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編
淨宗根本經典
五經一論
第叁編
淨宗根本經典: 五經一論
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
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
隨著佛教的傳入,淨宗經論亦隨之次第迻譯、專談淨土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曆代祖師大德在如此宏富的淨土經論中,慧眼擇取五經一論作爲淨土宗根本經典,茲錄如次:
一、《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铠譯)
二、《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鸠摩羅什譯)
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畺良耶舍譯)
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唐般若奉诏譯)
五、《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唐般剌密谛譯)
六、《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世親菩薩造,元魏菩提 留支譯)
五經一論的揀選厘定,遂令淨宗的修學與弘傳有了明確的依據。大凡淨土緣起、因果、事理等精義,五經一論等攝無遺。
第七章 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
念佛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釋尊一代時教之極談,一乘無上之大教。故其根本經典的選取,關涉佛法隆替至深且巨。祖師大德于此亦謹慎著力,最終完成中國淨宗根本經典選取之一大事因緣。
第一節 根本經典選取的過程
淨宗根本經典的選取,並非一蹴而就,經曆一千余年的料簡,降至晚近印光大師手中才最後定局,足證曆代祖師大德的謹慎重法的態度。
東漢末年,自安世高與支婁迦谶二大師開創譯經事業始,淨土經典次第迻譯。隋唐以前,《 無量壽經 》、《 阿彌陀經 》、《 觀無量壽佛經 》等廣爲流布,讀誦講說者,亦日漸增多。淨土叁經常合刻流傳之,認爲此叁部經典,如鼎叁足相輔相成,讀誦《 阿彌陀經 》可入信門,讀誦《 無量壽經 》可入願門,讀誦《 觀經 》可成就叁昧門。叁經整合而修,淨土資糧可完備。
晚清魏承貫居士,益以《 華嚴·普賢行願品 》,合刊爲《 淨土四經 》,付梓流通。其敘言述雲:“《 普賢菩薩行願品 》,乃《 華嚴 》一經之歸宿,非淨土一門之經也。普賢告善財五十叁參,遍遊佛國,得無量法門,皆證道之實,而末後獨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者,蓋以經中十大願末,皆結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則是並法界微塵數佛、微塵數衆生而念之也。人以爲念盡法界微塵之生佛,卒歸于彌陀,而不知自性彌陀之一心,本周乎法界。雲棲所謂傾華藏海水,入西方一蓮華中,曾不滿蓮之一蕊也。盡法界爲一念,故爲念中之王。修淨土而不讀《 行願品 》,則其教偏而不圓,故以殿四經之末,爲淨土之歸宿。”表明欲入毗盧性海,先歸淨土玄門。淨土一門,一代時教之總持,法界衆生之歸地。魏承貫居士有見于此,亦屬慧眼獨具,難能可貴。
印祖對魏承貫居士《 淨土四經 》的列示,亦加以允肯。印祖曾雲:“此一卷經(《 普賢行願品 》——注),爲《 華嚴 》一經之歸宿。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爲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 華嚴 》。”又雲:“淨土法門得《 華嚴 》一經,遂得如大海之橫吞萬川,如太虛之總攝萬象耳。”故將《 行願品 》列爲淨宗根本經典,抉擇允當。
將《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納入淨土根本經典,乃印祖之首倡。印祖一生弘揚淨宗,對這段經文尤加推敬。或殷勤開示奧義,或書寫經文,或贊頌勢至聖德。自行化他,敬受奉行,開示問法居士雲:“《 大勢至菩薩章 》,乃淨宗最上開示。只此一章,便可與淨土四經參而爲五。”印祖在《 淨土五經重刊序 》贊雲:“而《 椤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 》實爲念佛最妙開示。衆生果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以念,豈有不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近證圓通,遠成佛道乎哉
”這樣,印祖于1934年最後確定淨宗五經爲根本經典的格局,以圓成淨土法門之一大緣起。
《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世親菩薩造,簡稱《 往生論 》,乃古印度諸多論書中專說淨土教的唯一經典。譯成流布我國以來,一直受到曆代祖師大德的推重,與淨宗五經並列而成淨宗之要典。
淨宗根本經典——五經一論的格局,經印祖楷定後,得到中外淨業學人的認同。時當末法,有欲當生了生死出輪回者,悉應熟讀詳研五經一論,自行化他,庶不負曆代祖師精選擇取之婆心。
第二節 五經一論的基本內容與宗趣
五經一論大致圍繞淨土緣起、事理因果而展開,因釋尊說法的時間與聽法弟子的根機不同,故五經內容詳略互異,側重面有所不同。茲分別介紹如次。
一、《 佛說無量壽經 》
《 無量壽經 》現存五種原譯本,雖有詳略開合的差異,然內容大體相同。
1.本經的緣起
本經乃釋尊在王舍城外靈鹫山中宣說。爾時參與法會的有一萬二千大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與會的大比丘悉是教團的中堅人物。又有普賢、文殊、彌勒、賢護等無量無邊菩薩,皆來集會。釋迦佛見到弟子們根機成熟,能夠荷擔出世大法,便放光現瑞,悅豫清淨。尊者阿難見到佛現出從未曾見的希有瑞相,便從座起,長跪合掌,恭敬禀問:“何故威神光光乃爾?願爲宣說。”世尊對阿難的啓問,非常贊歎:“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衆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興闡道教。欲拯濟群萌,惠以真實之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阿難啓問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將淨宗念佛大法問出來了,未來的含靈衆生,皆因念佛法門而得度越生死苦海。本經的序分,通過世尊與當機者阿難的一段對白,構成本經的緣起。
2.本經內容
本經內容詳贍,義理深邃,境界宏闊,自古以來,鹹稱淨宗第一經。茲將本經主要內容略標爲四:
(1)因地發願,圓成淨土
釋尊追溯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與大願圓滿的經過。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五十叁尊古佛應化之後,世自在王如來住世教化衆生。有大國主名世饒王,聞佛說法,歡喜開解,棄國捐王,出家修道,號曰法藏。高才勇哲,行願超卓。取願作佛,並令一切衆生速成無上正等正覺,所攝淨土超勝無數諸佛國。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薩考察二百一十億諸佛刹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狀。思維五劫,稱性發起四十八大願。後經無數劫的積功累德,圓滿大願,成立西方極樂世界,自致成佛,號阿彌陀。阿彌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發心出家,啓結大願積功累德的,故與吾輩娑婆衆生深有法緣。
(2)西方勝境,最勝道場
本經詳陳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諸如寶地平直、河流妙聲、樓觀講堂、德風華雨、妙香天樂、泉池林樹、寶網靈禽、華光出佛,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現,意在爲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個殊勝的道場,在此淨土進德修業,圓斷煩惑,圓證菩提。故而西方淨土的往生者,舉手擡足,聞聲嗅香,視色觸影,無一不在修證破無明顯般若的無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薩,禅定、智慧、神通、威德無不圓滿。西方淨土諸往生者,諸根寂靜,慧照明了,不聞惡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證果。西方極樂世界誠爲法界最勝安隱處,阿彌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衆生的恩德,無量無邊。
(3)叁輩因行果報,總示淨業綱宗
本經詳示西方極樂世界依正種種勝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釋尊便開示往生淨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邊地疑城因果相狀。十方衆生隨順佛語,隨其發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淺深,致令有叁輩往生的不同。諸如往生時的景況有殊,或真佛來接引,或化佛來接引,往生後的功德證入亦有差異。另有一類往生邊地疑城者。十方衆生信願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後悔退轉,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于夢中令其見到。此人感悟,複續持名願求往生,阿彌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邊地疑城。最多不過五百年,亦得見阿彌陀佛。叁輩往生中,因行雖有優劣,然均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爲根本前提。這兩句話,總示淨業修持之綱宗。
(4)娑婆濁惡,令知厭離
與西方淨土嚴淨樂善相對襯,本經痛示娑婆濁世的惡苦,曆敘衆生造叁毒五惡之業,招輾轉五痛五燒之報。五惡是殺盜淫妄酒,于現世造此五惡,遭法律懲治之厄難名爲五痛,于未來世墮叁途之苦報名五燒。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爲衆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戮,疊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啞,愚癡弊惡。至有尫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指陳衆生致苦得樂之原由,欲令衆生深明因果,止惡行善,並從深層次認知娑婆世界劇惡極苦的真相,令知厭離,矢志求生西方淨土。“何不棄衆事,各遇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 佛說無量壽經 》),釋尊殷勤誨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經還記載:參與法會的四衆弟子,在兩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普令見者獲益,聞者生信。釋尊懸記,末法最後時期,佛經將漸次滅盡。釋尊哀愍末法衆生的劇苦,慈悲加持,令此經最後住世一百年,對刀兵劫的劇苦衆生作最後的濟度,彌顯本經之殊勝。
3.本經的宗趣
宗是綱宗要旨,即依據…
《淨土宗教程 第叁編 淨宗根本經典 五經一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