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经之体性所立的修行要径。趣是归趣,即纲宗行门结穴归根之所。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深信切愿即无上菩提心,执持名号即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是故本经之宗的核心内涵即是信愿行,常谓净土三资粮。
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十方众生信愿持名,蒙阿弥陀佛愿力摄受,带业往生西方凡圣同居土,一经往生,便无退转,一生成佛。故往生同居土,亦是圆生上三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证位不退,即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觉海。
以上从三方面概括介绍《 无量寿经 》的基本内容与宗趣,后文还有详述,兹不赘。
二、《 佛说阿弥陀经 》
本经是一部最为普及的大乘经典。天下丛林寺院,晚课必念此经。宗门教下四众弟子,无一不归心净土。是知念佛法门实乃济度九界众生之神宝,圆顿上乘之妙法。本经言简意赅,无问自说,什公迻译,古今流通。
1.本经内容
释尊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参与法会的有长老舍利弗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文殊、弥勒等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等。释尊向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说示: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接着略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妙果以启信,诸如栏网行树、池阁莲华、天乐雨华、化禽风树、饭食经行、寿命无量、六通具足等等,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为证明念佛往生的真实不虚,六方世界恒河沙数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人相信释迦牟尼佛所说,如教信愿持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所示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欢喜信受如教奉行者,乃多善根福德因缘。
2.本经宗趣
《 阿弥陀经 》的宗趣,亦有着深广多层面的界说,于中可分为总宗趣与别宗趣两个层面。总宗趣是:以依正清净为宗,以信愿往生为趣。释迦本师无问自说本经,首先详陈西方极乐世界依正清净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全体依正庄严,悉由阿弥陀佛愿心德业成就,亦是吾人本具的性德。
释迦本师以大慈悲宣演极乐净土依正庄严,意在激扬生死凡夫冥顽之心,俾令生起厌离娑婆、欣慕极乐之心。吾辈生死凡夫迷昧本心,无明妄动,舍父逃逸,客走他乡,竛竮六道,甘心忍受,曾无一念省觉出离之心。哀哉众生!犹如井底之蛙,不知道天空之辽阔,大海之浩淼。吾人受业力幻身的拘碍,只能认知目前同分共业所感的根身器界,对地外文明,乃至法界无量佛刹的存在状况,梦都无由梦到。是故吾人对所处的生存苦乐真相,无法洞悉,嬉戏于三界朽宅,不知危在眉睫。诸佛如来等视众生,犹如一子,惊入火宅之门,拯救群萌速离轮回险难至无忧恼处,是知一大事因缘即是大畅诸佛度生出世之本怀。
面对沉迷颠倒的众生,释尊由悲智开出以苦折伏与以乐摄受二种度门,描述西方净土至极真善美慧乐的状况,显现出一种全新而理想的参照坐标。狭劣众生听闻之,眼界心量豁然洞开。啊!竟能有这么一个美妙的世界:大同世界的雍穆,桃花源的清逸,洞天福地的奇境,远不及极乐世界的百千万亿分之一。真是旷劫未闻,惊心动魄。吾人听闻之后,自然会透过西方净土这面棱镜,反观吾人所处的娑婆世界,哦,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恒久混迹泥途,今日方始嫌恶污秽;乍闻极乐世界清净妙严,深心仰慕愿往。释尊度化众生极具善巧方便,不可思议。众生耽恋娑婆,佛则极言娑婆世界的五恶五痛五烧,用以折伏其飞蛾赴火式的妄欲,冲激其深重顽迷,令起厌离秽土之心;众生全然不知净土,佛则极言净土胜妙之乐以摄受其趋乐避苦之心。于是,吾人在佛光庇护中,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思维与价值参照系。以净土之极乐,回观娑婆之剧苦,厌离自然深切,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炎烧,遥观安养之清凉,欣乐法尔诚挚,如归故乡,如奔宝所。厌欣心生,其信愿持名,归投弥陀愿海,如决江河,沛然莫御。释尊方便度生,恩德何极。
由是,本经的宗旨与归趣兼备交资而成就往生净业。以极乐世界依正清净来资启信愿,以信愿持名得遂往生,以资亲证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纲宗与归趣相即互资,亦皆不出自心。
莲祖将本经总宗趣概述为依正清净(宗),信愿往生(趣),并进而具体辗转推寻本经更为深广的宗旨归趣。慧心妙运,于中衍生出五对别宗趣。何者为五:(1)教义一对;(2)事理一对;(3)境行一对;(4)行寂一对;(5)寂用一对。此五对宗趣范畴,内具深切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对领会《 阿弥陀经 》深层次、多方位的意趣启迪甚大。兹分述如下:
(1)教义一对
本经以言教为宗,俾令通达义理为趣。《 阿弥陀经 》崇尚此念佛往生之言教,其目的正是开发晓谕净土宝藏,欲令众生领会由弥陀愿心流现的安泰净境,信之愿之,得生彼国。净业行人随文解义,消归自性,生信启愿,蒙弥陀光明照摄,得获横超生死之大利,不是仅仅流连观赏语言文字而已。
(2)事理一对
以指方立相为宗,藉托事相显示理体为趣。言崇尚此极乐依正清净庄严信愿持名往生净土等事相,其意云何
正是为了通过事相诠显事中所具之至理,不仅仅是描摹事相,滞留行迹而已。
(3)境行一对
以名号真境为宗,令起执持之观行为趣。名号真境即是所观之理,名号即是法界,即是当人自心。自心一念,即空即假即中。能观之智即是当人称念之心,灵灵不昧。言崇尚此名号真境,其意云何
令知离我心性别无名号净土,离此名号净土别无心性。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名号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归趣,不徒为仅仅晓达此理而已。
(4)行寂一对
以行持为宗,令契证空寂体性为趣。言崇尚此专称佛名的行持,其意云何
良由心体虽本自空寂,然多劫无明染习厚重,随逐五欲六尘,起惑造业,轮转不休。若不精修念佛一行,以弥陀名号之摩尼宝珠,澄浊还清,转迷为觉,纵令勉强抑制妄心,终非定慧等持。今执持名号,以幻修幻,以楔出楔,至于一心,则回归空寂之性体,不仅仅是滞留在有为造作层次,虚妄分别执著而已。
(5)寂用一对
以空寂为宗,令发妙用为趣。言崇尚此空寂,其意云何
良由众生无始劫来,妄想执著,缠缚不休,如油入面,解脱无期。今仰仗万德洪名,显发自性,洗濯尘垢,显明清白。信愿持名,感通弥陀愿力加持,往生极乐世界,得无生法忍已,以大慈悲,观察十方一切苦恼众生,因顺机缘,示现种种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种种善巧方便,导引众生信愿求生净土,离生死苦,得究竟乐。大作梦中佛事,度脱幻化众生,妙用恒沙,不徒为耽著空寂之体,不起利生之二乘有余涅槃而已。
本经总宗趣与五对别宗趣,极论本经内具的邃理宏功,俾令众生发起真信切愿,成办往生大事。有人怀疑《 阿弥陀经 》文义粗浅,教义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愚者多执事而迷理,事理一对宗趣足以破之;狂者多执理而废事,境行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有为住相,行寂一对宗趣足以破之;有人怀疑念佛往生缺大悲心是小乘自了汉,寂用一对宗趣足以破之。一总五别的宗趣界说,亦只是应病发药。若总说《 阿弥陀经 》深广宗趣,穷劫难尽。此一总五别的宗趣同样可视为《 无量寿经 》的宗趣,二经同部故。
三、《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
本经境相胜妙,义理渊深,理事圆融。《 观经 》为利根与钝机二类众生,平分胜劣两门。利根者修前十二观,咸三辈往生。钝机者唯修十三观(杂想观)亦分三辈九品。指杂垢心即是阿弥陀佛不思议身土。又特开散善三福九品,指归称念佛名,忏悔往生,用作普度一切众生之慈航。兹简介如次。
1.本经的缘起
本经的缘起颇有戏剧性。王舍城阿阇世太子,听从恶友提婆达多的离间唆使,囚禁父亲频婆娑罗王,断绝饮食。国太夫人韦提希深恐夫王饿死,乃用小麦粉和酥蜜,涂满身上,于宝冠璎珞中盛满蒲萄浆,秘密带给夫王食用。阿阇世太子知情后,心生恶怒,执剑欲杀其母。时有月光、耆婆二大臣犯颜直谏:“慎莫害母!”阿阇世太子惊恐之余,未敢杀母,但将母亲幽禁在深宫。
韦提希夫人悲恸欲绝,从幽禁处遥拜释尊,哀请释尊遣目连与阿难前来救助。释尊在灵鹫山即时了知韦提希心之所念,便亲自带着大目犍连与阿难从空而来,现身在韦提希前。韦提希号泣禀佛:厌恶这个秽浊的世界,愿往生到没有忧恼的佛国。尔时,释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光明又旋住佛顶,化为金色的光台(犹如屏幕)。十方无量诸佛国土皆在光台中显现。韦提希在佛力加持下,一一明见,从无量的佛刹中,选取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归境,并恳请释尊开示往生彼土的方法,由是释尊便敷演出这部经典。王宫说法终了,释尊便返回灵鹫山,尊者阿难又将此王宫佛所说法向灵鹫山的诸比丘、菩萨众复讲一遍。如是本经便有王宫会与耆阇会前后两次的说法,可称一经二会。
2.本经内容
本经的主要内容是定散二善、净业三福与十六妙观。
净业三福是净业修持的基础,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修持净业的正因。三福的内容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属人天福(世善);二者受持三…
《净土宗教程 第三编 净宗根本经典 五经一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