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拔,对自负高慢者,亦不啻当头棒喝。
大师《 病间偶成 》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表明大师虽自谦是烦惑未能伏断的名字位凡夫,然则大彻大悟,知见与佛齐等,以肉眼作佛眼用,其诸著述言说,皆可考诸佛祖而俟百世,故堪作末法之慧炬,导引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以上从三方面略述大师的净土思想,其信愿行等内容,因后文将陆续论及,故于兹从略。大师在净宗祖师中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其《 弥陀要解 》独步千古,成为净宗经典力作。大师的身行垂范与著述,契理契机,于今尚能感受到其不竭的活力与影响力。大师的本迹不可思议(印祖常云,蕅祖乃法身大士再来),吾人应对大师的言传身教拳拳服膺,方不负大师之婆心。
十、截流大师生平与思想
1.生平
截流大师(公元1628—1682年),讳行策,俗姓蒋,清初顺康间人。父亲名叫全昌,乃宜兴老儒,与憨山大师是朋友。憨山大师示寂后三年,一天晚上,全昌梦见憨山进卧室,随后,大师出世,由此全昌为儿子取名为梦憨。
大师长大成人时,父母相继逝世,遂萌发修道的志向。二十三岁那年,投武林理安寺箬庵问公出家。出家后,精进修持,胁不至席地修行五年,契悟法源。
问公圆寂后,大师住报恩寺,遇同参道友息庵瑛师,劝大师修净土法门;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引导大师修习天台教观。大师与樵石法师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宿慧顿然通达,穷彻佛法的精髓。
康熙三年,大师结庵于杭州法华山西溪河渚间,专修净业。康熙九年,大师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信从者日众。又尝起精进念佛七,曾发起一次长达三年的佛七,行持唯一句名号,唯专唯勤,风范后学,功德无量。大师作《 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 》甚为详明。不拣道俗,饶益众生,成就净业。大师居普仁院十三年,于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九日示寂,时年五十五岁。
当时有一名叫孙翰的人病逝,一昼夜又复活了。复活后云:“我被冥界的狱卒勾摄,到了阎罗殿下,黑暗中,忽然睹见光明炽盛,香华布满虚空,阎罗王赶忙伏地顶礼,迎接西归的大师。我问西归的大师是谁,回答是截流大师。我幸蒙大师的光明照触,得以放还阳间。”同一日,亦有一病死的吴氏子,一夕后也复活过来,陈述在阎罗殿所见到的情形,与孙翰所说的一样。由此可证大师真修实证的境界不可思议,道盛德隆,由近代印光大师推为净宗十祖,诚为当之无愧。
2.思想
截流大师著述不多,然从其《 净土警语 》所示,大师注重真修实干,在切实的净业修持过程中,予以理性的指点,言言见谛,语语归真,应机施药,实乃末世众生的醍醐妙味。兹将大师净土思想略标为三:
(1)真信切愿,成办净业
大师于《 劝发真信 》一文中,将真信的内涵及无真信的弊端,和盘托出。大师云:
净业行人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只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步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
所谓真信的内涵有三:第一要信得心佛众生无二无差别。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觉性无二;我虽颠倒迷惑,觉性未曾失;我虽积劫轮转六道,觉性未曾动。故曰莫轻未悟,一念回光便同本得。第二要信得我是理性佛、名字佛,弥陀是究竟佛,性虽无二,位乃天渊。若不专念彼佛,求生彼国,必至随业流转,受苦无量。所谓法身流转五道,不名为佛,名为众生矣。第三要信得我虽障深业重,久居苦域,是弥陀心内之众生;弥陀虽万德庄严,远在十万亿刹之外,是我心内之佛。既是心性无二,自然感应道交。我之苦切必能感,佛之慈悲必能应,如磁铁吸铁,无可疑者。所谓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也。
具如上真信者,虽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可回向西方,庄严净土;何况持斋秉戒,放生布施,读诵大乘,供养三宝,种种善行,岂不足充净土资粮?唯其信处不真,遂乃沦于人天福报。故今修行,别无要术,但于二六时中,加此三种真信,则一切行履,功不唐捐矣。
大师的剖析,精辟入微,契理契机,慧眼独具,堪称法炬。
(2)激扬行人的厌欣心
大师洞悉净业行人虽终日念佛,往生成就者鲜少的原因,对症投药,婆心切切。往生未保的原因是:
爱桩未拔,情缆犹牢。唯贪爱能漂溺行人,障往生法。但情爱一分疏淡,则净业一分成熟,于生死岸头庶得解脱。
今之富贵利达者,或贪粗敝声色,不知苦本;或著蜗角勋名,不悟虚幻;或复爱殖货利,会计经营,现在碌碌一生,将来随业流转。阿弥陀佛刹中依正庄严,无量胜妙乐事,不闻不知,从生至死未曾发一念向往之心,反不如穷愚困厄之夫,多能念佛,从冥入明,转生胜处。故敬劝净业行人具真实愿,发欣厌心,视三界如牢狱,视家园如桎梏,视声色如鸩毒,视名利如缰锁,视数十年穷通际遇如同昨梦,视娑婆一期报命如在逆旅,唯以念佛求生净土为务。果能如是,若不生净土者,诸佛皆成诳语矣,愿共勉之。
大师的开示,确实点出了末世净业行人的通病。真信愿与欣厌心具内在同构,无真信切愿生不起欣慕净土、厌离娑婆之心,无欣厌心亦不能圆满真信切愿心。大师激扬行人欣厌心,令其强固信愿,成办净业,用心可谓良苦。
(3)事理一心不乱之诠解
大师从七日精进念佛修持的角度,阐述事理一心的相状与境界。大师云:
七日持名,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去,使心中一句佛号,历历分明,着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
若能体究万法皆如,无有二相,所谓生佛不二,自他不二,因果不二,依正不二,苦乐不二,欣厌不二,取舍不二,菩提烦恼不二,生死涅槃不二,是诸二法,皆同一相,一道清净,不用勉强差排,但自如实体究。体究之极,与自本心忽然契合,方知着衣吃饭总是三昧,嬉笑怒骂无非佛事,一心乱心终成戏论,二六时中,觅毫发许异相不可得。如是了达,方是真正学道人一心精进持名。前一心似难而易,后一心似易而难。但能前一心者,必可往生净土;兼后一心者,可阶上品往生。然此两种一心,皆是博地凡夫边事,凡有心者,皆可修学。
综上所述,截流大师的净土思想重在事修上着力,诚笃恳切,总欲净业行人如法如理地修持,出离娑婆火宅,往生极乐莲邦。大师一生自行化生的行业,即以此为主旋律。今日捧读大师文句,亦有回肠荡气之感,堪具净宗祖师的风范。
十一、省庵大师生平与思想
1.生平
省庵大师(公元1686—1734年),讳实贤,字思齐,江苏常熟人,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大师自小就不食荤腥,少年时便有出尘的志向。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儿子宿具善根,便命其出家修道。七岁时,大师礼清凉庵僧容选为师。大师聪慧俊彦,经典过目不忘。十五岁剃度受戒,兼通世典,吟诗书法俱精,然并未顷刻忘怀生死大事。
有一天,大师到普仁寺,见一僧人仆地而死,大师瞿然悟世无常,修持益加精进。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止一食,胁不贴席,终生不懈。后云游参学,庚寅年(公元1710年)二十四岁时依渠成法师与绍昙法师听教,昼夜研穷方等经典。越三年,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为授记莂,传大师灵峰四世天台正宗。
甲午年(公元1714年)二十八岁,叩灵鹫和尚于崇福,参“念佛是谁”话头,功夫绵密,凡历四月,恍然契悟,说:“我梦醒矣!”自那以后,应机无碍,才辩纵横,灵鹫和尚欲付以衣拂,大师不受辞去。
后于真寂寺闭关,日阅三藏梵 ,夜夕持念阿弥陀佛名号。三年期满,寺众恭请大师讲《 法华经 》,大师升座开演,辞义犹如河悬泉涌,沛然莫御。自此,化缘日盛。
己亥春(公元1719年),诣四明阿育王寺瞻礼舍利,先后五次燃指、燃香供佛。每年佛涅槃日,讲演《 遗教经 》与《 佛说阿弥陀经 》,开示是心是佛的奥旨。三根普摄,法化洋溢。江浙一带的四众弟子,倾心归仰,历有十年,法筵之盛况,胜过诸方。
大师受请住持诸寺院,每晋院模范一新,清规肃穆。日讲《 法华经 》、《 首楞严经 》诸部,执经请益者云集。后退隐杭城仙林寺,不出户庭,力修净业。继而受众弟子请,住持凤山梵天讲寺,于是屏绝诸缘,纯提净土,结长期念佛会,严立规约,昼夜六时,互相策励,人咸称是永明大师再来。先后住持古刹禅院十余载,得度弟子甚众。
至癸丑(公元1733年)佛成道日,大师对弟子说:“我于明年四月十四日长往矣。”自此,掩关寸香斋,规定昼夜持念十万声佛号。次年甲寅(公元1734年)四月二日出关,十二日,告知大众说:“吾十日前见西方三圣降临虚空,今再见矣,吾其生净土乎?”随即交待寺院事务,遍辞城中诸护法居士。侍者请大师书偈,大师书云:“身在华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心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书讫,说:“我十四日定往生矣,你们准备为我集众念佛。”十三日,断饮食,敛目危坐。五更时沐浴更衣,面西趺坐。至巳时,远近道俗弟子集聚,涕泪膜拜说:“愿师住世度人。”大师复启目说:“吾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言讫,合掌称佛名而寂。一会儿,鼻筋下垂,面容颜色明润,到封龛时,容色不变。春秋四十九。众弟子奉灵骨塔于琴川拂水岩之西。乾隆七年二月十五日, 山诸缁素怀念大师道行,迎灵骨重建塔阿育王寺之右,其旧塔用以藏衣钵。…
《净土宗教程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 祖师的思想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