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P9

  ..續本文上一頁拔,對自負高慢者,亦不啻當頭棒喝。

  大師《 病間偶成 》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之句,表明大師雖自謙是煩惑未能伏斷的名字位凡夫,然則大徹大悟,知見與佛齊等,以肉眼作佛眼用,其諸著述言說,皆可考諸佛祖而俟百世,故堪作末法之慧炬,導引衆生出離生死苦海。

  以上從叁方面略述大師的淨土思想,其信願行等內容,因後文將陸續論及,故于茲從略。大師在淨宗祖師中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其《 彌陀要解 》獨步千古,成爲淨宗經典力作。大師的身行垂範與著述,契理契機,于今尚能感受到其不竭的活力與影響力。大師的本迹不可思議(印祖常雲,蕅祖乃法身大士再來),吾人應對大師的言傳身教拳拳服膺,方不負大師之婆心。  

  

  

  十、截流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截流大師(公元1628—1682年),諱行策,俗姓蔣,清初順康間人。父親名叫全昌,乃宜興老儒,與憨山大師是朋友。憨山大師示寂後叁年,一天晚上,全昌夢見憨山進臥室,隨後,大師出世,由此全昌爲兒子取名爲夢憨。

  大師長大成人時,父母相繼逝世,遂萌發修道的志向。二十叁歲那年,投武林理安寺箬庵問公出家。出家後,精進修持,脅不至席地修行五年,契悟法源。

  問公圓寂後,大師住報恩寺,遇同參道友息庵瑛師,勸大師修淨土法門;又遇錢塘樵石法師,引導大師修習天臺教觀。大師與樵石法師同入淨室,修法華叁昧,宿慧頓然通達,窮徹佛法的精髓。

  康熙叁年,大師結庵于杭州法華山西溪河渚間,專修淨業。康熙九年,大師住虞山普仁院,倡興蓮社,信從者日衆。又嘗起精進念佛七,曾發起一次長達叁年的佛七,行持唯一句名號,唯專唯勤,風範後學,功德無量。大師作《 起一心精進念佛七期規式 》甚爲詳明。不揀道俗,饒益衆生,成就淨業。大師居普仁院十叁年,于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示寂,時年五十五歲。

  當時有一名叫孫翰的人病逝,一晝夜又複活了。複活後雲:“我被冥界的獄卒勾攝,到了閻羅殿下,黑暗中,忽然睹見光明熾盛,香華布滿虛空,閻羅王趕忙伏地頂禮,迎接西歸的大師。我問西歸的大師是誰,回答是截流大師。我幸蒙大師的光明照觸,得以放還陽間。”同一日,亦有一病死的吳氏子,一夕後也複活過來,陳述在閻羅殿所見到的情形,與孫翰所說的一樣。由此可證大師真修實證的境界不可思議,道盛德隆,由近代印光大師推爲淨宗十祖,誠爲當之無愧。

  

  2.思想

  

  截流大師著述不多,然從其《 淨土警語 》所示,大師注重真修實幹,在切實的淨業修持過程中,予以理性的指點,言言見谛,語語歸真,應機施藥,實乃末世衆生的醍醐妙味。茲將大師淨土思想略標爲叁:

  (1)真信切願,成辦淨業

  大師于《 勸發真信 》一文中,將真信的內涵及無真信的弊端,和盤托出。大師雲:

  淨業行人須具真實信心,苟無真信,雖念佛持齋,放生修福,只是世間善人,報生善處受樂;當受樂時,即造業;既造業已,必墮苦;正眼觀之,較他一闡提旃陀羅輩,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豈爲真實

  

   所謂真信的內涵有叁:第一要信得心佛衆生無二無差別。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覺性無二;我雖顛倒迷惑,覺性未曾失;我雖積劫輪轉六道,覺性未曾動。故曰莫輕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彌陀是究竟佛,性雖無二,位乃天淵。若不專念彼佛,求生彼國,必至隨業流轉,受苦無量。所謂法身流轉五道,不名爲佛,名爲衆生矣。第叁要信得我雖障深業重,久居苦域,是彌陀心內之衆生;彌陀雖萬德莊嚴,遠在十萬億刹之外,是我心內之佛。既是心性無二,自然感應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應,如磁鐵吸鐵,無可疑者。所謂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也。

  具如上真信者,雖一毫之善,一塵之福,皆可回向西方,莊嚴淨土;何況持齋秉戒,放生布施,讀誦大乘,供養叁寶,種種善行,豈不足充淨土資糧?唯其信處不真,遂乃淪于人天福報。故今修行,別無要術,但于二六時中,加此叁種真信,則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

  大師的剖析,精辟入微,契理契機,慧眼獨具,堪稱法炬。

  (2)激揚行人的厭欣心

  大師洞悉淨業行人雖終日念佛,往生成就者鮮少的原因,對症投藥,婆心切切。往生未保的原因是:

  愛樁未拔,情纜猶牢。唯貪愛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但情愛一分疏淡,則淨業一分成熟,于生死岸頭庶得解脫。

  今之富貴利達者,或貪粗敝聲色,不知苦本;或著蝸角勳名,不悟虛幻;或複愛殖貨利,會計經營,現在碌碌一生,將來隨業流轉。阿彌陀佛刹中依正莊嚴,無量勝妙樂事,不聞不知,從生至死未曾發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窮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從冥入明,轉生勝處。故敬勸淨業行人具真實願,發欣厭心,視叁界如牢獄,視家園如桎梏,視聲色如鸩毒,視名利如缰鎖,視數十年窮通際遇如同昨夢,視娑婆一期報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淨土爲務。果能如是,若不生淨土者,諸佛皆成诳語矣,願共勉之。

  大師的開示,確實點出了末世淨業行人的通病。真信願與欣厭心具內在同構,無真信切願生不起欣慕淨土、厭離娑婆之心,無欣厭心亦不能圓滿真信切願心。大師激揚行人欣厭心,令其強固信願,成辦淨業,用心可謂良苦。

  (3)事理一心不亂之诠解

  大師從七日精進念佛修持的角度,闡述事理一心的相狀與境界。大師雲:

  七日持名,貴在一心不亂,無間無雜,非必以快念多念爲勝。但不緩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號,曆曆分明,著衣吃飯,行住坐臥,一句洪名綿密不斷,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亂,亦不沈沒,如是持名,可謂事上能一心精進者。

  若能體究萬法皆如,無有二相,所謂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苦樂不二,欣厭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煩惱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淨,不用勉強差排,但自如實體究。體究之極,與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著衣吃飯總是叁昧,嬉笑怒罵無非佛事,一心亂心終成戲論,二六時中,覓毫發許異相不可得。如是了達,方是真正學道人一心精進持名。前一心似難而易,後一心似易而難。但能前一心者,必可往生淨土;兼後一心者,可階上品往生。然此兩種一心,皆是博地凡夫邊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學。

  綜上所述,截流大師的淨土思想重在事修上著力,誠笃懇切,總欲淨業行人如法如理地修持,出離娑婆火宅,往生極樂蓮邦。大師一生自行化生的行業,即以此爲主旋律。今日捧讀大師文句,亦有回腸蕩氣之感,堪具淨宗祖師的風範。

  

  

  十一、省庵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省庵大師(公元1686—1734年),諱實賢,字思齊,江蘇常熟人,出生于世代書香之家。大師自小就不食葷腥,少年時便有出塵的志向。父親早亡,母親張氏知兒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七歲時,大師禮清涼庵僧容選爲師。大師聰慧俊彥,經典過目不忘。十五歲剃度受戒,兼通世典,吟詩書法俱精,然並未頃刻忘懷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師到普仁寺,見一僧人仆地而死,大師瞿然悟世無常,修持益加精進。嚴持戒律,不離衣缽,日止一食,脅不貼席,終生不懈。後雲遊參學,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十四歲時依渠成法師與紹昙法師聽教,晝夜研窮方等經典。越叁年,叁觀十乘之旨,性相之學,無不通貫。紹昙法師爲授記莂,傳大師靈峰四世天臺正宗。

  甲午年(公元1714年)二十八歲,叩靈鹫和尚于崇福,參“念佛是誰”話頭,功夫綿密,凡曆四月,恍然契悟,說:“我夢醒矣!”自那以後,應機無礙,才辯縱橫,靈鹫和尚欲付以衣拂,大師不受辭去。

  後于真寂寺閉關,日閱叁藏梵 ,夜夕持念阿彌陀佛名號。叁年期滿,寺衆恭請大師講《 法華經 》,大師升座開演,辭義猶如河懸泉湧,沛然莫禦。自此,化緣日盛。

  己亥春(公元1719年),詣四明阿育王寺瞻禮舍利,先後五次燃指、燃香供佛。每年佛涅槃日,講演《 遺教經 》與《 佛說阿彌陀經 》,開示是心是佛的奧旨。叁根普攝,法化洋溢。江浙一帶的四衆弟子,傾心歸仰,曆有十年,法筵之盛況,勝過諸方。

  大師受請住持諸寺院,每晉院模範一新,清規肅穆。日講《 法華經 》、《 首楞嚴經 》諸部,執經請益者雲集。後退隱杭城仙林寺,不出戶庭,力修淨業。繼而受衆弟子請,住持鳳山梵天講寺,于是屏絕諸緣,純提淨土,結長期念佛會,嚴立規約,晝夜六時,互相策勵,人鹹稱是永明大師再來。先後住持古刹禅院十余載,得度弟子甚衆。

  至癸醜(公元1733年)佛成道日,大師對弟子說:“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長往矣。”自此,掩關寸香齋,規定晝夜持念十萬聲佛號。次年甲寅(公元1734年)四月二日出關,十二日,告知大衆說:“吾十日前見西方叁聖降臨虛空,今再見矣,吾其生淨土乎?”隨即交待寺院事務,遍辭城中諸護法居士。侍者請大師書偈,大師書雲:“身在華中佛現前,佛光來照紫金蓮。心隨諸佛往生去,無去來中事宛然。”書訖,說:“我十四日定往生矣,你們准備爲我集衆念佛。”十叁日,斷飲食,斂目危坐。五更時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至巳時,遠近道俗弟子集聚,涕淚膜拜說:“願師住世度人。”大師複啓目說:“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言訖,合掌稱佛名而寂。一會兒,鼻筋下垂,面容顔色明潤,到封龛時,容色不變。春秋四十九。衆弟子奉靈骨塔于琴川拂水岩之西。乾隆七年二月十五日, 山諸缁素懷念大師道行,迎靈骨重建塔阿育王寺之右,其舊塔用以藏衣缽。…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