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五欲六尘的路子,而以至诚的出世本怀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2)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鼻舌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
(3)香光庄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以浪子思念慈母的恳切心态忆佛念佛,根机利者,用功精纯,现生得念佛三昧,定中见佛;根机钝者,未遑精修,亦能以信愿持名之力,于临命终时,得见阿弥陀佛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净土,华开见佛,契证自性如来。
念佛法门以佛之果觉作行人修持的因心。阿弥陀佛的法身功德智慧如同香光。念佛人至心称念佛名,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以阿弥陀佛的法身香、智慧光,庄严自己的本觉心佛。如同世间衣服,实无有香气,若蒙栴檀香久久熏染,则不期然染上香气。又如一块普通铁,放置在大磁场中,久久渐成磁铁。念佛人通身沐浴在阿弥陀佛的香光中,以佛的香光庄严自心,转垢为净,锻凡成圣,诚为不可思议之力用。
2.本经宗趣
本经以忆佛念佛为宗,以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趣。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发起我等忆佛念佛之行。吾人在佛光照摄中,至诚恳切,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功精勤,契入念佛三昧,即可现生见佛;如或不能,亦可带业往生彼土,华开见佛。无论是现前还是当来,必定能见到阿弥陀佛。
经文向吾人传达出这样的消息,一专为忆,一专为忘,阿弥陀佛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以证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倚门望子,垂手深渊,救拔我等之恩德,昊天罔及。吾辈浪子,在身心憔悴时,忽闻故乡慈母的书信,当撩衣便行,忆佛念佛,回归故乡。
六、《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 》
本论简称《 往生论 》,或称《 净土论 》,天亲菩萨依据以《 无量寿经 》为主的众多净宗经典义理为宗要,加以归纳摄要说明,属于宗经论。本论由两部分组成:一、总说分,即五言偈颂是;二、解义分,即后面长行文是。
1.本论内容
本论文约义丰,备陈净业修行方法,果德相状,以及西方净土种种庄严功德,理事圆融,净土与瑜伽二大信仰,相互补益。兹概述主要内容如次。
(1)五念行门与五功德门
天亲菩萨首先发愿往生安乐国:“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继而阐述往生西方净土,应修五念门(五因):一者礼拜门(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愿生彼国),二者赞叹门(口业赞叹阿弥陀佛名号光明智相),三者作愿门(心常作愿,毕竟往生彼国),四者观察门(智慧观察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功德),五者回向门(将自己功德回向众生,同生极乐国,成就大悲心)。上述五念门中,前四种属于入门(进入西方净土之门),第五回向门属于出门(由极乐国出,分身他方世界救度众生)。
此五念门渐次修行,能令净业行人成就自利利他的五功德门(五果)。何者为五功德门
一者近门(初到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近于无上正等正觉),二者大会众门(既生净土,即是阿弥陀佛法眷,与诸上善人把手同行),三者宅门(登极乐华丽之堂,安心于法界真如),四者屋门(登堂入室,得清净处,受用种种法乐),五者园林游戏门(不违本愿,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济度众生)。以上五功德门中,前四种成就入门功德(自利),第五门成就出门功德(利他),先入而后出,由自度而度人,法尔如是。
五念门(与之相关的五功德门)是净宗修行的重要方法,深契圣心,吾人宜应顶戴遵奉。
(2)二十九种庄严功德入一法句
本论在阐述第四观察门时,依据《 无量寿经 》等净土经典,详陈所应观察的西方净土依正庄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庄严功德(凡十七种),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庄严功德(凡八种),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凡四种)(详见第五编)。此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成就,即是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大愿的愿心庄严成就。是故观察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境相即是悟解佛心,感知净土不思议功德即是体会阿弥陀佛不思议的果地功德,亦是观照自性功德。
天亲菩萨从缘起性空,广略相入的圆教理念申言:以三类二十九种庄严功德为代表的西方净土无尽庄严功德(广),略说可以入于一法句。一法句即清净一心;清净一心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实相真如。真实智慧是净心之相用(生灭门——无量光),无为法身是净心之理体(真如门——无量寿)。一心二门,生灭门是广,真如门是略,相依相成,不一不异。所谓广者,即方便法身,随缘起用,能生万法;所谓略者,即法性法身,清净本然,一味空寂。此广略相入,即是缘起而性空,性空故缘起。若能悟入一心二门,缘起性空,便证得无为法身,具有真实智慧,也就能成就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进而论之,阿弥陀佛名号即是一心二门,无量寿即无为法身,无量光即真实智慧,故而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即是执持一清净句,万德洪名含摄一切清净功德与庄严。阿弥陀佛名号乃实相身,含摄着法界深广的奥藏密髓,与九法界众生的一念心性同构对应。名号性具阿弥陀佛全体的自证功德。由阿弥陀佛一切为度众生的悲愿故,阿弥陀佛全体果德当下便成为饶益九界众生的威神妙用。是故吾人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时,当下即成就佛身净土,心作心是,直截了当,至极圆顿。吾人应于斯深加体会。
(3)违菩提门与顺菩提门
本论提示修行五念法门的纲要,主要是智慧、慈悲、方便,三者缺一不可。净业行人修行五念门,悲智具足,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同生西方净土,成就巧方便回向,便得远离与悲、智、愿三种大乘菩提心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
何为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何为顺菩提门
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一者无染清净心,以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身求乐,即违菩提。二者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是安隐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三者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则违菩提。欲得毕竟常乐,唯有往生西方净土。若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4)缘佛愿力,速证菩提
净土法门是横超的捷径法门。凡是往生彼安乐土,及彼土菩萨人天披弘誓铠,分身他方世界上求下化之诸大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得以成就。令十方众生速往净土,令净土诸往生者疾成佛道,此乃阿弥陀佛因地大愿之纲宗。诸如十念皆生我国愿,表明十方众生,信愿持名,缘佛愿力,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得往生故,即免三界轮回之事。由不再轮转三界之缘故,所以能得速疾成道。正定必至涅槃愿,诠显生到安养佛国,得弥陀愿力加持,即入大乘正定聚,直趋大乘佛果,中间无有退转、滞抑,以及取证偏真涅槃之陷阱,所以得速。菩萨一生补处愿,表证净土人天中,即下凡带业往生者,一生彼国,缘佛愿力,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即能超尽四十一因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一生必补佛职,非凡非圣,即凡即圣,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以超出常伦诸地行故,所以得速。
由上三愿例证可知:净宗圆超速证的胜妙,全赖阿弥陀佛愿力为增上缘,这与通途自力法门有着本质的不同。通途法门的自力相是:如人畏惧恶道故,受持禁戒;受持禁戒故,能修禅定;以禅定故,能修神通;以神通故,能游四天下。如是等名自力,又称竖出法门。净宗法门的他力相乃是:如劣夫跨驴不上,然搭上转轮圣王的轮宝而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又名横超法门。吾辈众生,由俱生我执我慢故,每常高推自力,轻慢他力。须知生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悉是烦惑厚重、福薄慧浅之人。此时欲于当生了办生死大事,舍净土他力果觉法门,将何以堪
!吾等净业行人,闻阿弥陀佛大愿船可乘,应当生庆幸难遭之想,当仁不让,贾勇争先,归投弥陀愿海,直入极乐故乡。他年净土华开处,记取娑婆念佛时。娑婆世界这一期的业报身,乃是生命升华的跳板。往生净土便是转凡成圣,佛果非遥。吾人切勿封拙怀迷,画地自牢,唐丧往生之大利。
从上述四点证知,天亲菩萨将净宗心要彻底圆彰,和盘托出,深契圣心。昙鸾大师的《 往生论注 》,又进一步将天亲菩萨的净土思想加以敷陈,使净土奥义如中天杲日,普辉东土。
2.本论宗趣
本论以修五念门为宗,以成就自他往生净土为趣。
上面概述了净宗五经一论的基本内容与宗趣,亦只是勾勒出净宗理念与方法的大致轮廓,详细内容将在下面各章次第展开。净业行人应精熟五经一论,以五经一论的理念、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全面渗透到吾人的心行与生活中去,俾令自己成为一…
《净土宗教程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