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

  五经一论的译会校释

  

  随着佛教的传入,净宗经论亦随之次第迻译、专谈净土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历代祖师大德在如此宏富的净土经论中,慧眼择取五经一论作为净土宗根本经典,兹录如次:

   一、《 佛说无量寿经 》(曹魏康僧铠译)

   二、《 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鸠摩罗什译)

   三、《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刘宋畺良耶舍译)

  四、《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唐般若奉诏译)

  五、《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般剌密谛译)

   六、《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世亲菩萨造,元魏菩提 留支译)

  五经一论的拣选厘定,遂令净宗的修学与弘传有了明确的依据。大凡净土缘起、因果、事理等精义,五经一论等摄无遗。

  

  

  

  第七章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

  

  

  念佛法门大畅诸佛如来度生出世之本怀,乃释尊一代时教之极谈,一乘无上之大教。故其根本经典的选取,关涉佛法隆替至深且巨。祖师大德于此亦谨慎著力,最终完成中国净宗根本经典选取之一大事因缘。 

  

  

  第一节 根本经典选取的过程

  

  净宗根本经典的选取,并非一蹴而就,经历一千余年的料简,降至晚近印光大师手中才最后定局,足证历代祖师大德的谨慎重法的态度。

  东汉末年,自安世高与支娄迦谶二大师开创译经事业始,净土经典次第迻译。隋唐以前,《 无量寿经 》、《 阿弥陀经 》、《 观无量寿佛经 》等广为流布,读诵讲说者,亦日渐增多。净土三经常合刻流传之,认为此三部经典,如鼎三足相辅相成,读诵《 阿弥陀经 》可入信门,读诵《 无量寿经 》可入愿门,读诵《 观经 》可成就三昧门。三经整合而修,净土资粮可完备。

  晚清魏承贯居士,益以《 华严·普贤行愿品 》,合刊为《 净土四经 》,付梓流通。其叙言述云:“《 普贤菩萨行愿品 》,乃《 华严 》一经之归宿,非净土一门之经也。普贤告善财五十三参,遍游佛国,得无量法门,皆证道之实,而末后独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者,盖以经中十大愿末,皆结曰“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则是并法界微尘数佛、微尘数众生而念之也。人以为念尽法界微尘之生佛,卒归于弥陀,而不知自性弥陀之一心,本周乎法界。云栖所谓倾华藏海水,入西方一莲华中,曾不满莲之一蕊也。尽法界为一念,故为念中之王。修净土而不读《 行愿品 》,则其教偏而不圆,故以殿四经之末,为净土之归宿。”表明欲入毗卢性海,先归净土玄门。净土一门,一代时教之总持,法界众生之归地。魏承贯居士有见于此,亦属慧眼独具,难能可贵。

  印祖对魏承贯居士《 净土四经 》的列示,亦加以允肯。印祖曾云:“此一卷经(《 普贤行愿品 》——注),为《 华严 》一经之归宿。华藏世界海,净土无量无边,而必以求生西方为圆满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原自肇起《 华严 》。”又云:“净土法门得《 华严 》一经,遂得如大海之横吞万川,如太虚之总摄万象耳。”故将《 行愿品 》列为净宗根本经典,抉择允当。

  将《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纳入净土根本经典,乃印祖之首倡。印祖一生弘扬净宗,对这段经文尤加推敬。或殷勤开示奥义,或书写经文,或赞颂势至圣德。自行化他,敬受奉行,开示问法居士云:“《 大势至菩萨章 》,乃净宗最上开示。只此一章,便可与净土四经参而为五。”印祖在《 净土五经重刊序 》赞云:“而《 椤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 》实为念佛最妙开示。众生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以念,岂有不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近证圆通,远成佛道乎哉

  ”这样,印祖于1934年最后确定净宗五经为根本经典的格局,以圆成净土法门之一大缘起。

  《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世亲菩萨造,简称《 往生论 》,乃古印度诸多论书中专说净土教的唯一经典。译成流布我国以来,一直受到历代祖师大德的推重,与净宗五经并列而成净宗之要典。

  净宗根本经典——五经一论的格局,经印祖楷定后,得到中外净业学人的认同。时当末法,有欲当生了生死出轮回者,悉应熟读详研五经一论,自行化他,庶不负历代祖师精选择取之婆心。

  

  

  第二节 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

  

  五经一论大致围绕净土缘起、事理因果而展开,因释尊说法的时间与听法弟子的根机不同,故五经内容详略互异,侧重面有所不同。兹分别介绍如次。

  

  一、《 佛说无量寿经 》

  

   《 无量寿经 》现存五种原译本,虽有详略开合的差异,然内容大体相同。

  

  1.本经的缘起

  本经乃释尊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中宣说。尔时参与法会的有一万二千大比丘,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与会的大比丘悉是教团的中坚人物。又有普贤、文殊、弥勒、贤护等无量无边菩萨,皆来集会。释迦佛见到弟子们根机成熟,能够荷担出世大法,便放光现瑞,悦豫清净。尊者阿难见到佛现出从未曾见的希有瑞相,便从座起,长跪合掌,恭敬禀问:“何故威神光光乃尔?愿为宣说。”世尊对阿难的启问,非常赞叹:“善哉阿难,所问甚快。发深智慧,真妙辩才,愍念众生,问斯慧义。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兴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今所问者,多所饶益,开化一切诸天人民。”阿难启问功德之所以如此之大,正是将净宗念佛大法问出来了,未来的含灵众生,皆因念佛法门而得度越生死苦海。本经的序分,通过世尊与当机者阿难的一段对白,构成本经的缘起。

  

  2.本经内容

  本经内容详赡,义理深邃,境界宏阔,自古以来,咸称净宗第一经。兹将本经主要内容略标为四:

  (1)因地发愿,圆成净土

  释尊追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的经过。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五十三尊古佛应化之后,世自在王如来住世教化众生。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高才勇哲,行愿超卓。取愿作佛,并令一切众生速成无上正等正觉,所摄净土超胜无数诸佛国。在世自在王佛的加持下,法藏菩萨考察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状。思维五劫,称性发起四十八大愿。后经无数劫的积功累德,圆满大愿,成立西方极乐世界,自致成佛,号阿弥陀。阿弥陀佛正是在娑婆世界发心出家,启结大愿积功累德的,故与吾辈娑婆众生深有法缘。

  (2)西方胜境,最胜道场

  本经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事事无碍之相,诸如宝地平直、河流妙声、楼观讲堂、德风华雨、妙香天乐、泉池林树、宝网灵禽、华光出佛,如是无量无边微妙奇丽不可思议之事相,悉因阿弥陀佛殊胜大愿之所成,妙明真心之所现,意在为十方世界往生者提供一个殊胜的道场,在此净土进德修业,圆断烦惑,圆证菩提。故而西方净土的往生者,举手抬足,闻声嗅香,视色触影,无一不在修证破无明显般若的无上佛道,故而彼佛刹中一切菩萨,禅定、智慧、神通、威德无不圆满。西方净土诸往生者,诸根寂静,慧照明了,不闻恶名,受用自然,神通自在,疾速证果。西方极乐世界诚为法界最胜安隐处,阿弥陀佛布施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的恩德,无量无边。

  (3)三辈因行果报,总示净业纲宗

  本经详示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种种胜境,令人油生欣慕求生之心,于是,释尊便开示往生净土的因行以及往生彼土的品位,边地疑城因果相状。十方众生随顺佛语,随其发心的大小、修持的勤惰、功德的浅深,致令有三辈往生的不同。诸如往生时的景况有殊,或真佛来接引,或化佛来接引,往生后的功德证入亦有差异。另有一类往生边地疑城者。十方众生信愿持名一日一夜,中途后悔退转,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化现其身,于梦中令其见到。此人感悟,复续持名愿求往生,阿弥陀佛慈悲加持,令得往生。此人因疑心退悔故,生到边地疑城。最多不过五百年,亦得见阿弥陀佛。三辈往生中,因行虽有优劣,然均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根本前提。这两句话,总示净业修持之纲宗。

  (4)娑婆浊恶,令知厌离

  与西方净土严净乐善相对衬,本经痛示娑婆浊世的恶苦,历叙众生造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五痛五烧之报。五恶是杀盗淫妄酒,于现世造此五恶,遭法律惩治之厄难名为五痛,于未来世堕三途之苦报名五烧。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强者伏弱,转相克贼。残害杀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恶逆无道。后受殃罚,自然趣向,神明记识,犯者不赦。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瘖哑,愚痴弊恶。至有尫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指陈众生致苦得乐之原由,欲令众生深明因果,止恶行善,并从深层次认知娑婆世界剧恶极苦的真相,令知厌离,矢志求生西方净土。“何不弃众事,各遇强健时,努力勤修善,精进愿度世。可得极长生,如何不求道。”(《 佛说无量寿经 》),释尊殷勤诲勉,婆心切切。

  另外,本经还记载:参与法会的四众弟子,在两土世尊的加持下,皆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普令见者获益,闻者生信。释尊悬记,末法最后时期,佛经将渐次灭尽。释尊哀愍末法众生的剧苦,慈悲加持,令此经最后住世一百年,对刀兵劫的剧苦众生作最后的济度,弥显本经之殊胜。

  

  3.本经的宗趣

  宗是纲宗要旨,即依据…

《净土宗教程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