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P8

  ..續本文上一頁攝法身願,二攝淨土願,叁攝衆生願,並概標願目。其釋文爲當時學者所見重,亦對後代學人啓迪良深。其《 大乘義章 》中,設淨土義一章,精細論述淨土之種類,對彌陀淨土的相狀性質,多有注釋,有較大的理論價值。

  天臺祖師智者大師,世稱釋迦後身,聖智深廣。其學識以《 法華經 》爲參照系,立五時八教之教相,判十界凡聖之四土。又深信阿彌陀佛淨土,常行般舟叁昧,臨終念佛往生。撰《 淨土十疑論 》,總攝淨宗主要疑問,開顯念佛宗綱心要,斷疑生信,厥功最巨。此論被蕅益大師列入《 淨土十要 》。智者大師還有《 觀無量壽佛經疏 》、《 阿彌陀經義疏 》等淨土著作流通于世。

  吉藏大師爲叁論宗祖師,對淨土法門亦有甚深的關注。撰《 無量壽經 》及《 觀經 》義疏,殷勤勸示往生,頻舉十念往生之要,闡釋淨土類別與性質。在念佛信仰與修持上,造二十五尊像,朝夕竭誠禮忏,臨命終時,令侍者燒香稱佛號。可見吉藏大師對真空(叁論宗)妙有(淨土)作一體觀,爲念佛踐行提供了深刻的理論背景。

  唐代念佛法門普遍隆盛,其經典教義亦盛爲學人所鑽研。道綽、善導、慧日、承遠、法照、懷感、迦才、窺基諸師次第宣法。諸家亦競作著述,闡明淨土教旨。淨宗研究在唐代蔚成一大高峰。茲引道綽、慧日與窺基之說,以窺一斑。

  道綽大師的《 安樂集 》,承繼昙鸾大師的教旨,強調依阿彌陀佛本願力,可得往生淨土。立聖道門與淨土門的教判,力倡在末法時代,衆生出離生死的要路,非依淨土一門而莫屬。《 安樂集 》意趣有叁:第一爲摧破異見邪執,第二爲破諸師的謬解,第叁是爲開示末世衆生的要路。本書義理引證繁富,是淨宗的一部重要論著。

  唐代慧日法師效法義淨叁藏遊竺乾之風範,泛舟渡海,到達天竺,禮谒聖迹,尋求梵本,凡曆十叁年,因觀音菩薩現前加持,獲信念佛往生法門,笃志不移,專弘淨土法門,撰《 往生淨土集 》叁卷。初卷破斥異見;第二卷廣引聖教,成立淨土念佛正宗;第叁卷會釋諸教古今疑滯,校量諸行出離遲疾(本書僅存上卷殘簡,余佚)。慈愍叁藏廣引經論,視淨土法門爲出離生死苦海之捷徑,斥責禅家空腹高心,求升反墮。其以平等的態度對待各宗各派,主張教禅一致、禅淨合行、戒淨雙修。這一攝各宗以融合淨土的主張,是慈愍叁藏的獨創,對中國淨宗思想的發展影響甚巨,並波及到日本與朝鮮。其後法照大師(禅淨合行)、永明大師(萬善同歸淨土)、元照律師(戒淨雙修)、蓮池大師(禅淨同歸)、蕅益大師(禅教律一源,指歸淨土)等的思想與踐履,均與慈愍叁藏開其先聲有內在關聯。

  法相宗弘傳瑜伽唯識之學,期望往生彌勒兜率淨土,同時亦翊贊阿彌陀信仰。玄奘大師譯出《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 》,其傳承弟子窺基大師撰《 阿彌陀經通贊疏 》。窺基大師由玄奘大師剃度出家,學貫大小乘經典,造疏計可百卷。釋解佛經,曾有筆鋒得舍利二七之瑞相。其诠示釋尊宣說念佛法門之原由有叁:一爲破無常輪,有情無情皆是無常,令衆生覺悟無常故。二爲破不淨輪,有情無情皆是不淨,令衆生皈淨土,舍胎胞血肉之身,破有情衆生的不淨;所居淨土,無諸穢惡,破器世間的不淨。叁爲破苦輪,諸衆生爲苦逼迫,故令歸淨土,永受諸樂。爲破上述叁種輪故,釋尊乃說《 阿彌陀經 》,接引懈怠散亂衆生,圓成佛道。窺基大師作爲法相宗祖師,如此勸贊淨土法門,耐人尋味。

  宋代叁百余年間,在淨土信仰深深紮根于民衆的同時,淨宗理論研究亦保持著相當的力度。永明延壽大師以禅淨二宗祖師之身份,撰《 萬善同歸集 》、《 神棲安養賦 》、《 宗鏡錄 》,會宗各家,推崇淨土。其《 禅淨四料簡 》“乃大藏之綱宗,修持之龜鑒”(印光大師語),其影響滲透力至今不替。

  慈雲遵式法師專立往生正信,以禮忏念佛爲事。撰《 往生淨土忏願儀 》爲淨業行人不可或缺的功課,複爲在家人述《 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內涵包括:一、決疑門,不要疑師、疑法、疑自。二、行願門,開示日常實踐芳規,包括禮忏、晨朝十念法、系緣憶念佛號、備修叁福等(此文被蕅益大師收入《 淨土十要 》)。幽溪大師暮年,奉《 普賢行願品 》爲日課,臨終趺坐,以手指于空中,書“妙法蓮華經”五字而往生。念佛法門之神妙,于斯可驗。

  天臺四明尊者(法智大師) 以天臺祖師身份笃修淨土,建念佛施戒會,結萬人以爲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每歲仲春,同集一處,同修供養,同聽法音,會彼萬心,以爲一念,俾成淨業,誓取往生。撰《 觀經妙宗鈔 》,倡導約心觀佛之新說,托彼依正,顯我自心;由觀西方依正莊嚴而現其境,亦即是我心性被西方景觀熏發,而顯現其所具之本佛本土。該著以天臺教觀注釋觀佛叁昧,義理精深,乃淨宗一部重要著述。

  元照律師是南山律宗第十六祖,早年深探律海,發大誓願:常生娑婆五濁惡世,通達佛理,作大導師,提誘群生,令入佛道。于淨土門中,略無歸向,甚或輕謗。後遭重病,神識迷惘,莫知趣向。無奈之余,依五停心觀之多障衆生念佛觀的訓示,持念彌陀名號,得愈疾病。由此病緣,頓覺前非,自是以謙恭心,專尋淨土教門,一心專持四字名號。幾生逃逝,今始知歸,仍以所修,輾轉化導。二十余年,研詳理教,撰述《 阿彌陀經疏 》、《 觀無量壽佛經義疏 》等,闡揚念佛義理,深得念佛堂奧。元照律師在爲高麗王子義天僧統開講要義時雲:“末世衆生,惑業深重,自疑自障,不生深信。或以理難事,或將凡擬聖,遲疑不決,聞說而不信。蓋不知此門全假他力,彌陀世尊本誓願力,積劫熏修功德之力,威神光明攝受之力。故經中造惡衆生,火輪相現,遇善知識教稱十念,尚得往生,何況畢世修行淨業,複何疑乎?”持名念佛乃多善根,而其余之行業爲少善根,所以稱名得滅罪往生。元照律師深契念佛往生全假他力,可謂正信正見,難能可貴。

  宋代居士佛教盛行禅淨雙修之風。楊傑居士參禅得悟後,宣揚彌陀教觀,倡導專念之要,晚年畫丈六彌陀像隨帶身邊。王古居士撰《 新編古今淨土寶珠集 》、《 直指淨土決疑 》等,述禅淨一致之旨。蘇東坡居士命匠人畫阿彌陀佛像追薦亡母,自作其偈,谪惠州,攜一軸阿彌陀佛像,答人曰:“此轼之往生西方公據。”

  王日休居士博通群書,舍儒修淨,閑居日課千拜,夜分乃寢,臨終站立往生。爲弘揚淨土法門,曾撰《 龍舒淨土文 》,記述淨土要法,並古今往生人行迹,感化勸信後人影響甚大(印光大師早年讀此書殘本而起信)。

  明代叁百余年,淨土信仰勃興的同時,淨宗研究又形成中興高峰格局。明初禅宗大老梵琦禅師(又名楚石),退居築室,號西齋,專修念佛法門。定中見大蓮華充滿世界,阿彌陀佛在蓮華中,聖衆圍繞,作《 懷淨土詩 》二千余首,其中一部分選爲《 西齋淨土詩 》。蕅益大師贊曰:“稽首楚石大導師,即是阿彌陀正覺。以茲微妙勝伽陀,令我讀誦當參學。一讀二讀塵念消,叁讀四讀染情薄。讀至十百千萬遍,此身已向蓮華托。亦願後來讀誦者,同予畢竟生極樂。還攝無邊念佛人,永破事理分張惡。同居淨故四俱淨,圓融直捷超方略。”于此,蕅益大師指梵琦禅師爲阿彌陀佛的示現,讀其詩具消塵念、生極樂之功效,吾輩淨業學人當常誦之。天臺大佑法師撰《 阿彌陀經略解 》、《 淨土指歸集 》,推崇淨土念佛法門。妙葉禅師著《 寶王叁昧念佛直指 》,明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之教旨,亦極力指斥禅者謬見。袁宏道以參禅開悟之資質,導歸淨土,撰述《 西方合論 》十卷,蕅祖贊譽爲:“字字從真實悟門流出,故絕無一字蹈襲,又無一字杜撰。”吾人當深研之。

  蓮池大師撰述《 阿彌陀經疏鈔 》,廣大精微,事理雙備。采用《 華嚴 》總啓十門的釋經框架,結構宏闊,汪洋恣肆,如走盤珠,妙義無窮,誠可謂淨宗之百科全書。融彙大乘八宗理論,诠釋念佛法門。《 疏鈔 》推崇持名念佛一法,至簡至易最約要。念佛法門是本于如來大悲之特殊恩錫而說,是末法衆生解脫生死的捷徑。並將《 阿彌陀經 》與《 華嚴經 》會通,確證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無二無別。注釋《 阿彌陀經 》之一心不亂,分事一心與理一心。以理一心即是達摩直指之禅,即是一心叁觀,即是轉識成智。主倡禅教同歸淨土,圓融無礙。蓮祖的這部力作,淨業行人宜恒常披尋研探,于吾人信願持名之修持,力用甚巨。

   幽溪大師中興天臺教觀,撰《 彌陀圓中鈔 》,以臺宗叁谛叁觀圓融不二之旨,注釋大佑法師《 彌陀略解 》,意以極樂世界依正爲妙有,一心持名爲真空。唯真空而莫能證于極樂之妙有;唯妙有而莫能顯于此心之真空。合二而行之,則圓中圓滿。幽溪大師亦有《 淨土生無生論 》,闡釋淨宗義理精微,乃淨宗研究之力作。據載:幽溪大師初始開講《 淨土生無生論 》時,每一登座,天樂盈空,大衆同聞,事非虛诳。誠可謂五濁惡世之大津梁,徑登安養九蓮之勝方便。

  蕅益大師著述宏富,其淨宗理論力作是《 阿彌陀經要解 》,推尊執持名號爲至簡易至奇特之法,乃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 華嚴 》奧藏,《 法華 》秘髓,皆不出于《 阿彌陀經 》之外。苦口婆心勸人信願持名,求生淨土。《 要解 》文約義豐,闡前人之未發,印光大師贊譽爲“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注解”。

  清代祖師中,經門人輯錄有截流大師《 淨土警語 》、省庵大師《 省庵法師遺書 》。其中省庵大師的《 勸發菩提心文 》感人肺腑。《 徹悟大師語錄 》,悟解超拔,理事圓融,開示淨宗理念與修持,懇切而詳明,誠爲後世淨業行人之軌範。

   清代居士撰書弘通念佛法門者甚衆。彭紹升居士撰《 無量壽經起信論 》、《 觀無量壽佛經約論 》、《 阿彌陀經約論 》、《 華嚴念佛叁昧論 》、《 居士傳 》、《 善女人傳 》、重訂《 西方公據 》,著述宏富,影響甚大。周夢顔居士撰《 安士全書 》,印祖贊爲:“言言皆佛祖之心法,聖賢之道脈,淑世牖民之要道,光前裕後之秘方。”魏承貫居士以一代大文學家之才具,會集《 無量壽經 》五譯。楊仁山居士作《 闡教篇 》,對日本淨土真宗予以辨析,有正本清源之效用。

  民國印光大師有《 印光法師文鈔 》廣行于世,文字叁昧,真修實幹,勸化感召力巨大,允爲現代淨業學人之大導師。圓瑛法師《 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疏釋古德義理,周詳完備。現代海內外亦有諸多法師、居士弘揚淨土法門,借助現代傳媒,影響甚大,亦深受廣大淨業行人歡迎。從上述粗陳淨宗研究線脈,證知儒道文化傳統爲淨宗超越文化的興盛昌達提供了沃土。

  綜上所述,始源于佛陀時代,昌達于龍樹時期的念佛往生法門,自東漢末年移植到中國之後,日見昌榮。經晉隋至唐代,一時蔚成大觀;清末漸衰,複經印祖倡導,其生命力與影響力又趨興盛,可以預見淨土法門將于未來的時代更爲輝煌。于茲深感佛智淵深,佛恩浩大;淨土法門的隆替乃佛法興衰之晴雨表。允爲末法最爲契理契機之圓超法門,普門廣度一切衆生,其巍巍功德贊莫能窮。

  

  

《淨土宗教程 第一編 淨土宗的成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