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撰有《 淨土詩 》、《 西方發願文注 》、《 勸發菩提心文 》、《 續往生傳 》等流布于世。
2.思想
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大多從真實修持處開發,其撰文與開示,語語結歸心地,不蹈空疏之談。茲將大師思想概述如次:
(1)發菩提心,圓成淨業
大師將菩提心視爲修行佛道,圓成淨業的根本條件。其《 勸發菩提心文 》,不僅理事圓融,知見透辟,而且至誠懇切,感人至深。文中首陳發菩提心的功用雲:入道要門,發心爲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衆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由于十種因緣,菩提心得以發起: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死生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令正法得久住故。
在诠釋第九種因緣時,大師開示發心與求生淨土的內在關系:雲何求生淨土
謂在此土修行,其進道也難;彼土往生,其成佛也易。易故一生可致,難故累劫未成。是以往聖前賢,人人趣向;千經萬論,處處指歸。末世修行,無越于此。然經稱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則莫若執持名號;言多善,則莫若發廣大心。是以暫持聖號,勝于布施百年;一發大心,超過修行曆劫。蓋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發,則雖念奚爲
發心原爲修行,淨土不生,則雖發易退。是則下菩提種,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長;乘大願船,入于淨土之海,西方決定往生。
大師有見于發菩提心的重要性,故而苦口婆心勸勉淨業行人同發菩提心,未發者令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衆生,同成正覺。大師的見解與懇勸,深契念佛修持之心要。
(2)痛斥狂禅,指歸淨土
大師洞悉末法衆生,根機鈍劣,略有二類:一愚二狂。愚者茫然無解,固不待論;狂者妄意高遠,常欲躐等。視此念佛法門不啻草芥,不肯自修。不知末法之世靠自力出離生死,罕聞有人。
即若禅宗開悟之士,亦應往生淨土。悟達之士,雖有見地,不斷惑業,若生叁界,一入胞胎,便有隔陰之迷。從前所悟,尋複忘失;畢世功夫,一朝唐喪。如五祖戒禅師轉生爲蘇東坡,草堂青禅師作曾魯公,次則海印信禅師爲朱防禦女,又次則雁蕩僧轉生爲秦桧等,可作殷鑒。若生西方淨土,親近阿彌陀佛,一入聖階,便登佛地。故知不悟則已,悟則求生西方淨土,當更急切。如人得寶,須覓善地藏之,方得受用,否則,終致散失。悟達之士求生淨土,亦複如是。
大師圓融禅淨,指歸淨土。《 示禅者念佛偈 》雲:“一句彌陀,頭則公案;無別商量,直下便判。如大火聚,觸之則燒;如太阿劍,撄之則爛。八萬四千法藏,六字全收;一千七百公案,一刀斬斷。任他佛不喜聞,我自心心憶念。請君不必多言,只要一心不亂。”剀切指陳,自行化他。
(3)欣厭心切,拔除愛樁
大師深知娑婆衆生淨業難成的原因,主要是愛根難斷,故而撰文開示,多在激發行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處下手,其 《 勸修淨土詩 》、《 八苦詩 》等,多有指陳。茲錄一首:“盡說厭欣爲障道,誰知淨業善資成。厭離未切終難去,欣愛非深豈易生。何處安居能徙宅,誰人無事肯登程。鐵圍山外蓮華國,掣斷情缰始放行。”
叁界無安,不宜久住,大師勸人急求往生,惟此爲大。大師對那些汲汲于世間善事而淡漠往生的行人,指陳利弊得失:苟不以生死大事爲急,而孳孳爲善,所作善事如須彌山,皆生死業緣,有何了日。善事彌多,生死彌廣,一念愛心,萬劫纏縛,可不懼哉!念佛心不專,何也
或是名根未斷,或是愛念牽纏,于此二者宜加審察。苟不把家緣世事一刀斬斷,六字洪名盡力提起,冀欲出離娑婆世界,生到極樂淨土,難矣!不生淨土而欲脫生死,不脫生死而欲免墮落,抑又難矣!縱一生兩生不失人身,濟得什麼事
!不以念佛爲急,而以世間小善爲急;不以生死大事爲先,而以人天福報爲先,是不知先後也。大抵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無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爲之早辦耶
大師披肝瀝膽,其救焚拯溺之血誠,從字裏行間躍然而生。
(4)精進修持,先求自度
大師于末法世,建精進幢,以身作則,廣行道化。大師遵蓮池大師持戒念佛之遺風,一生以“行在梵網,志在西方”自勵。淨業堂規約,每日課堂,十時念佛,九時作觀,一時禮拜,且規定黑、白半月誦菩薩戒本。
大師自修精進,如救頭然。閉關梵天寺西院,其室名曰寸香齋。尊客相見,略敘道話數語,寸香之外,念佛而已。大師綿密用功,端在知見正確。茲錄大師念佛偈二首:“念彌陀佛貴專精,念到功深念自純。念念圓明真性體,聲聲喚醒本來人。嬰兒墮水頻呼母,蕩子還家始見親。卻話從前離別事,翻令嗚咽淚沾巾。”“欲得工夫無間斷,直須精進始相應。暫時失念雲霾日,瞥爾生心蛾掩燈。小水長流終貫石,沸湯停火亦成冰。往生作佛渾閑事,只在當人念力能。”遇有學詩文的弟子,大師痛誡說:“人命在呼吸間,哪有閑工夫學世谛文字,稍一錯過這個良機,便成隔世,再想出頭來,難呀!”
大師專精念佛,先求往生,然後圓成菩提大願。對于一些發願來生生到中國,童真出家修道,廣度衆生的行人,大師斥之爲愚執。闡明求生西方,總攝一切菩提誓願及十方叁世一切佛法,無有遺余。
大師以此化他,亦以此自勉。大師《 偶成 》詩雲:“無能只合住深山,一室蕭然獨掩關。寄語世人休見召,此生終不到人間。”“破舟救溺理無由,抵死須撐到岸頭。等得篙師登陸後,更移新棹入中流。”矢志安養,情真意切。
以上從四個方面,略述省庵大師的淨土思想,深感字字從真實心中流出,不談玄說妙,不堆砌名相,娓娓道來,全是家常平實話,亦是淨土明珠,值得吾人奉爲指南。
十二、徹悟大師生平與思想
1.生平
徹悟大師(公元1741—1810年),諱際醒,字徹悟,一字讷堂,又號夢東,京東豐潤人,俗姓馬。大師幼而穎異,長喜讀書,經史群籍,無不博覽。二十二歲時因大病,深感幻軀無常,發出世志。病患痊愈後,到房山縣,投叁聖庵榮池老和尚剃發,後受具足戒。
後參學諸方,聽隆一法師講《 圓覺經 》。晨夕研究诘問,精尋奧義,《 圓覺 》全經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師聽講法相宗,深得妙要。後于遍空法師座下,聽講《 法華經 》、《 首楞嚴經 》、《 金剛經 》等大乘經典,圓解頓開,對于性相二宗以及叁觀十乘的奧旨,了無滯礙。
乾隆叁十叁年冬,參廣通寺粹如純翁,明向上事,師資道合,嗣法爲臨濟叁十六世、磬山七世。後來,接續廣通寺,率衆參禅,警策勉勵後學,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聲名播揚四方,宗風大振。後因多諸病緣,念佛治愈疾病。繼思念佛一門,文殊、普賢等諸大菩薩,馬鳴、龍樹等諸大祖師,智者、永明、楚石、蓮池等諸大善知識,皆羨歸心,我何人斯,敢不歸命?由此,便一意歸心西方淨土,專修專弘念佛法門。
由是中止參禅,純提淨土,數十年所有積稿,付之一炬。由大師誠心所感,原隨大師參禅者亦隨之念佛。大師對禅淨二宗明曉精奧,開導說法,辯才無礙。律己甚嚴,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時間會客,過時惟是禮佛念佛而已。大師與大衆一道精進修持,蓮風大扇,遠近仰化,道俗歸心。當時佛門中,徹悟大師爲第一人。
嘉慶五年,大師退居紅螺山資福寺,打算于茲終老。四衆弟子依戀追隨者甚衆,大師爲法爲人,始終沒有厭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衆,與大衆同甘同苦,擔柴運水,泥壁補屋,遂成一念佛道場。
大師居紅螺山十年,至嘉慶十五年二月,到萬壽寺掃粹祖塔,辭別山外諸護法雲:“幻緣不久,人世非常,虛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淨土好相見也。”叁月回到紅螺山,命弟子預辦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誡衆人:“念佛法門,叁根普被,無機不收。吾數年來,與衆苦心建此道場,本爲接待方來,同修淨業。凡吾所立規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轍,庶不負老僧與衆一片苦心也。”
圓寂前半月,大師覺身有微疾,即命大衆助稱佛號,見虛空中幢幡無數,自西方而來。大師告衆人說:“淨土相現,吾將西歸矣。”衆弟子懇勸大師住世。大師回答:“百年如寄,終有所歸,吾得臻聖境,汝等當爲師幸,何苦留耶
”
十二月十六日,大師指令設涅槃齋。十七日申刻,大師告衆人說:“吾昨已見文殊、觀音、勢至叁大士,今複蒙佛親垂接引,吾今去矣。”大衆稱念佛號更厲更響。大師面西端坐合掌說:“稱一聲洪名,見一分相好。”遂手結彌陀印,安詳而逝。衆人聞到異香盈空。供養七日,大師面貌如生,慈和豐滿,頭發由白變黑,光澤異常。二七入龛,叁七荼毗,獲舍利百余粒(現尚在資福寺展出)。門徒弟子請靈骨葬于普同塔內。
大師世壽七十,僧臘四十九年,法臘四十有叁。有《 夢東禅師遺集 》流通于世。
2.思想
徹悟大師早年參禅得悟,歸心淨土後,便專志開示念佛宗旨及真實踐行。嗣後,弟子們將大師的這些開示合前詩偈等篇共結集兩卷,而大師複將宗門中語句刪去大半。其預防禅宗流弊、弘護淨宗之婆心,于斯可見。茲將大師淨土思想,略述叁點:
(1)攝禅歸淨,崇尚念佛
大師以開悟禅師之資質,诠釋禅淨之本質內涵,比較二者的下手難易與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對淨宗念佛法門的堅固信心。
大師認爲:《 觀經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較之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尤爲直截痛快,何也
以見性難而作佛…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