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叁編 淨宗根本經典 五經一論▪P5

  ..續本文上一頁名真正的淨宗行人。

  

  

  第八章 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

  

  

  弘法之士欲深造淨宗根本經典的底蘊,首應知曉五經一論的翻譯、會校、注釋等背景知識,俾令淨宗經典的研究,有一明晰的線路可尋。茲擬五經一論的譯會校釋,分述如次。

  

  

  第一節 五經一論的譯釋

  

   一、《 佛說無量壽經 》的譯釋

  

  1、《 無量壽經 》的譯本

  淨宗根本經典中,《 無量壽經 》東來最早,譯本最多,自漢至宋,凡有十二譯,現僅存五種譯本。茲列如次:

  

  《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後漢支婁迦谶譯;

  《 佛說阿彌陀叁耶叁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吳支謙譯;

  《 佛說無量壽經 》,曹魏康僧铠譯;

  《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唐菩提流志譯;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趙宋法賢譯。

  

  另有七種譯本已佚。據《 開元釋教錄 》記載:《 無量壽經 》已佚譯本的翻譯者分別是:後漢安世高、曹魏帛延、西晉竺法護、東晉竺法力、東晉覺賢、劉宋寶雲、劉宋昙摩蜜多。

  可見,《 無量壽經 》傳譯之多,勝于諸經。由于原本梵文經典沒有留存下來,故現存五種漢譯本的差異之處,無從詳考。《 無量壽經 》蒙釋尊多次宣說,梵本有多種,誦習者多,廣爲流布過程中,梵文寫本易爲脫落,故令現存五種譯本的文義互有差異。

  五種漢譯本中,漢吳二譯文辭冗繁,然內容較爲完備。魏譯文辭詳贍,義理圓足,注經家與講經者多依此本,世所流通。唐譯簡練精確,蕅益大師判言:“于五譯中,唐本最佳。”然缺娑婆濁世情狀的敘述。宋譯本文句簡括,而本有的真義不甚彰顯。總之,五種原譯本義理互有優劣彰晦,此種狀況便提供了會校的空間。

  

  2、《 無量壽經 》的注釋

  《 無量壽經 》注疏,曆史上多有散佚,現僅存二種(取魏本而注解):

  (1)《 無量壽經義疏 》二卷,隋淨影沙門慧遠撰,世稱淨影疏,是《 無量壽經 》最早的注疏。該疏對本經的叁分科爲後來的注經家所沿用。

  (2)《 無量壽經義疏 》,唐嘉祥寺吉藏撰,世稱嘉祥疏。此疏從叁論宗的視角诠釋淨宗。

  另有新羅國(今朝鮮半島)二家的注疏在我國流通:

  (1)《 無量壽經宗要 》一卷,新羅國黃龍寺沙門元曉撰,世稱海東疏。此疏將《 無量壽經 》的要點稱性發揮,主張以菩提心爲正因,诠釋十念的顯了隱密之意。

  (2)《 無量壽經連義述文贊 》叁卷,新羅國沙門憬興撰,世稱憬興疏。此疏引用諸師的義解,闡釋經中文意。

  淨影、吉藏、元曉、憬興的撰述,並稱爲《 無量壽經 》四大注疏。

  另外有彭紹升、王耕心、丁福保、李炳南、黃念祖諸居士分別對四種會集本作過注疏,這些注疏,可用作深入探究《 無量壽經 》之參考。

  

   二、《 佛說阿彌陀經 》的譯釋

  

  1、《 阿彌陀經 》的譯本

  本經在我國有叁種譯本:

  

  《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鸠摩羅什譯;

  《 佛說小無量壽經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已佚);

  《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唐玄奘譯。

  

  《 阿彌陀經 》的經名全稱爲:“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鸠摩羅什以阿彌陀名號爲本經之題,意在以阿彌陀的果德,含攝佛土不可思議功德(與原經題上半句相應),又阿彌陀佛爲主,諸佛爲伴,諸佛之所以護念者,爲阿彌陀佛護念故(與原經題下半句相契)。所以,羅什所譯之經題,舉阿彌陀佛果號,赅羅原經題一切含義,一目了然,直指稱名之密旨,可謂精要善巧。玄奘重譯此經,將原經題簡化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文約而意備。稱贊淨土佛者,即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佛攝受者,即是一切諸佛之所護念。佛字在上下句連用,在上句作賓語,在下句作主語,妙契原題,可謂匠心獨運。玄奘大師重譯《 阿彌陀經 》,用意深遠,對淨宗征信,厥功甚偉。

  《 阿彌陀經 》二種譯本,秦譯精要流暢,流通最廣;唐譯則准確詳備,力保原面。參讀二譯,相得益彰。

  

  2、《 阿彌陀經 》的注釋

  我國淨宗經典的注疏,多集中于《 阿彌陀經 》,茲略標幾種有代表性的注疏如下:

  

  《 阿彌陀經義記 》,隋智者說,灌頂記;

  《 阿彌陀經通贊疏 》,唐窺基撰;

  《 阿彌陀經義疏聞持記 》,宋元照說,戒度記;

  《 阿彌陀經略解圓中鈔 》,明大佑述,幽溪鈔;

  《 阿彌陀經疏鈔 》,明蓮池述;

  《 阿彌陀經要解 》,明蕅益撰。

  

  我國諸多《 阿彌陀經 》注疏中,有叁大部最爲精當,即《 彌陀疏鈔 》(蓮池)、《 彌陀圓中鈔 》(幽溪)、《 彌陀要解 》(蕅益)。印光大師贊曰:“《 彌陀 》一經,得此叁疏,法無不備,機無不收。”淨業學人應仰遵祖語,力研叁大注疏,用作自行化他之資糧。

  

  叁、《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的譯釋

  

  1、《 觀經 》的譯本

  據《 開元釋教錄 》所列,《 觀經 》有二種譯本: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畺良耶舍譯;

  《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劉宋昙摩密多譯(已佚)。

  

  2、《 觀經 》的注釋

  《 觀經 》曆來受到注經家的重視,注釋甚多,茲略標幾種重要注疏本如下: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隋慧遠撰;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唐吉藏撰;

  《 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 》,隋智者說,宋知禮述;

  《 觀無量壽佛經四帖疏 》,唐善導集記;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宋元照述;

  《 觀無量壽佛經直指疏 》,清續法集。

  

  其中,《 觀經妙宗鈔 》與《 觀經四帖疏 》,義理深邃,宜應詳研。

  

  四、《 普賢行願品 》的譯釋

  

  1、《 普賢行願品 》的譯本

  《 華嚴經 》在我國有叁種譯本,東晉北天竺叁藏佛馱跋陀羅譯成六十卷,稱晉譯。唐證聖元年,于阗叁藏實叉難陀再譯舊文,兼補諸阙,計八十卷,稱唐譯。唐貞元十二年,罽賓叁藏般若譯《 普賢行願品 》四十卷,稱貞元譯(亦稱《 六十華嚴 》、《 八十華嚴 》、《 四十華嚴 》)。

  唐德宗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南天竺烏荼國王吉祥自在,手自書寫《 華嚴經 》一品,名爲《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進呈我國。德宗诏罽賓叁藏沙門般若于京華大崇福寺譯成四十卷。

  《 入法界 》一品,晉譯《 華嚴經 》十六卷、唐譯《 華嚴經 》亦僅二十一卷。貞元譯第四十卷,爲晉唐二譯所無,于是古德便將《 普賢行願品 》一卷殿列唐譯八十卷之後,形成《 華嚴經 》八十一卷的定本。《 華嚴 》一經,初會普賢所說,終末亦普賢所說,文勢連續,首尾相顧,相得益彰。

  

  2、《 普賢行願品 》的注釋

  唐譯八十卷,清涼國師已撰《 華嚴疏鈔 》,後《 普賢行願品 》譯出後,又撰疏十卷釋之,圭峰爲之鈔:

  

  《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唐澄觀疏,宗密鈔。

  

  這本《 疏鈔 》是《 普賢行願品 》的權威之作。曆代法師大德的注解,亦可作參考,茲不詳列。

  

  五、《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的譯釋

  

  1、《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的譯本

  《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唐中天竺沙門般剌密谛譯。《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是本經第五卷中二十五圓通章的一章。

  據載:《 首楞嚴經 》藏于龍宮,因龍樹菩薩至龍宮說法,見龍宮藏經中有此一經,披閱之下,歎爲希有,特默誦而出,以利閻浮衆生。錄呈國家,被視爲希有之法寶,藏諸國庫,禁傳諸國。此經沒有傳來中土,而盛名先至。因有梵僧見智者大師所立叁觀,謂與彼國《 首楞嚴經 》意旨相符,由是智者大師西向拜求(天臺山之拜經臺仍在)18年,終未得見。般剌密谛志益此方,初次匿經東來,被守邊官吏查獲,不許出國。而弘法之願愈堅,精進愈力,乃用極細白毛書寫此經,剖膊潛藏,迨瘡口平複,再請出國。關吏搜查不著,乃得航海而來,剖膊出經,譯成此經後速回本國,以解邊吏之難,願以自身承當其罪。般剌密谛冒禁傳經,重法輕身的悲智,令人敬仰。本經在佛門素稱開悟的《 楞嚴 》,又謂斬魔利劍。釋尊懸記,末法時期,本經先滅。吾人應寶重此經,如法修行。

  

  2、《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的注釋

  《 首楞嚴經 》的注疏,代不乏人,然專就此卷經作注釋的,僅見一種:

  

  《 楞嚴經勢至念佛圓通章疏鈔 》,清續法集。

  

  另外,憨山大師的《 首楞嚴懸鏡 》、蕅益大師的《 首楞嚴經文句 》、圓瑛法師的《 首楞嚴經講義 》中《 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釋 》,均可用作參考。

  

  六、《 往生論 》的譯釋

  

  1、《 往生論 》的譯本

  天親菩薩的《 往生論 》,全名爲《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 》,元魏菩提留支譯,只此一種譯本。天親菩薩早年出家,先聞小乘,輕毀大乘經典。後聞其兄無著菩薩誦《 十地經 》,聞已感悟,追悔前愆,欲自斷舌贖罪。無著菩薩止曰:“昔以舌毀大乘,今以舌贊大乘,補過自新爲善。斷舌絕言,其利安在?”天親菩薩于是精研覃思,製大乘論凡百余部,並行于世,《 往生論 》即其中之一。

  

  2、《 往生論 》的注釋

  

  《 往生論注 》,元魏昙鸾注解。

  

  《 往生論注 》上承古印龍樹天親淨宗之遺響,下開道綽、善導淨土思想之先河,實乃繼往開來之經典力作。其理念之高蹈,思路之缜密,宗教情懷之深厚,千載之下,猶能動人心懷,催生善根。這部《 論注 》不僅含攝彰顯淨宗之奧藏秘髓,亦诠釋著釋尊一代時教的綱宗法要。印光大師贊雲:“昙鸾法師之注,文暢達而義深邃,洵足開人正智,起人正信,乃淨宗學人之大導師!”本書中國久已失傳,清末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近代得以流通。

  綜上所述,淨宗五經一論譯釋的背景知識,爲吾人研讀經典提供了線索。欲完整系統地把握淨宗要義,宜對五經一論原典與注疏詳加研討。

  

  

  第二節 關于《 無量壽經 》會集本

  

  古今有些淨宗大德,有見于五種漢譯本文義的差異,欲冀一盡善又盡美的《 無量壽經 》文本,故殚思竭慮予以會校,自宋迄今,《 無量壽經 》會校本凡有四種:

  

  《 佛說大阿彌陀經 》,宋王日休校輯;

  《 佛說無量壽經 》,清彭際清節略;

  《 無量壽經 》,清魏承貫會集;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民國夏蓮居會集。

  

  上面四種會校本均爲在家淨宗大德所集,弘護淨宗,用心良苦。然會校《 無量壽經 》,乃淨宗之大事,吾人不得不予以慎思明辨。

  考諸淨宗祖師對待會集本悉持謹慎客觀的態度。蓮池大師對王日休的會集本,一則贊譽“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同時又嚴正地指出王日休自撰文句的輕率。雲:會校之本,唯斟酌中文章句,宜應忠實原譯文句,若據梵本重譯,始可用自撰的文句以表經義。而作爲校輯,只應擇取原譯之文,否則,有違校輯原則,並啓後人率意刪改經文之弊端,並指出其會本取舍失當,高下失次。加之缺漏唐譯本,致使會集本的義理不夠完整。蕅益大師推重唐譯本《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並擬對此經作疏,惜未及成書。印祖亦認可唐譯本,文理俱好,而末後勸世之文(五惡五痛五燒)未錄,是故皆以康僧铠之《 無量壽經 》爲准。在夏會本會集流通時,印祖尚住世,雖未直接評點夏會本(祖師厚道故),然由對王、彭、魏叁種會本的評價中,亦可推知印祖對會集本的基本態度。

  印祖對王日休、魏承貫的會校本有過多次批評。有一書信在指出王氏會本幾點缺失後,寫道:“違經失理,竟成任意改經,其過大矣……王氏尚有此失,後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 無量壽經 》,何無事生事……書此一以見會集之難,一以杜後人之妄。魏默深,更不必言矣。膽大心粗,不足爲訓。”印祖從弘護佛法純正性著眼,對《 無量壽經 》的會校,基本上持不贊成的態度,深恐後人開啓擅改經文之弊而斷絕佛法慧命。由此,印祖楷定的淨土五經,以康僧铠的《 無量壽經 》譯本列入,印行流通,亦具護法之深意。印祖敏銳地指出:“翻譯經論,皆非聊爾從事,故譯場之中,有主譯者、譯語者、證義者、潤文者,豈敢隨自心裁,傳布佛經?王龍舒《 大彌陀經 》,自宋至明末,人多受持,由雲棲(蓮池大師)以猶有不恰當處,故此後漸就湮沒。魏承貫之學識不及龍舒,其自任過于龍舒。因人之迹以施功,故易爲力,豈承貫超越龍舒之上耶?蓮池尚不流通王本,吾侪何敢流通魏本,以啓人妄改佛經之端,及辟佛之流,謂佛經皆後人編造,初非真實從佛國譯來者?”由上可知,蓮池、蕅益、印光叁位祖師對會集本基本上持不贊成的態度,而傾向于流通原譯本。對此,吾輩淨業行人應有清醒的認識。

  《 無量壽經 》會集本之所以難以盡善盡美,或是根源于一種內在的難以逾越的困境,即結構與功能的對應。每部經文都有一種特定的文句篇章結構(文境),其中蘊含著相應的功能(義理)。如果將原來經文結構打散,將幾種不同經典文句作新的排列組合,那麼,結構改變,功能隨之改變。原有文字在特定語境中的意思,置放在新的語境中,便出現新的诠釋。由此,會集《 無量壽經 》者,雖然智慧道德俱優,然終因克服不了這種結構性的障難,而難以圓成善本。加上《 無量壽經 》全體是佛的境界,縱然會集者悟證高遠,亦有諸多不及之處。有鑒于此,淨宗諸祖師倡導流通原譯本,用意深遠。吾輩淨業行人,當仰遵祖師教敕,以讀誦原譯本爲主,四種會集本可作研討之輔助。

  

《淨土宗教程 第叁編 淨宗根本經典 五經一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