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P13

  ..續本文上一頁具之佛性,生極樂之蓮邦。

  印祖常雲: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爲克己複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複其本具之佛性。

  印祖在一代行化中,善巧方便地運用儒學,亦是古印度淨宗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之需要。中國淨業行人自小受儒家浸潤,孔子學說類似佛教中的人天乘,依據儒佛共同點而加以闡釋發揮,亦是淨土弘揚當機化的必要。印祖雖然多于儒佛共同處加以指贊,然對于儒佛界限,未嘗颟顸。印祖答複一居士雲:“儒佛工夫,淺而論之,亦頗相同;深而論之,則天地懸殊。何以言之

  儒以誠爲本,佛以覺爲宗。誠即明德,由誠起明,因明致誠,則誠明合一,即明明德。覺有本覺、始覺,由本覺以起始覺,由始覺以證本覺,始本合一,則成佛。本覺即誠,始覺即明,如此說法,儒佛了無二致。至于發揮其修證工夫淺深次第,則本雖同,而所證所到大有不同。世人聞同即謂儒教全攝佛教,聞異即謂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紛紛诤論,可不哀哉!”可見印祖融通儒學,自有其特別之睿識。

  有鑒于此,印祖在世間法的教化中,側重于儒教的發揮;出世間法的弘揚中,偏贊淨土法門。印祖的這個弘法特點,體現在他一生每常拈示的八句話中。以儒學爲基礎的四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欲學佛道以脫凡俗,若不注重于此四句,則如無根之木,期其盛茂;無翼之鳥,冀其高飛。以淨土理念爲核心的四句: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博地凡夫,欲于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此四句,則成無因而欲得果,未種而思收獲,萬無得理。果能將此八句,通身荷擔,決定可以生入聖賢之域,殁登極樂之邦。這八句話充分體現出印祖儒佛二教並弘,世出世間法齊彰的弘法特點。這種弘法特點是淨宗在近代的本土化與當機化。對症下藥,法爾自然。

  (3)提倡因果,潛挽劫運

  印祖生逢兵連禍結,外憂內困之際,而水旱天災,亦交迫疊至。印祖悲心淒恻,廣倡因果報應之說,嘗語人雲: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當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報應,雖佛菩薩聖賢俱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因果之法,爲救國救民之急務,必令人人皆知,現在有如此因,將來即有如此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須于此入手。如是則提倡因果報應,乃仰承天地聖人之心,以成全世人仁義之道德。

  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世法亦然。《 周易 》、《 尚書 》發明因果之義,極其真切。每見無知愚人,稍作微善,即望大福,一遇逆境,便謂作善獲殃,無有因果,從茲退悔初心,反謗佛法。豈知果報貫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凡所作業,決無不報者。同時,因果(命運)亦可由心轉變。譬如有人所作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其人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自行化他,求生西方淨土,由是之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與彼一切不如意事,先所作永墮地獄長劫受苦之業,即便消滅,尚複能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袁了凡一生兢惕修業,改變定業,重鑄命運,即充分體現出人對命運的主動性,所謂人定勝天,前因不足恃,以現因善力而消彌前因。禍福無門,惟人自招,真實不虛。

  印祖痛誡世人,畏于惡果,則預彌惡因;勤修善因,而共得善報。並勉勵衆人凡所修善,莫求後世福報,唯以回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回苦海,方爲究竟。印祖生前流通《 安士全書 》、《 了凡四訓 》數百萬冊,足見印祖力倡因果之悲心。

  (4)誠敬慚愧,以苦爲師

  我國近代以來,歐風東漸,禮教陵夷,社會人士莫不以身心活潑爲現代意識,遂致身口意叁業,放蕩恣肆,漫無忌憚,絲毫不知莊敬日強,不誠無物之義。故印祖針砭時弊,力倡竭誠盡敬,慚愧自牧,以培淨業行人之福基。

  誠與恭敬,實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之極妙秘訣。誠者專心一志,敬者心不浮亂。竭誠盡敬,則定力日強,妄念日消,淨業日長。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印祖與吳璧華書雲:有一秘訣,剀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竭誠恭敬念佛,當知此人非娑婆之久客,已是極樂之嘉賓。

  誠敬與慚愧具相互支持之效用。能自慚愧,生忏悔心,忏悔心生,誠敬隨之。苟能日日慚愧,時時忏悔,則誠敬之心,沛然莫禦,活潑現前,而真信切願與勤行,必有不期而自集之勢。以慚愧心,破無明欲;以智慧光,求回頭路。慚愧一味,具救劫救世之宏願,寓旋乾轉坤之玄機。是誠世出世間,契機契理,治標治本之無上聖藥,妙用無窮,法力無邊。印祖對症投藥,一生以身作則,自稱常慚愧僧,悲心無極,允爲末法衆生之良谟。

  印祖淨土思想亦多具欣厭心,願離娑婆,如囚徒之欲出牢獄,絕無系戀之心;願生西方,如過客之思歸故鄉,豈有因循之念。全身心皈投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大勢力,能拔娑婆無底廁坑不赦牢獄之人,直下出離其中,悉皆安置于極樂本有家鄉,令其入佛境界,同佛受用。生于濁世,居塵學道,應以般若慧照,長時生此厭離之心,庶長時長其欣樂之志,即病爲藥,即塞成通。諸佛以八苦爲師,成無上道,是苦爲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淨觀,觀之久久,即可斷惑證真,成阿羅漢,則不淨又爲清淨之本。北俱盧洲之人,了無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閻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窮數。使世間絕無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則人各醉生夢死于逸樂中,誰肯發出世心,以求出離生死險路呢

  !

   5)家庭教育,治平之本

  印祖以菩薩心腸,關注社會道德現狀,一針見血地指出: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極,一班無知之民,被外界邪說之所蠱惑,競倡廢經廢倫,直欲使舉世之人,與禽獸了無有異而後已。其禍之烈,可謂極矣。推其原故,皆由家庭失教並不知因果報應之所致也。使其人自受生以來,日受賢父賢母之善教,並知禍福吉凶,自爲影響,不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天下不治,匹夫有責。天下治亂之本,在于匹夫匹婦之能盡倫盡分與否。故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而家庭之教,母教最要,以人之性情,資于母者獨多。居胎間禀其氣,幼時則習其儀。其母果賢,所生兒女,斷不至不肖。譬如镕金鑄器,視其模子,即可知其器之良否,豈待出模方始知之哉!國家人才,皆在家庭。倘人各注重家庭教育,則不數十年,賢人蔚起。人心既轉,天心自順。時和年豐,民康物阜,唐虞大同之氣,庶可見于今日。是故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當致力于家庭教育。

  印祖的淨土思想博大宏富,上面僅從五點略示之,從中亦可窺知印祖教化的平實家風,精粹扼要,對症投藥,不尚玄虛。雖博通叁藏及世間學術,而由博返約,一以念佛爲歸,對近代淨宗的中興,厥功甚偉。印祖的皈依弟子周孟由評贊印祖雲:“法雨老人禀善導專修之旨,闡永明料簡之微,中正似蓮池,善巧如雲谷,憲章靈峰(蕅益大師——注),步武資福(徹悟大師——注),弘揚淨土,密護諸宗,明昌佛法,潛挽世風,折攝皆具慈悲,語默無非教化,叁百年來,一人而已。”表明印祖集往昔祖師德業于一身,出興于斯世,大弘法化,給劫難中的衆生高擎永不熄滅的法炬。半個多世紀後的今天,其《 文鈔 》法語、人格風範仍具深刻的教化攝受力。弘一上人曾贊周孟由居士之語爲“誠不刊之定論也”。弘一上人,一瓣心香,供養印祖,叁度陳情,乞爲弟子,亦屬慧眼獨具。吾輩末法凡夫衆生,應服膺印祖教誨,念佛求生淨土,庶不負祖師乘願再來之悲心。

  以上略述淨宗十叁祖的生平與思想,意在爲現代淨業行人提供效法的楷模,步武祖師芳蹤,成就往生大事。

  

  

  

  第六章 淨宗祖師思想的現代價值

  

  

  淨宗十叁祖的淨土思想,猶如一顆顆璀璨的珍珠,點綴在我國淨土宗發展史上,構成中國佛教乃至東方佛教的一大景觀。各位祖師的思想由于時代背景與修學環境的不同而各具特點,然其立論恭謹,秉承淨宗經典,故其闡釋的淨土根本理念又大致相同。淨宗祖師的思想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體現了多樣化統一的格局。當代淨業學人重溫祖師淨土思想,不僅能獲得深刻的理論啓迪,同時亦具明顯的現實意義,略標有四:

  

  一、淨宗祖師張揚的叁世善惡因果原理,既可策進淨業學人的修持,又能有效地改善世道人心。

  

  近代以來,由于向外張揚的科技與市場的迅猛發展,一股否定因果的道德虛無主義思潮亦甚囂塵上。尼采“上帝死了”的呐喊,正是指稱上帝爲科技邏輯所肢解的厄運。當上帝的超越性不複存在時,世俗價值的多元化、道德標准的模糊、行爲的失範等亦勢所難免。陀斯妥也夫斯基針對這一根本問題,借助小說主人公的口發問:“如果神不存在的話,那麼做什麼都可以了,一切都可被允許。”這句話將現代人類的內在困境深刻地點示出來。現代中國年青人常說的“誰怕誰呀”,同是敬畏全無的表白。

  我國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否定叁世因果,不信地獄、淨土存在的觀點頗具市場。既然善惡不一定有報,死後不複受刑,爲何不用盡心機與手段,爭名奪利,痛快享樂今世呢

  于是貪瞋癡叁毒惡念滔滔,行爲肆無忌憚,致令有著悠久文明的…

《淨土宗教程 第二編 中國淨土宗 祖師的思想述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