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属二乘福(戒善);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属大乘福(行善)。此三福具有从浅到深,从低到高的次第。三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三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观门的次第是:(1)日观(落日状如悬鼓,破妄心暗宅,知业障浅深处,修日观送想西方);(2)水观(次第观水、冰、琉璃,显自性湛然);(3)地观(观净土地下与地面庄严);
(4)树观(观七宝林树);(5)宝池观(观七宝池八功德水);(6)宝楼观(观地面与虚空的宝楼宫阁);(7)华座观(观阿弥陀佛的莲华宝座);(8)像观(观西方三圣坐像);(9)真身观(观阿弥陀佛的报身);(10)观音观(观观世音菩萨色相);(11)势至观(观大势至菩萨色相);(12)普观(观自己生于极乐世界莲华中);(13)杂想观(观阿弥陀佛丈六八尺的应化身);(14)上辈观(大乘凡夫上辈三品往生观);(15)中辈观(小乘凡夫中辈三品往生观);(16)下辈观(五逆十恶凡夫下辈三品往生观)。
其中第八像观,约心观佛,开示念佛观佛的最高理则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极显阿弥陀佛与吾辈众生同体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内在关联。妙因妙果,功德难思。
《 观经 》阐述圆顿究竟之理事,圆发三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显阿弥陀佛之悲智神力。经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十六观中,分为定善十三观与散善三观。定善十三观(从日观到杂想观)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而说(又称“随他意”之说)。散善三观(即上辈观、中辈观、下辈观)是释尊为未来世一切罪浊凡夫而开设(又称“随自意”之说)。从修持方法来看,前十二观为上根人开示观想念佛,第十三观为中根人开示观像念佛,后三观为下根业重恶人开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恶众生,临终地狱境相现前之时,善友教他称念佛名,即得往生。临终十念往生,体现出阿弥陀佛救拔众生的彻底悲心与究竟方便。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没众生出离生死苦海的唯一慈航。
3.本经宗趣
本经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经二宗,其他大乘经典大多一经一宗。诸如《 维摩诘经 》以不思议解脱为宗,《 大品般若经 》以定慧为宗。观佛三昧主要指称前十三观,念佛三昧主要指称后三观散善九品往生。一经二宗实则最后归结一宗。诚如善导大师所示:“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本经以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趣。定善十三观为应韦提希夫人所请而说,妙观成就即得往生。净业三福与散善三观乃释尊为末法众生慈悲宣说,最称佛的度世本怀。展示持名念佛,既至简易稳妥,又至圆至顿。并以此付嘱阿难,为未来世凡夫众生而流通。
四、《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
《 普贤行愿品 》是八十卷《 华严经 》的别行经,置于末后,总成八十一卷《 华严经 》。此卷经全名为《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入者证入,解脱境界即佛境界。普贤行为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所入。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偈赞)为略《 华严经 》,《 大方广佛华严经 》为广普贤行愿赞。贤首大师赞誉本卷经“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简能易,唯远唯深”。兹将本经内容与宗趣介绍如次。
1.本经内容
本经主要内容,略标有三:
(1)欲入如来性海,应修十大行愿
《 华严经 》展示毗卢遮那如来无限深广的性德境界。《 入法界品 》三十九卷中,普贤菩萨广赞佛德,末后结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冲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
本卷经中,普贤菩萨首先告诉大众,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种行愿,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胜功效(每愿内涵,容待后面净业助行章详述)。十大行愿为因行,如来境界为果觉,修因证果,同构对应。
(2)读诵本经,利益殊胜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经文书写供养,读诵受持,当获殊胜法益。一者世间利益:速灭五无间业,消除现世身心病苦与无数劫一切恶业,远离魔障,得佛菩萨称赞,诸多人天礼敬供养,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间法益:临命终时,世间一切悉皆舍离,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蒙佛授记,分身十方化导众生,直至究竟成佛。读诵本经的力用如此殊胜,一则是《 华严 》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则缘于普贤菩萨大悲愿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华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 华严 》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
2.本经宗趣
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法界缘起即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
本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疾速成佛为趣。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 华严 》一经归宗结顶之法。普贤菩萨以修持十大愿王的功德,不求生华藏世界,而期生西方极乐世界,义味深远,略标有五:一者阿弥陀佛悲愿深重,偏重接引娑婆众生故;二者欲使众生系心一境,方便接引故;三者极乐世界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而华藏世界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极乐不离华藏故;四者卢舍那佛即是阿弥陀佛故;五者菩萨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海众,直至成佛。故偈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华严 》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最后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
五、《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
《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是《 首楞严经 》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 首楞严经 》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圆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这二大圆通特别地排在最后,未按常规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抽出放在最后;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圆通中,势至的根大(见)圆通抽出放在倒数第二。这二大圆通特别地选出放在最后,表明观音耳根圆通契合娑婆众生的根机(此方真教体,清静在音闻),而势至念佛圆通则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究竟了生脱死之胜异方便,弥契十方众生的根机。所以楞严选佛场上,观音耳根圆通被明选,势至根大圆通被暗选。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实属手眼不凡。
1.本经内容
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
(1)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
《净土宗教程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