌陀佛所,法照白佛言:“有何妙法,唯願說之,唯願說之。”佛言:“有一無價梵音五會念佛法門,正與彼濁惡世。”言訖,彼佛國界,佛菩薩衆,水鳥樹林,皆悉五會念佛誦經,法照粗記少分。阿彌陀佛言:“汝但依此五會念佛誦經之時,我此國土水鳥樹林,諸菩薩衆,無量音樂,于虛空中,一時俱和念佛之聲。”可見,五會念佛的音聲旋律與西方淨土的音聲能産生同構共振的效應,誠爲不可思議之法門。惜此五會念佛在末法只傳五百年,現已絕響,亦是末法衆生業重福薄所致。

  大師的五會念佛體現淨宗以音聲作佛事的特質。大師判言:念佛叁昧是真無上深妙禅。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名號爲佛事,音聲語言與第一義谛無二無別。大師極力彈呵禅徒不拜佛,不立文字,以音聲語言爲執相等瞽論。若離念求無念,離生求無生,離相好求法身,離文字求解脫,是住斷滅見,謗佛毀經,成破法之惡業,墮無間地獄。念佛叁昧是諸叁昧之母,諸叁昧之王,此即諸佛共所印定,又名如來禅。大師破斥禅家偏見,與慈愍叁藏之說,遙相呼應。

  法照大師的淨土思想亦極具深切的宗教情懷,厭離娑婆、欣慕極樂之心懇切,感人良深。茲錄二段贊文:“歸去來,生老病死苦相催。晝夜勤須念彼佛,極樂逍遙坐寶臺。”“歸去來,娑婆苦處哭哀哀。急須專念彌陀佛,長辭五濁見如來。”厭欣心于淨業成就關聯甚密,法照大師言傳身教,並以諸多靈瑞感應動發人心,作如來的使者,傳布五會念佛,廣度衆生,其德業功行,實不愧一代祖師之榮稱。

  

  

  五、少康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少康大師(

  —805年),俗姓周,浙江省缙雲縣人。母親羅氏夢遊鼎湖峰,有玉女授給她一枝青蓮花說:“這枝青蓮花很吉祥,寄于你所,當生貴子,冀愛護之。”大師降誕日,青光遍室,散發著芙蓉的芬香。

  大師相貌莊嚴,眼碧唇朱,幼時不頑鬧,經常含笑端坐,識者都認爲大師有將相之態。大師長到七歲還不曾講話,一日,母親帶他到靈山寺拜佛,問他:“認識佛像不

  ”大師忽出言回答:“這是釋迦牟尼佛。”母親聽了甚感驚詫,知道兒子宿具善根,便令兒子出家修道。大師十五歲受戒,學律五夏後,往江蘇江甯龍興寺聽講《 華嚴經 》與《 瑜伽論 》。唐貞元初,遊學洛陽白馬寺,見佛殿內文字屢放光明,仔細尋看,原來是善導大師的《 西方化導文 》。大師又驚又喜,重又祝禱:“若于淨土有緣,當更放光。”禱語講畢,果然光明閃爍。大師睹斯瑞相,乃發誓言:“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爾後,大師往詣長安光明寺善導大師的影堂,恭敬瞻禮,大陳薦獻。倏見善導大師遺像升于空中,對大師說:“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

  大師南下到江陵,路遇一僧對他說:“你欲教化衆生,應當去新定。”說完,倏爾而隱,聞見香光往西而去。大師到新定,人未從化,大師乞食得錢後,誘獎兒童說:“阿彌陀佛是汝本師,能念一聲,給你一錢。”衆兒童爲錢故,爭相而念。幾個月後,念佛兒童劇增,大師又善巧引導,念十句佛號給一錢。如是經過一年的勸化,新定地區大小貴賤念佛者,盈滿道路。江浙念佛興起由大師始。

  大師見機緣成熟,便于烏龍山啓建淨土道場。築壇叁級,聚集大衆午夜行道唱贊。每逢齋日,有叁千余人雲集。大師登高座,令四衆弟子望其面門,即高聲唱阿彌陀佛。每念一聲,口中即出一佛,連誦十聲,則出十佛,若連珠狀。…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