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祖師的思想述評
中國淨宗十叁祖的成立
中國淨宗十叁祖的成立
淨宗十叁祖的生平與思想
淨宗祖師思想的現代價值
祖師乃深契佛心、軌範後學之大德。縱觀中國淨宗發展史,祖師的出現,是古印度淨土教本土化的成功典範,是念佛法門興盛的表證。淨土思想和念佛法門,在古印度雖然普遍地弘通著,但並未建立自成一體獨具特色的淨土宗。淨土教傳入中國很長時期以來只是表述爲蓮社或蓮宗,淨宗的名目,直到元、明時代才始出現。淨宗祖師也不像他宗的法系那樣有前後傳承的關系,而是後人根據其修持成就以及弘揚淨宗的貢獻而推舉的。祖師們的德操光耀古今,其淨土思想上契佛法理則,下應衆生根機,是衆生修持的准範。了解淨宗祖師的生平與思想,無異于把握濃縮的中國淨宗教理史。茲從叁方面予以討論。
第四章 中國淨宗十叁祖的成立
現在遵奉的淨宗十叁祖,是經宋元明以及近代的逐漸推選而自然形成的。淨宗立祖之說始于宋代。南宋宗曉法師(1151—1214年)曾立蓮社六祖(未立宗),以慧遠爲蓮社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赜五人繼之。雲:“是五師者,莫不仰體佛慈,大啓度門,異世同轍,皆衆良導。”
爾後,宋代的志磐法師在《 佛祖統記 》中,除專敘天臺宗,並兼及禅宗、華嚴、法相、密宗、律宗五宗。淨土不立宗而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爲蓮社七祖。宗曉、志磐同是天臺宗的學者,宗曉立蓮社六祖,志磐立七祖(志磐在宗曉的排名基礎上,略有刪增,刪除宗赜,增加承遠與永明延壽,後人排列依志磐所述)。這種排名只是爲淨土教提供師法楷模而已,當時還沒有淨土宗的稱謂。
元朝東林寺普度法師,因爲當時白蓮教假借佛教別有作用,于是撰《 蓮宗寶鑒 》十卷,又著《 廬山複教集 》一卷,而自稱白蓮宗,但並無定祖之說,僅在他的奏文上敘及宋高宗時子元禅師提倡念佛,撰有白蓮忏法,並入內廷講念佛大旨。自此以後,淨土宗這個名稱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說尚未確定。
到了清朝中葉,才將宗曉、志磐的蓮社諸祖和淨土宗的名稱相提並論,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爲八祖。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爲九祖,省庵大師爲十祖,徹悟大師爲十一祖。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爲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爲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往生後,四衆弟子加推其爲十叁祖。這樣,淨宗十叁祖的譜系方告圓成。
祖師稱謂排列依次如下:
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
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
叁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
四祖五臺竹林法照大師
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
八祖杭州雲棲蓮池大師
九祖北天目靈峰蕅益大師
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師
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師
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
十叁祖蘇州靈岩印光大師
從淨宗祖師示現住持教化的區域來看,絕大多數在南方(北方只二處),且多在江浙一帶。可見自古以來,佛教多以江南爲中心。淨宗如是,他宗亦然。
我國隋唐時所列淨土教祖師,常以慧遠、昙鸾、道綽、善導四大師並列。昙鸾、道綽二大師,對淨宗根本理念的建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且專修淨業,志求往生,亦屬功德高盛之列。然淨宗所列十叁祖之中,並無他們的地位,許多淨業學人都心存疑窦,並試圖找尋一些原由。有的認爲,昙鸾、道綽二大師的著作久已散佚,只是本世紀初楊仁山居士才從日本請回漢土。將有否著述作爲甄選祖師的標准,這個說法似難成立。現今十叁祖中,亦有不少未有著述的,如承遠、少康、省常叁大師即是;或著述少份亦有多位,如法照、截流、省庵、徹悟等。印光大師曾就此诘難答複雲:“徹祖、省祖之少著作,亦各人之願心耳。其道德之優劣,固不以著作之多少爲定。古今有法身示現,但少數言句,無所著作者多多也。何得在此處生疑?須知吾人欲了生死,實不在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爲成就此事而已。”(《 印光法師文鈔 》)可見,從昙鸾、道綽二大師著述之失而複得來揣度未能列入祖師的原由,似不能成立。
宋代宗曉法師以天臺理念所作的只取善導,不列昙鸾、道綽二師之揀擇,實則代表著中國佛教界對淨土宗的一般看法。自古以來,中國的佛教行人,受儒道思想的浸潤,得大乘各宗派的陶冶,因而自信自肯之心頗爲隆盛,側重自力,或自力他力並重。在這種文化背景與心態下,一些祖師大德弘揚淨宗,常以融會他宗,自力他力並重的面目出現。其舍聖道專歸淨土的觀念,難以被通途教門的法師所接納、認同,亦可想而知。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唐代慧日法師(慈愍叁藏)的融通各宗會歸淨土的主張,深受佛教界歡迎。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淨宗大德及各宗諸師的導歸淨土,莫不受其影響,以致後人有將慧日法師列爲淨宗祖師之建言。如日僧小野玄妙寫道:“然我慈愍叁藏,爲偉大之淨土祖師,而後世一部分淨土教徒,舉昙鸾、道綽、善導、懷感、少康五人,稱爲支那淨土五祖而不列慈愍叁藏之名,蓋以同一淨宗,而慈愍叁藏之淨土教,與善導一流之淨土教不相容耳。”這種觀點有點鬥诤堅固的意味,故而響應者寥寥。慧日法師的淨土思想雖然頗具獨創性,亦能適應中土行人的文化心理與根機,然以道盛德隆的祖師標准來衡量,尚遜一籌。至于昙鸾、道綽二大師的曆史懸案,余以爲:鑒于昙鸾、道綽、善導叁大師有一明顯的傳承脈絡,故取集大成者——善導大師爲代表,列爲二祖,與慧遠大師交相輝映,一則自他二力並重,一則突顯他力本願。這兩大念佛法門的參照坐標,提供中國淨業行人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春蘭秋菊,各擅其美。只有應機之差異,並無實質之高下。
淨宗祖師的成立,表證古印度淨土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尋找紮根點,融彙異質文化,進而卓然獨立的演進過程。初期的淨宗大德大多精通老莊與儒學,如道安、慧遠、支道林、劉遺民等。淨宗在華夏大地的開花結果,表明淨宗念佛法門自身深邃的生命力與中華文化的開放胸襟。中華文化爲淨宗提供了生長發育的沃土,淨宗精神提升中國文化的層次,二者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第五章 淨宗十叁祖的生平與思想
淨宗十叁祖在中國淨宗教理發展史上奇峰疊起,乃古印度淨土教在震旦國綻放的德慧之華,是淨宗理論與實踐隆盛的表證。探討淨宗十叁祖的生平與思想,有助于進一步把握淨宗思想演變的軌迹與特點。
一、慧遠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遠公大師(公元334—416年),東晉時代人,俗姓賈,出生于雁門樓煩(今山西代縣)世代書香之家。遠公從小資質聰穎,勤思敏學,十叁歲時便隨舅父遊學許昌、洛陽等地。精通儒學,旁通老莊。二十一歲時,偕同母弟慧持前往太行山聆聽道安法師講《 般若經 》,于是悟徹真谛,感歎地說:“儒道九流學說,皆如糠秕。”于是發心舍俗出家,隨從道安法師修行。縱觀大師一生的德業,可概述爲四:
(1)弘護佛法,尊嚴僧格
遠公大師出家後,卓爾不群,發心廣大,“常欲總攝綱維,以大法爲己任”,精進爲道,無時或懈,道念日純。道安大師常常贊歎說:“使佛道流布中國的使命,就寄托在慧遠身上了!”于此可見遠公的器識超出常倫。遠公二十四歲時,便開始升座講經說法,聽衆有不能理解的地方,遠公便援引莊子的義理爲連類,采用格義方法,令聽衆清楚地領悟。由于這種講經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師便特許遠公閱讀外道典籍。遠公講道之余亦勤以著述,相傳鸠摩羅什大師讀到遠公所著《 法性論 》後,大加贊歎雲:邊方未見經,便暗與理合,豈不妙哉!
在弘法傳道的過程中,許多人皈投到遠公座下。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道安大師爲前秦苻堅所執,往長安,其徒衆星散,遠公率領弟子數十人,打算去廣東羅浮山,路過浔陽(今江西九江),見到廬山清淨,足可以息心斂影辦道,于是駐錫廬山的龍泉精舍。時有遠公的道友慧永,對刺史桓伊說:“遠公剛剛開始弘法,就有很多的徒衆來親近他,將來一定有更多的學者來追隨他,如沒有一個比較大的道場,那怎麼行
”桓伊聽了這話,發心建造東林寺。遠公自此以東林爲道場,修身弘道,著書立說,叁十余年迹不入俗,影不出山。由于遠公的德望,當時的東林寺成爲南方佛教的中心。天竺僧侶,望風遙仰,“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鸠摩羅什譯場,作爲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
遠公作爲一代佛教領袖,十分注重僧格的尊嚴,針對當朝某些官員提出沙門應禮拜帝王的說法,著《 沙門不敬王者論 》五篇,闡述僧人不禮拜帝王的道理,高標出家修道的胸襟,雲:“是故凡在出家,皆遁世以求其志,變俗以達其道。變俗,則服章不得與世典同禮;遁世,則宜高尚其迹。夫然者,故能拯溺俗于沈流,拔幽根于重劫,遠通叁乘之津,廣開人天之路。如令一…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