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緣起之因果關系
學習十二緣起之前,應紮實修學苦谛和集谛。若沒有苦谛集谛的基礎直接思惟十二緣起,我們心中不會有感受,對于生起厭離輪回的出離心,也沒有什麼幫助。若能先思惟苦谛、集谛,再思惟十二緣起,這個思惟對出離心的生起,幫助很大。
再者,苦谛集谛與十二緣起,有粗、細之別,粗的部分還沒開始,就直接進入細的話,內心會有距離,不是那麼恰當。
十二緣起與四聖谛之關系
十二緣起,分爲雜染的十二緣起及清淨的十二緣起。雜染的十二緣起,又分爲順生十二緣起及還轉十二緣起。
緣起本身,是一種“依賴關系”。十二緣起,有四種相互依賴的關系與情形,見上圖。因此,十二緣起,不可只看雜染的部分,清淨的,也要看才行。雜染的部分,也不能只看順生的部分,還轉的也要理解。
十二緣起,緣起意指“關系”。因此,無明與行,有什麼樣的關系?行跟識,有什麼關系?…………一個一個的關系,此與彼的關系,共有十二種關系。這些緣起的關系,才是真正的十二緣起的意義。
思惟十二緣起,能增長智能。
佛經中說,菩薩們爲了增長智能、鍛煉智能,會依靠思惟修習十二緣起。六地菩薩,在智慧度上是特別殊勝的修行。爲何殊勝?六地菩薩于十二緣起的思惟,已臻極高境界,《入中論》第六品,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也提到,修奢摩他時,“所緣”有四,即周遍所緣、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淨行所緣,指的是過去若貪心比較重,要修不淨觀;若嗔心比較重,應修慈心;若過去無明、癡比較重,就應思惟緣起。因此,修十二緣起,能幫助去除癡的障礙或煩惱。正面來說,十二緣起能增長智能。
欲脫離輪回、欲修大乘法,都須十二緣起。
《廣論》雲:“…………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每一位衆生心中都有如來藏,一定都有將來能解脫的“習氣”。什麼是讓這種習氣“能醒覺”的最殊勝方法?即思惟十二緣起!再沒有比它更殊勝的方便了,我們應生希求。事實上,不僅能成熟習氣而已,真正實修解脫時,十二緣起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要生起出離心,亦靠十二緣起的思惟。思惟十二緣起,內心能生起非常強烈而清淨的出離心。有了強烈而清淨的出離心,我們的一切善根,也才能成爲解脫之因,如此一來,脫離輪回,才是有希望的。否則,我們的善根,只能讓我們繼續輪回。
出離心、希求解脫之心,此意樂的強度,要很強很強,不能淡淡的、輕輕的。如《廣論》雲:“若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面…………。”出離心的意樂,一定要強烈生起。要能生起強大的意樂,得靠增長十二緣起的思惟。
總之,沒有出離心,心中的如來藏,或能解脫的習氣,無法醒覺成熟,而且,我們所有的善根,都只是輪回的因,無法成爲解脫的因。不僅如此,修大悲心及菩提心時,如果沒有出離心,大悲心和菩提心將只是一種世間的善行,輕輕淡淡而虛假,沒有能力去思惟衆生真正究竟的利益是什麼,力量薄弱的很。因此,修大乘法,增長出離心,十分重要。
生命中,名色、處、觸、受,都是以前“行”的果報,即業的果報,也可說它們都是無明、行、識之果報。所以,無明、行、識,我們稱之爲“能引”,而名色、處、觸、受,即稱爲“所引”。
所引:名色、處、觸、受
感受之前,必須有境;要遇到境,必須有六根;六根的基礎,即五蘊,沒有五蘊的基礎,六根不可能存在;六根的所依,即“名色”。
基礎的五蘊,是名色;具有五蘊基礎的補特伽羅,他有六根,此即六處;接著,六根接觸各種各的境,此即六觸;有了六觸,就有六種受。受分叁,共十八種受。這些都是我們每天看得到、感受得到的東西。整個生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這些。
若問:“這些,如何開始的?”打從我們的心識進入母胎開始漸漸形成了我們的身體。表面看起來,一開頭,的確有先後次第,先有名色再處再觸再受,但後來,就不再有這些區分了,因爲直到死亡之前,這些都會一直存在。因此,實際上,沒有次第。
所引,即“能引”之果報。例如,今天大家相遇。遇到了,就是觸;遇到之後,也許覺得怪怪的、不舒服,或很歡喜,這就是受;遇到的這個五蘊,就是名色,而所用的六根,即是處。這些名色處觸受,是誰安排的?以前的“行”安排的。
能引:無明、行、識
何謂能引?無明、行、識叁者,是能引。其中,最主要的是“行”。無明及識,則扮演協助角色。無明,是行的因,協助“行”開展形成。行生起之後,它的效果或能力,不會消失,百年千萬年好好地保護在識上。吸收、保存“行”的力量,乃識爲行所提供的服務。簡言之,無明幫助行生起,而識則幫助保存行的能力。無明與識是協助的角色,而真正的主角是“行”。
所生:生、老、死
名色處觸受是一種果報,而名色處觸受有各別的元素、材質,即五蘊、六根、六觸、六受。另一種果報,則是“生老死”。
生老死,不是材料、不是元素,它們是“過程”!什麼過程呢?從名色開始,不斷變化,由生到壞到結束,這種過程,即稱之爲生老死。此過程本身,也屬果報,只不過,它不像名色等可以一一指得出來,生老死,指不出來它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它只是一種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這就像,身體本身,與身體的生老病死的過程,不一樣。
總之,何謂“所引”?即名色處觸受四個。它們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即“所生”。爲什麼有這些過程?這是一個問題。爲什麼會有身體?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二個問題,代表不同的意義。一個講的是過程,一個講的是這個東西本身。二者不同。
能生:愛、取、有
生老死這個過程,誰給它的?愛取有給的。“愛取有”生出來的果,就是“生老死”。此處要區分喔。愛取有,生什麼?生這個身體嗎?不是,身體的“生老病死”,才是愛取有生的。
例如,我丟一樣東西,用的是“手的力量”去丟。丟出去的過程中,這個東西會停留在空中,一段時間後,它就會掉下來,是吧?手的力量有多強,東西就會被丟到多遠去。一旦丟出去的力量結束了,東西就會掉下來。
同樣的道理,愛取有,是“能引”給的,而愛取有所帶來的東西(能引業),就丟到我們身上。我們的身體五蘊這些,“能引”早決定了。
愛取有,將能引業“運送”到我們身上。它們會在身上存在多久?也許六十年,也許八十、九十年……,終有一天會消失。誰的力量決定時間的長短?是愛取有的力量。愛取有運來之後,力量決定時間長短,但力量一定會有結束的一天,此過程即“所生”。愛取有只有“運送”的作用,即能生,而能生,是指“運來給我們”的意思。而所運的東西本身,是能引的東西。
簡言之,無明行識之“能引”業,藉由“能生”愛取有運送過來,而産生名色處觸受“所引”這個果報,此果報從開始到結束的一個過程,即“所生”生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