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撰有《 净土诗 》、《 西方发愿文注 》、《 劝发菩提心文 》、《 续往生传 》等流布于世。
2.思想
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大多从真实修持处开发,其撰文与开示,语语结归心地,不蹈空疏之谈。兹将大师思想概述如次:
(1)发菩提心,圆成净业
大师将菩提心视为修行佛道,圆成净业的根本条件。其《 劝发菩提心文 》,不仅理事圆融,知见透辟,而且至诚恳切,感人至深。文中首陈发菩提心的功用云: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由于十种因缘,菩提心得以发起: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
在诠释第九种因缘时,大师开示发心与求生净土的内在关系:云何求生净土
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难故累劫未成。是以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末世修行,无越于此。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
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大师有见于发菩提心的重要性,故而苦口婆心劝勉净业行人同发菩提心,未发者令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大师的见解与恳劝,深契念佛修持之心要。
(2)痛斥狂禅,指归净土
大师洞悉末法众生,根机钝劣,略有二类:一愚二狂。愚者茫然无解,固不待论;狂者妄意高远,常欲躐等。视此念佛法门不啻草芥,不肯自修。不知末法之世靠自力出离生死,罕闻有人。
即若禅宗开悟之士,亦应往生净土。悟达之士,虽有见地,不断惑业,若生三界,一入胞胎,便有隔阴之迷。从前所悟,寻复忘失;毕世功夫,一朝唐丧。如五祖戒禅师转生为苏东坡,草堂青禅师作曾鲁公,次则海印信禅师为朱防御女,又次则雁荡僧转生为秦桧等,可作殷鉴。若生西方净土,亲近阿弥陀佛,一入圣阶,便登佛地。故知不悟则已,悟则求生西方净土,当更急切。如人得宝,须觅善地藏之,方得受用,否则,终致散失。悟达之士求生净土,亦复如是。
大师圆融禅净,指归净土。《 示禅者念佛偈 》云:“一句弥陀,头则公案;无别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触之则烧;如太阿剑,撄之则烂。八万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斩断。任他佛不喜闻,我自心心忆念。请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乱。”剀切指陈,自行化他。
(3)欣厌心切,拔除爱桩
大师深知娑婆众生净业难成的原因,主要是爱根难断,故而撰文开示,多在激发行人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处下手,其 《 劝修净土诗 》、《 八苦诗 》等,多有指陈。兹录一首:“尽说厌欣为障道,谁知净业善资成。厌离未切终难去,欣爱非深岂易生。何处安居能徙宅,谁人无事肯登程。铁围山外莲华国,掣断情缰始放行。”
三界无安,不宜久住,大师劝人急求往生,惟此为大。大师对那些汲汲于世间善事而淡漠往生的行人,指陈利弊得失:苟不以生死大事为急,而孳孳为善,所作善事如须弥山,皆生死业缘,有何了日。善事弥多,生死弥广,一念爱心,万劫缠缚,可不惧哉!念佛心不专,何也
或是名根未断,或是爱念牵缠,于此二者宜加审察。苟不把家缘世事一刀斩断,六字洪名尽力提起,冀欲出离娑婆世界,生到极乐净土,难矣!不生净土而欲脱生死,不脱生死而欲免堕落,抑又难矣!纵一生两生不失人身,济得什么事
!不以念佛为急,而以世间小善为急;不以生死大事为先,而以人天福报为先,是不知先后也。大抵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
大师披肝沥胆,其救焚拯溺之血诚,从字里行间跃然而生。
(4)精进修持,先求自度
大师于末法世,建精进幢,以身作则,广行道化。大师遵莲池大师持戒念佛之遗风,一生以“行在梵网,志在西方”自励。净业堂规约,每日课堂,十时念佛,九时作观,一时礼拜,且规定黑、白半月诵菩萨戒本。
大师自修精进,如救头然。闭关梵天寺西院,其室名曰寸香斋。尊客相见,略叙道话数语,寸香之外,念佛而已。大师绵密用功,端在知见正确。兹录大师念佛偈二首:“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小水长流终贯石,沸汤停火亦成冰。往生作佛浑闲事,只在当人念力能。”遇有学诗文的弟子,大师痛诫说:“人命在呼吸间,哪有闲工夫学世谛文字,稍一错过这个良机,便成隔世,再想出头来,难呀!”
大师专精念佛,先求往生,然后圆成菩提大愿。对于一些发愿来生生到中国,童真出家修道,广度众生的行人,大师斥之为愚执。阐明求生西方,总摄一切菩提誓愿及十方三世一切佛法,无有遗余。
大师以此化他,亦以此自勉。大师《 偶成 》诗云:“无能只合住深山,一室萧然独掩关。寄语世人休见召,此生终不到人间。”“破舟救溺理无由,抵死须撑到岸头。等得篙师登陆后,更移新棹入中流。”矢志安养,情真意切。
以上从四个方面,略述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深感字字从真实心中流出,不谈玄说妙,不堆砌名相,娓娓道来,全是家常平实话,亦是净土明珠,值得吾人奉为指南。
十二、彻悟大师生平与思想
1.生平
彻悟大师(公元1741—1810年),讳际醒,字彻悟,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后受具足戒。
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 圆觉经 》。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 圆觉 》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 法华经 》、《 首楞严经 》、《 金刚经 》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名播扬四方,宗风大振。后因多诸病缘,念佛治愈疾病。继思念佛一门,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羡归心,我何人斯,敢不归命?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
由是中止参禅,纯提净土,数十年所有积稿,付之一炬。由大师诚心所感,原随大师参禅者亦随之念佛。大师对禅净二宗明晓精奥,开导说法,辩才无碍。律己甚严,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大师与大众一道精进修持,莲风大扇,远近仰化,道俗归心。当时佛门中,彻悟大师为第一人。
嘉庆五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打算于兹终老。四众弟子依恋追随者甚众,大师为法为人,始终没有厌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众,与大众同甘同苦,担柴运水,泥壁补屋,遂成一念佛道场。
大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回到红螺山,命弟子预办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大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
十二月十六日,大师指令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养七日,大师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现尚在资福寺展出)。门徒弟子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有《 梦东禅师遗集 》流通于世。
2.思想
彻悟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归心净土后,便专志开示念佛宗旨及真实践行。嗣后,弟子们将大师的这些开示合前诗偈等篇共结集两卷,而大师复将宗门中语句删去大半。其预防禅宗流弊、弘护净宗之婆心,于斯可见。兹将大师净土思想,略述三点:
(1)摄禅归净,崇尚念佛
大师以开悟禅师之资质,诠释禅净之本质内涵,比较二者的下手难易与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对净宗念佛法门的坚固信心。
大师认为:《 观经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
以见性难而作佛…
《净土宗教程 第二编 中国净土宗 祖师的思想述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