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屬二乘福(戒善);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屬大乘福(行善)。此叁福具有從淺到深,從低到高的次第。叁福中或修持一福,或具足修持叁福,回向均可往生。
十六觀門的次第是:(1)日觀(落日狀如懸鼓,破妄心暗宅,知業障淺深處,修日觀送想西方);(2)水觀(次第觀水、冰、琉璃,顯自性湛然);(3)地觀(觀淨土地下與地面莊嚴);
(4)樹觀(觀七寶林樹);(5)寶池觀(觀七寶池八功德水);(6)寶樓觀(觀地面與虛空的寶樓宮閣);(7)華座觀(觀阿彌陀佛的蓮華寶座);(8)像觀(觀西方叁聖坐像);(9)真身觀(觀阿彌陀佛的報身);(10)觀音觀(觀觀世音菩薩色相);(11)勢至觀(觀大勢至菩薩色相);(12)普觀(觀自己生于極樂世界蓮華中);(13)雜想觀(觀阿彌陀佛丈六八尺的應化身);(14)上輩觀(大乘凡夫上輩叁品往生觀);(15)中輩觀(小乘凡夫中輩叁品往生觀);(16)下輩觀(五逆十惡凡夫下輩叁品往生觀)。
其中第八像觀,約心觀佛,開示念佛觀佛的最高理則雲:“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極顯阿彌陀佛與吾輩衆生同體交感之密因,以及真善美慧內在關聯。妙因妙果,功德難思。
《 觀經 》闡述圓頓究竟之理事,圓發叁心,即便往生。何等爲叁?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叁者回向發願心。具叁心者,必生彼國。下品下生章中,十念功成,彰顯阿彌陀佛之悲智神力。經雲:“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以惡業故,應墮惡道……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十六觀中,分爲定善十叁觀與散善叁觀。定善十叁觀(從日觀到雜想觀)是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而說(又稱“隨他意”之說)。散善叁觀(即上輩觀、中輩觀、下輩觀)是釋尊爲未來世一切罪濁凡夫而開設(又稱“隨自意”之說)。從修持方法來看,前十二觀爲上根人開示觀想念佛,第十叁觀爲中根人開示觀像念佛,後叁觀爲下根業重惡人開示持名念佛。五逆十惡衆生,臨終地獄境相現前之時,善友教他稱念佛名,即得往生。臨終十念往生,體現出阿彌陀佛救拔衆生的徹底悲心與究竟方便。阿彌陀佛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乃末法常沒衆生出離生死苦海的唯一慈航。
3.本經宗趣
本經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一經二宗,其他大乘經典大多一經一宗。諸如《 維摩诘經 》以不思議解脫爲宗,《 大品般若經 》以定慧爲宗。觀佛叁昧主要指稱前十叁觀,念佛叁昧主要指稱後叁觀散善九品往生。一經二宗實則最後歸結一宗。誠如善導大師所示:“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本經以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趣。定善十叁觀爲應韋提希夫人所請而說,妙觀成就即得往生。淨業叁福與散善叁觀乃釋尊爲末法衆生慈悲宣說,最稱佛的度世本懷。展示持名念佛,既至簡易穩妥,又至圓至頓。並以此付囑阿難,爲未來世凡夫衆生而流通。
四、《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
《 普賢行願品 》是八十卷《 華嚴經 》的別行經,置于末後,總成八十一卷《 華嚴經 》。此卷經全名爲《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入者證入,解脫境界即佛境界。普賢行爲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爲所入。西域相傳雲:普賢行願贊(偈贊)爲略《 華嚴經 》,《 大方廣佛華嚴經 》爲廣普賢行願贊。賢首大師贊譽本卷經“爲華嚴關鍵,修行樞機,文約義豐,功高益廣,能簡能易,唯遠唯深”。茲將本經內容與宗趣介紹如次。
1.本經內容
本經主要內容,略標有叁:
(1)欲入如來性海,應修十大行願
《 華嚴經 》展示毗盧遮那如來無限深廣的性德境界。《 入法界品 》叁十九卷中,普賢菩薩廣贊佛德,末後結雲:“刹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佛的境界功德沖深浩博,令人神往,佛子如何也能成就佛的功德呢
本卷經中,普賢菩薩首先告訴大衆,若欲成就佛的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以上十種行願,一一均有造至佛境的殊勝功效(每願內涵,容待後面淨業助行章詳述)。十大行願爲因行,如來境界爲果覺,修因證果,同構對應。
(2)讀誦本經,利益殊勝
若人以深信心,于此經文書寫供養,讀誦受持,當獲殊勝法益。一者世間利益:速滅五無間業,消除現世身心病苦與無數劫一切惡業,遠離魔障,得佛菩薩稱贊,諸多人天禮敬供養,速得成就微妙色身;二者出世間法益:臨命終時,世間一切悉皆舍離,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蒙佛授記,分身十方化導衆生,直至究竟成佛。讀誦本經的力用如此殊勝,一則是《 華嚴 》不可思議解脫境界的法力所致,二則緣于普賢菩薩大悲願力的加被。
(3)回向求生西方淨土
普賢十大行願行門廣大,功德無量,得叁世諸佛的稱歎。普賢菩薩爲華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範,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自誓:“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不僅自己願生淨土,並且以十大行願無邊勝福回向法界衆生,“普願沈溺諸衆生,速往無量光佛刹。”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衆導歸極樂世界的舉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淨土一法,乃《 華嚴 》一生成佛之末後一著,實十方叁世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勝異方便。
以上從叁方面略示本經主要內容。十大願王的具體內容將在後文詳作討論,茲僅粗陳概況。
2.本經宗趣
本經以入法界緣起普賢行願爲宗。法界緣起即所入,普賢行願爲能入。
本經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疾速成佛爲趣。普賢菩薩以十大願王,勸進善財及與華藏海衆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而爲《 華嚴 》一經歸宗結頂之法。普賢菩薩以修持十大願王的功德,不求生華藏世界,而期生西方極樂世界,義味深遠,略標有五:一者阿彌陀佛悲願深重,偏重接引娑婆衆生故;二者欲使衆生系心一境,方便接引故;叁者極樂世界去此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而華藏世界中所有佛刹皆微塵數,極樂不離華藏故;四者盧舍那佛即是阿彌陀佛故;五者菩薩大心人雖妙悟本明,頓同諸聖,然猶力用未充,未及如來出現,普利衆生,所以暫依淨土,親近彌陀海衆,直至成佛。故偈雲:“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 華嚴 》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最後歸宗于求生淨土。是知淨土一法,乃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無上大法。
五、《 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是《 首楞嚴經 》中二十五圓通中一章,僅二百四十四個字,卻將淨宗修持心要和盤托出。《 首楞嚴經 》中二十五圓通章中,有兩個圓通法門被特選,一是觀音的耳根圓通,二是勢至的根大圓通。這二大圓通特別地排在最後,未按常規次序排列。如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圓通中,觀音的耳根圓通抽出放在最後;七大(地、水、火、風、空、見、識)圓通中,勢至的根大(見)圓通抽出放在倒數第二。這二大圓通特別地選出放在最後,表明觀音耳根圓通契合娑婆衆生的根機(此方真教體,清靜在音聞),而勢至念佛圓通則是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究竟了生脫死之勝異方便,彌契十方衆生的根機。所以楞嚴選佛場上,觀音耳根圓通被明選,勢至根大圓通被暗選。二者互爲表裏顯密,相得益彰。印祖將本品經文列爲淨宗根本經典,實屬手眼不凡。
1.本經內容
大勢至菩薩是專修念佛叁昧的祖師,堪稱法界淨宗初祖。大勢至菩薩爲十方世界念佛人樹立了一個榜樣,即因地專修念佛法門,成就圓通,果上大悲普濟淨業行人,今于娑婆世界,專攝念佛人,歸于淨土。本經義理甚深,略標有叁:
(1)心佛衆生同體,親友母子相憶
恒河沙劫前,大勢至菩薩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叁昧。首先,經文用兩種比喻表明佛與衆生的連體關系。其一,親友喻:一方專心憶念此親友,一人旁骛忘其親友,比喻佛念衆生而衆生不念佛。佛以大悲願力,常念衆生,遊化娑婆,乃令衆生若逢或見。衆生不念佛,佛雖現在衆生前,亦視而不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自可相見相親,不相舍離,比喻衆生念佛,如同佛念衆生,久憶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見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後,均能常隨佛學,如影之隨形,不違不離。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來見到衆生受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見子受苦,憶念之心,無有疲厭。而六道衆生不念佛,佛念衆生,單憶無用。子若憶母,如母憶時,自可心心相契,比喻衆生若能憶念如來,猶如如來憐念衆生一樣,則感應相交,互攝互融,生生世世不相違遠。
上面二喻所示的義理是修行念佛叁昧的基本理念。從理體上說,母子一源,生佛同體。一…
《淨土宗教程 第叁編 淨宗根本經典 五經一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